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杜甫詩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發布時間:2016-2-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詩歌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背誦三首詩歌,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

   過程與方法

  1、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憤激之情。

  2、把握情景交融的創作方法,熟悉律詩的格律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杜甫“致君堯舜上”的抱負與憂國憂民的情懷,品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教學重點

  感受、品味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發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研討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安排三個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許,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的道路。他曾回憶他的自負心情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漸昏庸,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弄權的社會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難和窮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會的冷酷現實。

  在他的筆下,多少辛酸苦累傾瀉而出,多少憂國憂民積郁其中。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杜甫。

二、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他南游吳越,北游齊趙,過著“裘馬清狂”的生活。天寶五年(746),他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離蜀東去,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基礎積累

  (1)認讀字音

  凋(diāo)傷 塞(sài)上 急暮砧(zhēn)

  (2)理解詞義

  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蕭森(蕭瑟陰森) 兼天(連天) 系(指系舟上岸)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趕裁新衣)

  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3、文學常識

  古體詩又叫古風,形成于漢魏六朝,在句數、字數、平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近體詩是與之相對的概念,也叫今體詩,唐代詩人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常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作品的成敗。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緒,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是境況、境界,即詩中所描繪的客觀生活圖景,它是廣義的,不單指景,還指詩人所見所歷之事。意與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著眼于某種物象中的主觀意向,而意境則是由藝術形象所表露出來的整體境界。讀者運用想象和聯想,進入詩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與作品產生共鳴。

   (二)信息篩選

  1、介紹寫作背景(請選看下文課堂建議補充資料)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5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開始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復,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于這個時期。

  《秋興八首》寫于大歷元年(766)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軍閥重新割據的危險;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爭也接連不斷。《秋興八首》就是在這樣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的社會背景下寫成的。八首詩各自獨立而又互相勾連,一脈相通,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新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2、熟讀詩歌,掌握內容

  (1)請學生吟誦詩歌,感受音韻和節奏。

  注意節奏,如: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節奏由三個“二字尺”和一個“一字尺”構成。

  (2)結合背景,明確感情基調。

  明確:孤獨抑郁的感情。

  (3)掌握詩歌內容。

  ①先讓學生串講每聯的大體意思。

  明確:第一、第二聯形象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景,第三聯由眼前叢菊的開放聯系到“故園”,第四聯寫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砧聲所打斷。

  ②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這首詩歌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

  (4)請學生在掌握詩歌的節奏和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三)合作探究

  1、深入閱讀,分析“情景交融”的特點

  (1)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玉露、楓樹林、波浪、風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凋傷”“蕭森”可以看出秋氣的肅殺,“他日淚”“孤舟”可以看出詩人的憂傷與孤獨。

  (3)試舉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試以“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這兩句為例。

  明確:這兩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諧統一。波浪洶涌,仿佛天也翻動;巫山風云,下及于地,似與地下陰氣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蕭森的氣息充塞于巫山巫峽之中。我們感到這兩句形象有力,內容豐富,意境開闊,但詩人并不是簡單地再現他的所見所聞,也不是簡單地描寫景物的特征,而是賦予它們某種性格某種精神。這就是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不見天日。這就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極度不安,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郁悶不平,也象征了國家局勢的危急。在這里詩人其實是用豪邁、宏闊寫出了哀愁,詩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進去,用最生動、最有概括力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樣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詩人所要表現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

  2、名句賞析“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先由學生進行分析討論,然后交流總結。

  賞析:這兩句集中體現了詩歌的主旨。此時詩人身在夔州,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第二次看到菊花的開放卻是秋天滿目的蕭條,不覺潸然淚下;聯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覺引起了詩人對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國家殘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為,其中曲折,詩人不忍明言,也不能盡言,而這正是他憂國傷時感情的集中體現。

   (四)能力提升

  閱讀下面這首絕句,回答第1、2兩題。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1、說一說“兩個黃鸝鳴翠柳”這句詩的意思。

  明確: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叫。

  2、整首詩歌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整首詩歌先寫草堂春色,再寫雪山江船,有動有靜,色彩鮮明,營造了一種清新、歡快的氛圍。表達了作者無比歡快的心情。

   (五)分析鑒賞

  《秋興八首(其一)》解讀

  本課選讀的是《秋興八首》的第一首,有領起的作用,可以說給全組詩歌定下了一個基調,那就是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秋興”,從字面上說就是因秋感興之意。

  首聯從秋景寫起,“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寫出了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象。“凋傷”本來寓衰颯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林,反而在蕭索中見出了富麗景象,格調頗為勁健。而言“氣蕭森”,則非但指草木搖落,亦且涵蓋江山萬象,為第二聯蓄勢。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云在天,卻言接地而陰。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

  第三聯開始,轉而由景生情,抒發感慨。“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淚”則生悲情于從前,“故園心”則托相思于萬里。

  最后一聯,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風霜凄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凄苦之情,思鄉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詩就此收束,余意綿綿。

三、課堂小結

  劉禹錫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希望大家課后能夠仔細品讀。

四、作業設計

  1、背誦《秋興八首(其一)》,預習后面兩首詩歌。

  2、寫一篇《秋興八首(其一)》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僅因為她的美貌,而且因為她達成了漢朝與匈奴的“和親”,使老百姓免于戰亂而被世人銘記于心。當杜甫來到她的出生地時,他會有何感慨呢?

二、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1、認讀字音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省(xǐng)識

  2、理解詞義

  去(離開) 紫臺(紫宮,漢宮廷的名稱) 青冢(這里指王昭君墓)

  省(曾經) 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環珮(婦女戴的裝飾物)

   (二)信息篩選

  1、介紹寫作背景

  《詠懷古跡》也是一組七律組詩,和《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帶有很多古跡,有些歷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傳。《詠懷古跡》共五首,每首各詠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杜甫吟詠古跡,追思歷史人物,同時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2、熟讀詩歌,掌握內容

  (1)請學生吟誦詩歌,感受音韻和節奏。

  誦讀提示:前一層宜用敘述調讀,但其間略有變化,如“一去”兩句速度要慢點;后一層宜用詠嘆調讀。

  (2)結合背景,明確感情基調。

  明確:沉郁怨憤的感情。

  (3)掌握詩歌內容。

  ①請學生串講詩句的意思

  明確:首聯點出王昭君的出生地,從側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頷聯敘述昭君的遭遇,感慨無窮,從正面贊揚了昭君的堅強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聵,致使昭君遺恨千古,從側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們既贊揚她的美好品質,又同情她的不幸。

  ②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借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懷抱的詠懷詩。詩人敘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同時把自己去國離鄉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與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宮見妒,他入朝見妒;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間”;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歸來,他思念長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寫自己的悲憤。

  (4)請學生在掌握詩歌的節奏和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詩。

   (三)合作探究

  1、品鑒借古詠懷的寫作手法。

  請學生分析討論:作者表面上敘寫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實質上在寫什么?試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確: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懷念古人,同時也抒寫了自己的怨憤之情。作者運用了借古詠懷的寫作手法,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2、名句賞析。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明確:第一句寫漢元帝“按圖召幸”鑄成大錯,王昭君既已遠嫁匈奴,漢元帝只能在畫圖中約略地看著她的青春美貌了,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第二句寫昭君已經出塞,縱然月夜魂歸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諷刺漢元帝外,也寫出了昭君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

   (四)能力提升

  比較閱讀:

  請學生閱讀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試與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作比較,說說二者在風格上有什么異同。

王昭君

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其二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

  分析參考:相同之處在于都寫了王昭君的不幸。不同的地方在于白居易的詩歌明快淺顯,立意巧妙,詩歌以昭君自己的角度來入筆,先描寫她為胡地風沙所困,已變得憔悴,形象鮮明,但不愿讓皇帝知道,只希望回國,有戀主之情;杜甫的詩歌則深沉得多,他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寫,借昭君來寓自己的不幸與怨憤。

   (五)分析鑒賞

  《詠懷古跡(其三)》解讀

  本詩借詠王昭君的事跡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不知何所指,好像在迎接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著一“赴”字,便令“群山萬壑”集于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第二句揭開謎底:原來寫江山靈秀,是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長明妃尚有村”,包含了萬千感慨,頗寓憐惜之意。

  從第二聯起,開始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用對比的手法,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一去”,生不能歸來;“獨留”,死永葬漠北。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強烈,令人不忍深思。

  第三聯是委婉的諷語:僅憑畫圖哪里能識得佳人的美貌呢?縱然殺盡畫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許在夜月里,依稀可聽到環珮作響,那是昭君的魂魄歸來了吧!詩人通過理性的質問和悲凄的想象,表達了無限的傷感。

  最后一聯,宕開一筆,言千古琵琶之聲,皆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沒漢宮,恨遠離家國。結尾兩句雖是附會之語,卻是至情之論。

三、課堂小結

  杜甫《詠懷古跡》組詩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將自身之感、時事之情融入詩中。顯然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后來諸家,總不能及。”這一評論確是說出了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獨留青冢向黃昏”“環珮空歸夜月魂”的昭君悲劇形象,總會時時地縈繞在我們的心間。

四、作業設計

  背誦《詠懷古跡(其三)》,預習后面一首詩歌。

第三課時

一、導語設計

  古人贊頌杜甫的一首詩歌說“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歌--杜甫的《登高》。

二、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1、認讀字音

  渚(zhǔ)  鬢(bìn)  潦(liáo)倒

  2、理解詞義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樹木落葉) 萬里(指遠離故鄉)

  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潦倒(這里指衰老多病,失意)

   (二)信息篩選

  1、介紹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藩鎮勢力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杜甫只能繼續漂泊,許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悶,有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有個人的多病、未酬的壯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郁悶,他抱病登臺,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標志,也是唐文學的轉折點。殘酷的戰爭、苦難的環境磨煉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當時為國家、人民的哀樂而歌唱的詩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稱為“詩史”。杜甫生于712年,這首詩是他55歲時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熟讀詩歌,掌握內容:

  (1)請學生吟誦詩歌,感受音韻和節奏。

  誦讀提示:首聯寫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點,讀時節奏感要強,注意表現整個畫面的氣氛。頷聯寫遠望所見,要讀得氣勢開闊,有包容宇宙之意,“無邊落木”“不盡長江”二語要一氣讀出,“木”“江”二字要適當延長,有余韻。頸聯上句寫長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讀;下句寫老病孤愁,“病”“獨”二字要重讀,以加重悲苦情緒。這一聯形象地概括了詩人后半生的生活狀況,由沉吟往事說到今日登臺之舉,基調是沉重的,宜緩緩讀出。尾聯“艱難苦恨”一語緊承上聯,而后以白發增多、酒杯新停輕輕結住全詩,含無限凄涼意于言外,應讀得更加緩慢、沉重,讓聽者仔細體味詩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態。

  (2)結合背景,明確感情基調。

  明確:哀愁、苦痛、悲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詩歌內容。

  ①詩文哪里寫景?哪里抒情?

  明確: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尤其要注意“萬里悲秋常作客”這一句,它在結構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與心中情緊密地聯系起來。

  ②請學生串講詩句的意思。

  明確:首聯描繪了六個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肅殺的圖景。頷聯勾畫出一幅更廣闊的長江秋景。頸聯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詩人的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尾聯將“悲秋”之意進一步深化。

  ③概括主要內容:

  這首詩歌寫了詩人登高所見秋江的廣闊圖景,抒發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4)學生在掌握詩歌的節奏和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詩。

   (三)合作探究

  重點分析“情景交融”。

  討論: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可以從畫面美和情感美兩方面考慮)

  明確:前兩聯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聯兩句出現六個意象,好像六個特寫鏡頭,仰觀云天秋風,俯察江水洲渚,繪形繪色,繪聲繪動,勾勒出了一幅嚴秋肅臨天下的生動圖畫。特別要注意“猿嘯哀”和“鳥飛回”兩個細節,簡直就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千千萬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詩人寓情于景,蕭索慘淡的畫面映照出詩人內心的凄涼,哀猿的啼聲暗示著詩人的悲苦。頷聯勾畫出一幅更廣闊的長江秋景。從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到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我們可以感到詩人浩茫而紛亂的思緒。

  名句賞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明確:這兩句勾畫出一幅更廣闊的長江秋景。正因為有了“無邊”“不盡”,使詩的境界顯得廣闊深遠;再加上落葉的“蕭蕭”之聲,長江的“滾滾”之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其狀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從這里還能看出詩人心情激蕩不已:葉落意味著一年將盡,容易產生時光易逝的感覺;或許,這又加重了詩人的鄉愁,他會這樣問自己,這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是了?而長江“不盡”,亙古如斯,甚至會使他超越時間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揮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這兩聯確實已將詩人的“艱難苦恨”包含無遺,用語之精當,氣象之宏偉,在所有的登高詩篇中可謂絕唱。

   (四)能力提升

  思考討論:

  1、談談詩人登高所見、所聞,觸發了哪些思考與感慨?

  明確:前兩聯是所見所聞。首聯寫近景,有六種景物:無生命的景物寫了夔州的急風,寫了秋天的高爽,寫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寫了哀嘯的猿、盤旋的鳥。從色彩看,畫面黯淡;從情調看,不免悲涼。頷聯寫遠景,無邊落葉到了秋天都要飄落,流不盡的長江滾滾東去無法止步。“無邊”“不盡”寫出了雄闊之勢,“蕭蕭”“滾滾”使人聯想落木惠牽之聲、長江洶涌之狀。在文學作品中,秋天、落葉、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和對于死亡的焦慮。詩人面對蒼涼肅殺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難再!

  頸聯的“悲”字點出此番登高的心境,萬里漂泊,居無定所,“常”字點出時間之長;“獨”字從空間上點出今日形單影只的孤獨。人在暮年,體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詩人眼里,與心中情感緊密相連,也愈益生悲。詩意至此更具體,也更深沉。尾聯點明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艱難”既指自身命運,又指國運。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更難排遣。這兩聯抒情,寫盡了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難怪人稱其為“詩圣”。

  2、此詩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此詩八句皆對。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哀)。頷聯、頸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無邊”“不盡”和“萬里”“百年”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三、課堂小結

  “百年多病獨登臺”,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仃,形單影只,無所依傍。其中的“獨”字多么痛苦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況,杜甫的偉大就在此。

四、作業設計

  1、背誦《登高》,預習后面兩首詩歌。

  2、寫一篇《登高》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

 

劉子嫣

[《杜甫詩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相關文章:

1.杜甫詩三首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杜甫詩三首優秀教案

4.杜甫詩三首教案《登高》

5.杜甫詩三首登高課文教案

6.《杜甫詩三首》課文教案設計

7.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

8.杜甫詩三首的教案設計

9.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10.杜甫詩三首課文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