中國是一個負荷了沉重的鄉土精神的國度,五千年的文明實際上就是鄉土精神不斷完善的文明。二十世紀鄉土文學以一種富有現代意識的眼光,立足現實,反思歷史,洞悉挖掘本鄉本土文化精神,透示展現民族、時代的風骨神韻,形象地表明了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具有超常的再生力。 “鄉土文學”作為新文學的流派是在“五四”以后自發形成的,可是鄉土小說不等于鄉村小說,“鄉土” 也可以泛指一種地方特色。城市,即使是大都會,也有自己豐富而獨有的民間民俗地域色彩。新文學的鄉土作家不一定能反映僑寓地的城市生活;而現代通俗文學作家卻以描敘都市民間生活為其主要內容,擅寫獨特而濃郁的都市民風民俗,構成了一道“都市鄉土小說” 的風景線。這是現代通俗文學對“文學大家庭”的重大貢獻。這些小說可與新文學中都市社會剖析派小說形成互補,使讀者獲得中國都市的“多面觀”。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里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著我的心弦,文中處處浸潤著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里行間飄散著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么,是懷念兒時那個有著暖陽的冬日午后?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么。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復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里它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城人民淳良的心靈。《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土抒情的經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典之作,集中表現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這是它最集中地表現的一個方面。在這部小說里面,人性之善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說表現渡船老人,表現順順以及他的大佬、二佬,他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就渡船老人來說,他的職責就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傳統的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實于自己的職責。他因為是食公家的糧祿,所以過渡人看他忠實于自己的職責,有時候給他一些錢物,而他一概極力退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接受來一些好處,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超量的去報答。翠翠乖巧、心善、勤勞,是爺爺的好幫手。而順順這個人,是當地地方上有頭臉、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也不缺少。但是他跟渡船老人的美德不一樣,渡船老人是忠于職守,而順順卻要來得大氣豪邁得多。他仗義疏財、扶強濟困、正直、公平,深受當地人的尊重。兩個兒子也是道德的楷模--豪爽、直率,與人搏斗時敢于挺身而出,吃苦、出力的時候從不退縮。這些傳統的美德在這些人物身上,都有非常好的體現,所以這種美德在《邊城》里邊表現得是非常的充分的。
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流淌出來的這種詩意,一個是善、一個是美,這種美實際上是沈從文在《邊城》里邊所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詩意,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比如說翠翠為什么會喜歡二佬,而不喜歡大佬;如果仔細閱讀這部作品的話,你會發現非常吸引翠翠的二佬身上最本質的品質,就是他的詩意。二佬長得很英俊,小說里邊講他像岳云,所以二佬跟翠翠之間的這種關系的發展過程也充滿著一種詩意。最初翠翠見到二佬是在龍舟競渡結束之后,天已經黑了。翠翠在那里等爺爺等不來,正在害怕的時候,二佬趕鴨子從水里面上了岸。在這樣一個時刻,實際上二佬充當了她的保護人這樣一個角色。后來是二佬回家,因為翠翠對他有誤解,二佬就回家叫他們家的長工打著火把把翠翠送回家的,他實際上充當了她的保護人。但是這個場景非常的浪漫,非常的有詩意。在他們對話的過程中,二佬曾經說過一句話,說:“你在這里,大魚會吃掉你。”結果這句話,就成了后來兩個人關系發展非常好的一種隱喻。只要提起這句話,翠翠心頭就會洋溢起濃郁的詩意,一種溫柔的回憶。如果我們把《邊城》看作是一個完美的、詩意的中國形象的造型,那么這個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它構成了《邊城》的樂園圖式的核心。
《邊城》的結局是一個悲劇,在這里邊有很多構成悲劇的因素。比如從現實的方面去理解《邊城》的悲劇性,就是作品里面碾坊和渡船的沖突。碾坊代表了一種實用的、功利的,以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于心靈相互吸引的傳統古樸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生了沖突,在作品里邊,事實上是以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樣一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之死,兩個人沒有最終結合,都跟現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的沖突有著密切關系。
第二個層面,就是這種命運感,也是《邊城》的這種憂傷和悲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這種宿命感,它在作品里面呈現的是非常豐富的。實際上仔細閱讀這部作品,我們會發現《邊城》的當事人,從這些人的行動和性格來看,金錢關系對翠翠和二佬的愛情的破壞,就是現實的那一面對愛情的破壞是有限的,或者可以說它不是一個根本性的破壞。翠翠的愛情萌生的非常簡單,她第一次見到二佬可以說一見鐘情,二佬對她也是一見鐘情。從這個外部環境來看,爺爺對翠翠和二佬的愛情是極力的促成的。在作品里唯一的反對者,就是有力量去反對他們愛情的二佬的父親順順,可是他的反對態度上并不堅決。后來渡船老人死了以后,順順表示要接翠翠到家里面住,等二佬回來完婚。顯然在大佬死了以后,順順已經同意了二佬和翠翠之間的這種婚姻,這說明他對自己過去的行為是有所悔悟的。由此可見在翠翠和二佬的愛情道路上沒有過多的人為的、社會的這種障礙。那么既然這個障礙很少,翠翠和二佬他們的愛情應該有一個幸福的結局,但是事情卻沒有成功,造成了悲劇,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歸納到我們講的第二個層面,就是它的命運感。
悲劇的發生,實際上最顯見的一個原因是一連串的誤會造成的。這個誤會首先在爺爺和大佬之間,大佬唱歌敗北了,而爺爺卻以為那個優美的歌聲是大佬唱的,去恭維他,結果恭維不對頭碰了一鼻子灰;其次是爺爺和二佬之間的誤會,大佬死了以后,爺爺在街上碰到二佬,故意把談話往婚事上引,結果二佬又誤會了,他沒有給予積極的回應。在二佬和爺爺的交往中充滿了誤會,老人的善心、老人的良苦用心都被誤會了,結果失去了好幾次很重要的和解的機會。再一個誤會就是爺爺和順順之間發生的,爺爺眼看翠翠的婚事不成,就厚著老臉去找順順去想撮合。本來順順對二佬愛翠翠并不準備過分反對的,但是他不知道為什么老船夫對這件事這樣過分的熱心,這讓順順又誤會了。順順就有一種成見,認為大佬之死是這個好事的老人造成的。那么這個誤會是不得了的一個誤會,所以他在老人去找他的時候,他有意識的疏遠老人。實際上這次疏遠對老人的打擊是極其大的,老人在跌跌撞撞回到家里面,路上又碰到
[沈從文《邊城》細讀研究]相關文章:
10.沈從文《邊城》讀后感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