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慧(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中學高級教師)
一、小說單元教學的單元內容組合說明
這一組小說我們采取的是單元教學的策略,進行小說的單元教學我們要明確這個小說單元組合的依據。我們研究了這一組中國小說,發現了它們的共性與個性特點。這一組小說在環境描寫方面的共性特點,每篇小說中都有環境描寫,既有自然環境又有社會環境,有的環境描寫比較直接,有的環境比較隱晦,且每一篇小說中的環境描寫都有各自的作用。這組小說在環境方面的共性特點是這一組文章在環境方面具有共同的、總的特點,具有共性特點是一類文章組合成教學單元的必要前提,有共性特點才有共同研究的話題(專題)。但這個教學單元不是一組在環境描寫方面有共性特點的小說的簡單相加,這組小說環境描寫在共同特點中還有個性特點,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研究這組小說在環境描寫方面的個性才是教學重要(主要)任務。
這組中國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各具特色,比較全面地反映出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一般特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黛玉進賈府》《祝福》《邊城》等小說的環境描寫散布于整篇小說之中。這幾篇小說環境描寫總體來看呈現出描寫對象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環境描寫對象與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影響到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多樣化。此外,這些小說中環境與人物之間的關系緊密而豐富,但是作者并未都直接的表現出來,需要透過環境描寫深入分析。
首先,縱觀這幾篇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從古到今其描寫的對象(內容)體現出越來越豐富的特點:從自然景物到人文景觀(建筑、居室環境),從民間風俗、人際關系到社會、時代背景等。其次,這幾篇小說中的環境除有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渲染氣氛、突出小說主題等作用外,還與人物有著密切而豐富的關系(對人物產生由外而內的影響):影響人物的外在特點(行為、語言、神情等),烘托人物心情,映襯人物形象,交待人物性格的成因。
基于上述分析,中國小說學習的重點是借助環境描寫解讀小說人物,探討人物與環境的關系,從環境的角度認識人物性格的成因,進而通過解讀人物認識社會生活、把握小說主題。
掌握小說單元文章的共性特點是開展小說單元教學的基礎,通過這組小說共性特點的把握發現其基本特點,在認識小說環境描寫共性特點的基礎上研究單元內小說的個性特點,是多角度、多層次、全面地認識小說單元中的環境描寫的特點及其作用,以認識小說環境描寫豐富性、多樣性、變化性、發展性、綜合性,進而形成對小說的宏觀理解。小說單元之所以抓住單元內小說環境描寫的共性與個性組合,是借提煉某類小說環境描寫的共同的一般規律與個性規律,進而將這些規律作為知識經驗與學習工具,形成閱讀小說的方法與策略。
從全局的角度關照各個局部,從整體角度的對單篇文章給予準確定位,確定每一篇具體材料的學習側重點,是單元組合的重要方法。不孤立地處理一課一文,并照顧單篇之間的相互聯系,減少重復性教、學習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是這組小說實施單元教學策略的宗旨所在。
從整體的角度來說,組合單元要重視單元內部各文章之間的聯系。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單元內部的文章圍繞一個核心話題,各篇文章分別側重于某一個方面,"輻輳式"地聚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綜合的、全面的、新的有機聯系的整體。一是層進式的聯系,單元內容及其所落實的能力呈層遞式排布。按照這樣的原則,組合教學單元的內容,促成學生對學習內容多方面、多角度、逐步深入地認識,以養成學生用聯系、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的意識與習慣。
二、小說單元教學目標(內容)確定依據
中國短篇小說(節選)研究,開展單元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的確定與設置,是十分重要的。它不是憑空想象或者教師根據自身的好惡隨意確定的。而應該有所憑依。本課程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確定主要依據是影響教學的主要因素:
1.課程標準對小說教學的相關要求,為本課程中小說組合單元教學的首要依據。
課程標準對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
從課程標準看,對小說閱讀的要求是在閱讀中了解小說的基本特征;對小說的閱讀鑒賞要求,通過品讀小說的語言,感受小說的形象,進而領悟小說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
課程目標是教學的方向,也是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本依據。單元教學目標設計不能像無頭蒼蠅亂撞,要以課程目標為依據。但是,制定單元教學目標,要杜絕拿課程依據當擺設,把課程目標當單元具體教學目標(大而無當)的情況發生,而要據虛(課程標準)定實(可操作實施的教學目標),憑實顯虛,即將課程目標總而分之,大而小之,虛而實之。
2.教科書對小說教學的要求
教科書中兩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無論是側重對人物的分析,還是對主題的把握,都涉及到對環境描寫的分析理解。因為環境塑造人物形象、影響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性格的成因。此外,環境描寫對小說的主題有烘托作用。因此分析欣賞小說人物形象、把握小說主題,不能離開對環境的分析。
弄清教科書賦予教學資源的教、學任務,把它作為單元組合及單元教學目標確定的重要參考,但單元教學目標(內容)的確定又不拘泥于教科書所分配的教學任務。
3.整合后的小說單元環境描寫的特點
整合后的小說單元環境描寫的特點十分突出,其對象、內容、作用均十分豐富。從環境的角度分析小說,可以開辟解讀小說環境、人物、主題的新途徑。本單元的中國小說環境描寫特點鮮明:從古到今,小說環境描寫從自然景物到人文景觀(建筑、居室環境),從民間風俗、人際關系等到社會、時代背景,體現出對象(內容)越來越豐富的特點。其次,環境除有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渲染氣氛、突出小說主題等作用,還與人物有著密切而豐富的關系(對人物產生由外而內的影響):影響人物的外在特點(行為、語言、神情等),烘托人物心情,映襯人物形象,交待人物性格的成因。
這些特點是小說這一文體典型特點的具體反映,將具有這些典型特點的小說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探究這組小說在環境方面的特點,旨在讓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進一步全面、深入地認識小說的特點,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規律與基本方法,形成閱讀小說的新的策略,豐富小說閱讀的經驗。
4.學情是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
教學要服務于學生所需,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學習狀況是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確定學生應該怎樣學習,為什么要這樣學的重要依據。學生對小說中環境描寫的認識還比較淺薄,解讀只限于經驗,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表現的對象及內容的認識還都留于表面,甚至不能準確判斷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能辨析小說中的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
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一些基本知識,因此具備了一些解讀小說人物形象與分析環境描寫的基本方法。但對小說人物形象只知其表,而不識其里;對環境描寫的分析還止于"經驗式閱讀";對小說中的人物與環境描寫的分析還停留在概念化與表面化層面。在一些學生那里環境描寫的解讀與人物分析各自為戰,互不聯系,彼此割裂。具體表現為:學生通常能夠判斷出小說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卻難于理解小說所描寫的社會環境,比如對《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大柜臺,能夠理解這是咸亨酒店格局的交代,屬于自然環境描寫,卻認識不到它還是一條貧富的分界線,是貧富之間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也是社會環境的一種反映。讀《在烈日和暴雨下》,一看到環境描寫,就想當然的得出結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學習了《故鄉》,知道了其中的自然環境描寫有渲染氣氛的作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兩處環境描寫便也是渲染氣氛。至于所讀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到底有無這些作用,學生不加認真研讀,不予深入探究,對小說環境是如何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渲染氣氛、表現人物形象的更是不得而知。
學生也不能通過人物形象的把握、環境描寫的分析、情節的分析去認識小說的主題,更不能將小說中的要素聯系起來做綜合、整體的解讀,這其實違背了小說閱讀的基本規律。
因此,進行學情分析要盡可能多角度、多途徑地觀察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習、發展所需,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經過對學情由表及里地分析,來準確判斷學生學習所需,為單元教學的整合(確定教學目標、選取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提供重要、可靠的依據。
對學情要深入的分析與思考,應不止于羅列現象,而需透過現象看本質。即挖掘"現象"背后產生問題的深層的、本質的根源。再依據學情分析的結果,聚焦學生問題,并將之轉化為單元組合的專題(單元學習的重點內容、單元教學討論解決的核心問題)。學情分析切忌只看表面現象,不察就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有實效,更無奇效。
高中初始階段,學生對小說的學習,還止步于初中小說學習的基礎上,關注的重點還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對環境描寫的認識,受初中小說學習篇目較少的限制,積累的經驗還不夠豐富,仍留于概念化的理解。對小說中環境描寫的特點,并未有深透的把握,通常能夠判斷出小說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卻難于理解小說所描寫的社會環境;對環境描寫的分析、對小說中的人物與環境描寫關系的理解也停留在概念化的"經驗式閱讀"。一些學生,孤立的分析人物;環境描寫的解讀與人物分析各自為戰,互不聯系,彼此割裂;不對環境描寫、小說情節作深入分析,也不把人物、環境描寫、故事情節聯系起來考慮。這是違反小說閱讀的基本規律的。根據學生的此種情況,小說單元的核心目標確定為:引導學生重點研讀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借助對小說中環境描寫特點的把握分析,初步學習小說利用環境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提煉解讀人物(小說)的策略。
上述現象的焦點問題是,學生不能將小說中的環境、人物、情節等要素作為聯系的整體進行分析。對小說環境描寫、人物等要素的分析是孤立的,彼此割裂的。這種情況是確定本單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確定學生應該學習什么內容,應該怎樣學習,為什么要這樣學的重要依據。
學生對小說的學習,以整合之后的小說(包括節選)作為載體,通過對這組小說的通讀、精讀、品讀、研讀、比讀等一系列閱讀學習活動,全面認識中國小說環境描寫的特點,并能夠根據環境描寫的特點總結分析環境描寫的方法。從環境的角度切入,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準確深刻地把握人物性格,而且能夠把握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層原因與社會原因,了解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軌跡。
小說單元教學從環境描寫的角度分析小說,彌補了高中教科書中小說教學環境描寫分析的空白,還能在對環境描寫的研究過程中,運用聯系的方法勾連環境與人物、情節的關系,分擔教科書中賦予兩個小說單元側重于賞析"人物與環境""情節與語言"的教學任務。
需要說明的是教學目標的確定不是以上幾個依據的逐一、機械地對應,而應將憑借這幾個依據分析的結果,聚焦之后形成焦點,提煉為最終的教學目標。
三、小說單元的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重點研讀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借助對小說中環境描寫特點的把握分析,初步學習小說利用環境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提煉解讀人物的策略。
1.勾畫小說的環境描寫,全面了解小說環境描寫的對象及內容(自然風景、人文景觀、民間風俗、人際關系、社會政治背景等),對這些對象加以分類歸納,認識小說環境描寫豐富性、多樣性,及其由簡單(單一)到豐富、由純客觀的自然景物描寫,到有社會環境的交代或通過自然環境間接反映社會環境的特點。掌握判斷小說環境描寫、分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策略。
2.通過分析小說的環境對人物所產生的影響(不只是簡單的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還可以影響人物的行為、心理、情感、性格,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表現人物情感變化的歷程,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認識中國小說借助環境描寫豐富表現人物性格手法的特點。
3.在學習小說環境描寫特點及其作用的過程中,能初步說出借助環境解讀小說人物(主題)的基本步驟與常用策略。
單元教學的總目標要有整體關聯的意識,瞻前顧后(系統)。與前邊所學做好銜接,為后邊的學習做好鋪墊,不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單元內部的具體教學目標也要相互關照,彼此聯系,一是動態階梯式遞進(推進),不是靜態割裂;二是軸心式聚散,具體教學目標各自從不同角度彼此相互補充。
四、教學流程
這個小說單元的教學流程的安排服務于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它以學生的認知過程或者認知規律為基礎的,按照學生認識問題的過程,即認知規律展開。
這個小說單元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尋找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并歸類分析;第二階段鑒賞小說環境描寫;第三階段深入研討、探究交流。這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這三個教學階段逐層深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對小說環境描寫進行分析。共有9個課時。
第一階段:尋找這組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并歸類分析
【設計意圖】學生對環境描寫的認識受初中小說學習篇目的限制,積累的經驗還不夠豐富,對環境描寫的解讀還停留在概念層面上。小說教學整個流程的第一環節,從學生對小說環境描寫這樣的認知水平出發,以學生的學習基礎為起點,讓學生從分析直觀的環境描寫對象入手,對小說環境描寫先有感性的認識,然后通過對這些環境描寫的歸類分析,認識小說環境描寫的外部特點,進而提煉出判斷小說環境描寫的策略。這是對小說環境描寫進行深層鑒賞的第一個臺階。
第一階段的幾個環節:
【學習準備】充分預習,把握整體
按照教材的編排,高中第一個小說單元在第三模塊的第一單元。教師可在高一年級第一學期末提前安排學生作好小說單元的學習準備:結合必修模塊三"名著導讀"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利用假期提前閱讀《紅樓夢》《水滸》《邊城》等小說,了解它們的全貌。
1.復習初中積累的有關小說的文學知識及其閱讀經驗。
2.利用網絡、圖書等媒體查閱關于小說的知識資料,重點查找人物與環境的知識,豐富閱讀小說的經驗。
(1)搜索、閱讀有關《紅樓夢》《水滸》《邊城》等小說的分析評價資料,重點了解這些小說中環境描寫的特點,獲取小說中環境描寫的閱讀經驗。
(2)搜索、閱讀有關介紹小說環境策略的資料,側重積累閱讀小說環境描寫的經驗,為閱讀分析小說環境描寫做準備。
3.名著閱讀
(1)選擇《紅樓夢》《水滸》《邊城》中的一部小說,重點閱讀環境描寫,仔細閱讀其中的經典環境描寫。
(2)利用搜集積累的閱讀經驗,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做一點讀書筆記,并有一點自己的分析。
第一課時
【學習任務】統觀全體,勾畫重點
1.通讀教材中小說(節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黛玉進賈府》《祝福》《邊城》,熟悉小說內容,了解小說單元的全貌。
2.重點勾畫各篇小說中的環境描寫,用不同的標記,分辨各篇小說中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3.梳理一下自己勾畫出的環境描寫,觀察它們都描寫了哪些事物。(區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有什么不同)
【延伸思考】運用經驗,再讀環境。
反思對環境描寫的勾畫判斷,總結出閱讀分析環境描寫的策略,并逐條梳理出來。利用所獲得的這些閱讀經驗,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再勾畫,再理解。
第二課時
【學習任務】交流反思,提煉新知
1.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1)學生分為四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分別負責單元篇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黛玉進賈府》、《祝福》、《邊城》環境描寫的交流。
(2)小組內部對負責篇目中的環境描寫首先進行交流,并將意見加以梳理,準備有條理的交流。小組內部交流查閱的小說知識及如何利用這些知識閱讀小說的方法。全組歸納整理后形成判斷小說環境描寫的閱讀策略。
2.利用交流資料及教師提供的資料,提煉理解判斷環境描寫的策略,對小說環境描寫補充勾畫,力求準確全面。
(1)小組交流判斷小說環境描寫的策略。
(2)教師提供補充資料,對學生適當點撥。
3.交流之后,再各自清理自己遺漏了哪些環境描寫。
自然風景、人文建筑或景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民間習俗等是環境描寫的重要角度。
4.與同學合作,梳理小說環境描寫的對象及特點,將這些環境描寫的對象進行歸類并加以概括。
5.總結提煉:小說中的社會環境在小說中是借助哪些事物表現的?你是如何區分小說中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這便是閱讀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區別自然環境遇社會環境的策略)
【延伸思考】尋找小說不同的環境描寫,觀察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小說中的主人公(人物)在做什么。
第二階段鑒賞小說環境描寫
【設計意圖】第一階段的學習,認識的是環境描寫的外部特征,對環境描寫的分析也是粗輪廓的,屬于理解層面。第二階段的學習以第一階段的學習為基礎,是對第一階段學習的深化。這個階段的學習采取精讀的策略、以獨立學習為主,具體解讀小說的環境描寫,把握其特點,認識其作用,以促進對小說環境描寫理解的深化,為探尋小說環境描寫的閱讀策略奠定基礎。
第三、四課時
【學習任務】精讀深思,聚焦問題
1.獨立閱讀小說,精讀各篇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對已經劃分并歸類的環境描寫,用批注、點評等閱讀方式加以品讀。為研討"環境"的特點及作用做好鋪墊。
(1)借助《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課后提供的"參考資料"(金圣嘆評點《水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人教版必修模塊三第8頁),學習運用批注、評點的閱讀方式,深入理解分析各篇小說中環境描寫的特點,初步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可以對單篇小說逐篇點評、批注;也可以選取一個角度對這四篇小說進行橫向的比較點評、批注。
(2)把精彩的環境描寫中,最能體現環境特點的有關字、詞、句、修辭手法等,用不同的符號圈點勾畫出來,對勾畫的文字重點賞析,寫下自己的體會、感受、意見、評價或提出疑問。或對勾畫出的環境描寫做重點批注,把自己解讀環境描寫時的理解、感悟感想、疑問用三言兩語記錄下來。
2.課堂上將自己的批注或點評與同學交流。
3.在閱讀批注、評點過程中,記下遇到的問題,特別要記錄環境描寫方面的問題。同伴互助,解決一部分問題。
【延伸思考】根據小說的基礎知識,及其小說人物、環境、情節要素之間的關系,對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加以歸類,概括成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可以從環境與小說中其他要素的關系這個角度提出問題。如小說中環境描寫的對象與人物之間有什么關系?小說中的環境影響了哪些人物?影響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
第五課時
【學習任務】深入研讀,由表及里
研討:進一步分析理解各篇小說中環境(描寫)的特點及其與人物的關系,總結概括小說中的環境對在這個環境中存在的人產生了什么影響?以某一篇為例,指導學生分析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是如何突出人物特點,提示小說主題的。
1.分析示例:
示例1:《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環境描寫:"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
分析:這個環境體現出風高雪猛。正因風雪有如此之勢,所以才讓本已"四下里崩壞"的草廳"又被朔風吹撼,搖撼得動"。這場風雪對草廳而言可謂是雪上加霜。而草屋破敗,搖搖欲墜,又促使林沖產生擔心:"這屋如何過的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換個泥水匠來修理。"草廳難抵嚴寒,于是林沖才有"向了一回火"的舉動,但仍"覺得身上寒冷",又令林沖產生心理活動:"尋思卻才老軍所說,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來吃"。可見,小說中風雪、草廳等環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先是共同帶動人物的心理、行為的變化,進而才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環境--環境--人物心理、行為--故事情節。
2.獨立對小說中的環境進行理解分析。
注意分析過程中選取與人物有關的典型環境,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重點分析各篇小說中環境影響到了在這個環境中存在哪些人物?產生了什么影響?
3.交流分析結果。
4.根據分析及其交流的結果,歸納各篇小說中的環境對在這個環境中存在的人產生了什么影響?然后加以概括。
環境描寫與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影響人物的語言、行為、神情等外在特點的變化;影響人物的心理、情感、情緒等內在活動及其變化;影響、決定著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如祥林嫂的生存環境對她的生活、命運起著決定性作用。環境決定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性格的成因。
5.結論:環境與人的關系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環境決定人,人反過來影響環境。
【延伸思考】小說的環境描寫除對人物產生影響,還對哪些事物產生作用?
第六課時
【學習任務】觸類旁通,由此及彼
1.研討:以前幾課的學習為基礎,回顧分析這幾篇小說中的環境還對小說中的哪些因素(物、事)產生了影響?對它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選取小說中的某處環境描寫,分析其對刻畫人物、表現情節的作用。
3.邊討論邊交流,邊總結小說中的環境描寫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
4.根據學習結果進行反思,通過什么方法,判斷小說的環境描寫,總結分析環境描寫的策略。(這里的討論是開放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進行歸納概括。)
策略一:環境影響人。因此可以通過反觀人物的言行、心理、情感等,觀察他受到哪些客觀與人為因素的影響。根據這些影響人物行為、心理、情感的外在因素,判斷人物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
策略二:環境影響在它之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在這些事物上會打上時代、社會、生活等烙印(標記)。小說中人、事、物折射環境。通過小說中人、事、物,觀察它們的某些特點,具有怎樣的時代、地域、社會烙印,判斷分析小說的環境。
小說中描寫的一切對象都有可能直接或間接的交代環境,要通過這些描寫看出打在它們之上的時代、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烙印。
第三階段深入研討、探究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的討論往往過口不過心,對小說環境描寫的思考與認識還處于表面層次。學習的最終目標,也不只是為了獲得閱讀的一般知識技能、技巧與方法,而是要看學生能否將獲取的知識、策略作為工具,將知識、策略轉化為學習的生產力,從而能夠自如地解決新的問題。
第七、八課時
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思維過程進行梳理,學會從感性到理性的思考,將對小說環境描寫一個個散點的認識聯系起來,將一個個具體的"個別"提煉為一般,獲得新的知識,總結學習的經驗,并將這些新知與經驗遷移運用到其他篇目的分析,形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
【學習任務】深化思維,固化成果
研討交流。將環境描寫作為專題研討,下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個小專題。任選"讀本""選修"或課外的一篇小說(見"推薦閱讀小說篇目"),分析其環境描寫的特點或作用,撰寫一篇分析文章(或小論文)。進一步深化思維,通過論文的形式對中國小說環境描寫的特點及其作用進行更為準確、清晰、深入的思考,以加深對小說整體理解,提升探究能力。
推薦閱讀小說篇目:(重點閱讀加粗的篇目,做點有關環境描寫的讀書筆記)
讀本③:魯迅《藥》、老舍《正紅旗下》(節選)、阿城《棋王》、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
讀本⑤:孫犁《荷花淀》、鐵凝《哦,香雪》、曹文軒《泥鰍》
選修:吳敬梓《嚴監生與嚴貢生》、高曉聲《陳奐生上城》、劉震云《一地雞毛》(節選)
注:學生也可自行選擇喜愛的篇目。
第九課時
交流成果,論文。
這個小說單元教學流程,是教學內容由少到多,學習難度由低到高,由淺入深,認識問題由表及里,由一般到個別,由現象到本質,綜合、多角度逐層深入地認識研討的文體的過程。
總之,學生的學習應是通過有目的地、扎實閱讀,對學習資源獲得初步感性的認識,把握其外部特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學生對學習資源進行自覺地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綜合等理性思考,認識問題內在本質特征。再后,學生提煉自己思考的結果,建構提煉語文知識,形成語文學習的經驗。最終,將之轉化為閱讀策略,運用于新的學習實踐活動中。
謝冬冬
[《高中中國短篇小說閱讀教學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5.中國閱讀答案
9.高中科學小論文
10.高中時事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