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了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2、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首尾照應,回環往復的結構模式。
重點、難點:
貼近作者心理,感悟作者情感。
自主學習(時間:10分鐘)
1、作者簡介(課外查閱相關資料)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富陽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經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成立創造社。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爆發后,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自成一家。
2、寫作背景(課外查閱相關資料)
從1921年到1933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 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過程中,寫了 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字音(課外借助工具書)
混混沌沌( )( ) 潭柘( )寺 一椽( )破屋
落蕊( ) 賬簿( )( ) 頹( )廢 廿( )四橋
合作探究:
1、文章的文眼在哪里?
2、本文的思路線索是什么?
3、文章的結構層次
《故都的秋》-1
精講點評:
1、 第1、2自然段寫出了作者對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分別用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的特點 。
點評:注意“北國之秋”“南國之秋”,哪些是作者感受的詞。
2、一二兩段用什么手法來寫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點評:從一二段內容上去分析,體會作者會用到這種手法的目的。
3. 第3-11段具體些了哪些景象來表達故都秋景的特點?
點評:找秋景的特點務必要把秋景找出來。
4、閱讀第12段,用原句概括這段議論性文字的內容,并討論它在文中的作用。
點評:注意問題中“原句”“議論性文字”兩個關鍵點。
5、文章總起部分和總括部分有什么關系?
點評:此種問題一定是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思考。
當堂驗收:
1、(基礎題)郁達夫是著名的新文學團體 的發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小說集《 》被公認為是驚世駭俗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說主要有《 》《 》《 》等。
2、(中檔題)說說第一段有何作用。
彌補、拓展與提升: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秋頌(羅蘭)
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韻像秋。
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并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的颯爽。
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世俗繁華的孤傲。
最動人的是秋林映著落日。那酡紅如醉,襯托著天邊加深的暮色。晚風帶著清澈的涼意,隨著暮色侵染,那是一種十分艷麗的凄楚之美。讓你想流幾行感懷身世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醉紅所攝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結。
曾有一位畫家畫過一幅霜染楓林的《秋院》。高高的楓樹,靜靜掩住一園幽寂,樹后重門深掩,看不盡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嘗過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里,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著多少生活的足跡。
《故都的秋》-2
最耐人尋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閑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于衷。
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是最純凈的風。那么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戀--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與,不必流連。
秋水和風一樣的明澈。“點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分明澈。沒有什么可憂心、可緊張、可執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塵不染。
“閑云野鶴”是秋的題目,只有秋日明凈的天宇間,那一抹白云,當得起一個“閑”字。野鶴的美,淡如秋水,遠如秋山,無法捉摸的那么一分瀟灑,當得起一個“逸”字。“閑”與“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須是這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美。這樣的美來自內在,他擁有一切,卻并不想擁有任何。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一種透徹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卻也是淡泊的季節。它飽經了春的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贊美、被寵愛為榮。它把一切贊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個閑閑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題:比較本文和《故都的秋》在結構上的特點。
課堂總結
文章從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出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接著分述,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寫故都的秋景,贊美北國之秋;最后總括全文,抒發對故都的秋的眷戀之情。文章首尾照應,層次嚴謹,渾然一體。
課后鞏固:
(基礎題)1.下面加點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
A.凋謝(diāo)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落蕊(ruǐ)
B.細膩(nì) 平平仄仄(zē) 橢圓(tuǒ) 歧韻(qí)
C.文鈔(chāo) 橄欖(lǎn) 嘶叫(sī) 普陀(tuó)
D.鱸魚(lú) 鮭珍(xié) 馴鴿(xùn) 譬如(pì)
(基礎題)2.下列加點詞的釋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秋天的倩影 倩:美好
B.不能自已 已:止,抑制
《故都的秋》-3
C.何嘗不然 然:對,是
D.回味不永 永:久遠
(基礎題)3.選出下列詞語書寫正確的一項( )
A.苦澀 屋檐 蕭索 落蕊
B.幽遠 混鈍 落寞 平仄
C.訓鴿 細膩 凋謝 意境
D.點綴 頹廢 賞玩 蟋摔
(中檔題)4.選出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 )
A.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養在家里的家蟲。
B.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
C.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
(中檔題)5.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郁達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陽縣人,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
B.郁達夫早年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
C.郁達夫的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自成一家。
D.《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是郁達夫的小說,帶有濃重的頹廢情緒,毫無積極意義。
(較難題)6.下列語序的順序已被打亂,其中排序正確的一項應為(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 ②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 ③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④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葉云生
[《故都的秋》學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0.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