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全面進入課堂改革攻堅階段。在教學過程中,音樂、圖片齊上陣的多媒體教學和分組討論,學生代表發言,自由討論發言,教師學生各抒己見等新型的教學活動都熱鬧著課堂,強烈地吸引著大家的眼球。可以說,我們一線教師對教學改革的先進理念已不再陌生,但又有些彷徨,有些浮躁。我們渴望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能夠達到改革的理想狀態,但又困惑到底怎么才能將改革的先進理念體現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一個樸實案例或許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案例描述
王老師在本年級最優秀的班級教學李清照的《聲聲慢》,很多聽課教師坐在后面。在理解作品內容前的誦讀環節可細化描述成這樣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自我表現時間。教師靜候個別學生主動起來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誦,話音剛落,后排朗誦能力較強的男生A站了起來,讀得很深情,接著教師簡單做了點評,又期待下一個同學。安靜中班上曾經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比賽的同學B站了起來,他和同學A一樣,很深情但明顯也有不足,教師實實在在給了點評。
第二環節,自我揣摩暗中表現時間。讓其他學生借鑒剛才兩位同學的朗誦和老師的意見,并結合自己的理解自由誦讀,教室一下子熱鬧起來。坐我旁邊的一位同學小聲地朗讀著,時時停下來反復揣摩。
第三步,自我再表現時間。這次同學B和A又相繼站起來了,另一個同學C也站起來朗誦。他們很認真,多了幾分自信,多了幾分一爭高下的士氣。
第四步,學習提高時間。教師此時才播放精心選擇的朗誦音頻。當第一遍播放結束后教師剛按下按鍵,很多同學卻一致要求再放一遍,只見教師微笑著很欣慰地再次按下了播放按鍵。在這一遍中,教室一改前面的安靜,很多人小聲跟讀著,在書上作著誦讀符號。
播放結束,當教師正要開始自我表現的第五步時,同學B站起來主動要求誦讀,接著又有幾個新同學站了起來。
課后同事評課,有同事羨慕這個班學生朗誦基礎真好,學習積極性真高,感嘆自己教學班級水平太差;還有教師建議把評價的權利教給學生,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講課的王老師介紹了自己的教學設計想法:班級基礎很好,學生朗誦能力確實較高,有幾個學生表現欲一直很強,因此將放錄音環節推后,專門為他們設計第一個自由表現式朗誦環節;班上更多同學羞澀,怕失敗,總是要在充分準備后才愿意表現,所以第一環節到第三環節對他們是機會;要讓優秀者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師的點評側重于他們的不足并設計了第四部和第五步。
反思
在語文課堂上,對理解文章內容前的誦讀環節,教師的一般處理方式是先讓學生聽錄音或者教師范讀,要么讓能力強的學生范讀,然后學生齊讀或者個別能力強的學生讀。其目標定位在掃除字音障礙,創設情境,整體感知詩歌情感,教授朗誦技巧上。王老師卻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的特點來設計教學,暗暗地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給了學生展現和發展的機會。能否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在教學過程中,思考問題的角度是以教材為主還是以學生為本。課改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主動自由的發展,關注學生更多的發展,關注更多學生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教學一切都是為著學生的發展,教學一切圍繞學生,給他創造條件,這就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①這就是教師將“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內化后的樸實再現。
平心而論,王老師的課實在“靜”,實在“樸實”,沒有掌聲,也沒有教師過多的贊揚之詞,甚至都沒有給學生相互評價的機會。咋看起來似乎有點讓人失望,但是,聽完王老師的介紹,我驚訝于她是如此了解自己的學生,更重要的是時時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自己的教學。結合課堂實況,我猛然感覺到這堂課平靜的表面下暗藏著學生蓬勃的發展沖勁,原來如此靜謐的課堂也能體現課程改革精神,原來我們一線教師在落實課改精神的課堂上也能如此樸實。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環節則是教學。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就流于形式,就會事半功倍甚至勞而無功。課程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學改革將是一場更持久、更復雜的攻堅戰。②無論是“要我改革”還是“我要改革”,關鍵都看我們教師怎么把改革切實體現在課堂上。以下幾點值得共勉:
首先,教師要回到一個“愛”字上。教書育人,從內心愛學生,愛教育事業,愛祖國。愛學生就要充分了解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發至內心的關注學生的發展,摒棄形式的表演。課程改革是以鄧小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只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祖國,才能放眼未來,才能為自己眼下教學中每一個細小的教學行為指明方向。
其次,教師要回到一個“實”字上。實實在在啃點課程改革的理論知識,原滋原味的琢磨,立足高遠地領會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少點浮躁,少點跟風。不要只求形式的新穎、熱鬧,丟了內在生命的涌動。近年,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反思文章越來越多,在課堂討論熱鬧的背后,對課堂效率提出了擔憂;在學生表面參與的背后,對主動性的真實表示懷疑;在教師一味肯定學生回答的做法中,對課堂生成的真諦、對尊重學生主體的真諦產生了異議。如此種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做法,違背了課程改革的實質,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教師的成長。
第三,教師要當好理論的內化者。課改的先進理念,必須通過教師自身的內化才能高效率地體現在課堂上。內化的過程是教師反思以前教學實踐的過程,它需要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特點,結合所教學生的特點。所以,內化的過程是無法替代的,內化的結果是簡單學不到,模仿不來的。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羨慕別人的學生基礎好而埋怨自己學生笨,“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中的“學生”是指你眼前的學生。
總結起來,在新課程改革面前,我們教師應尋求由內到外的改革,對學生,更應該看到內在主動性的調動,表面的形式不足以代表改革的實質。改革不一定是顛覆性的大換臉,如果那樣,反而會讓自己無所適從,畏手畏腳。在吃透課改精神實質的情況下,有時只需對原有的教學設計做適當調整。如果每個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像王老師那樣,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那么,我們的孩子在課堂里就不僅學到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處于不斷發展和成長的主動渴求中。這才是我們在推進課程改革,全面實現素質教育中需要積極去探索與實踐的。
參考文獻
①張民生:《一個素質教育進課堂的生動案例》,《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6期。
②鐘啟泉,崔允潡,張華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玲
[《聲聲慢》教學案例--一個課程改革進課堂的樸實案例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0.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