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被編入《群星集--初中、小學師生文選》第一輯
主編:梁大和 嘉華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
俗話說,文思看山,不喜平,壓下之意,太過平淡的文章是沒有閱讀市場,不會受到大家歡迎的,更不要說青睞了。何止如此啊!一篇精美作品還應該另辟蹊徑,推陳出新,脫人窠臼,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老歌新唱,推陳出新,爭取出繭化蝶呢?下面不放班門弄斧,介紹一二。
記得女兒曾寫過一篇關于美化校園環境的征文。在文中,為了表現學校環境之幽美,景色之宜人,老師之關愛,許多同學則干脆翻箱倒柜,找來各種作文寫作資料,隨手拈來,摘抄不誤,敷衍了一篇征文,應付老師的差事。可是她卻于眾不同。經過老師的點撥,她先從初次來校的印象寫起,心懷不滿的數落了就校園的簡陋,環境之差,然后筆鋒一轉,進入對未來母校環境的美好憧憬。其中,寫到我理想中的校園百花盛開,即使萬木凋零的秋季,又滿眼的柿子高挑樹梢,提著燈籠在秋光里仙游,還有八月的桂花,對著秋色,臨風綻放,清香滿園,哪怕脫盡了綠裝,還有枝枝傲立,余香裊裊,別忘記“桂花落葉香棒子”嗷!其中有《天上的街市》中“仙游”的化用,點出了生活秋光中,孩童的閑適與自在,后句,那俗不可耐的村語氓言的順手“拿來”,出人預料地起到畫龍點睛的奇效。
無獨有偶,《父親的愛》之作者--艾爾瑪幫貝克(《讀者文摘》1987年12月),更是技高一籌。她并沒有沿襲前人的寫人手法,不厭其煩的屢屢炒作,父親如何無微不至地關心自己,照顧自己,呵護自己,而是采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把一位“不懂得怎樣表達愛”,只會按“錯事列成的清單”責罵孩子;只會吹氣球,做雜務,不關心子女生日,不懂得思念親人為何物的無情父親,展現在讀者面前。然后,作者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筆鋒突轉,猛然收筆:“爸爸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除非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這時,我們才如夢初醒,恍然大悟:這位長期被子女幾乎遺忘的父親,并不是不知道怎樣表達愛,而是一直用一位偉大父親特有的,有別于母愛的,如山的父愛,甚至是摯愛,“潤物細無聲”地日日呵護著自己,關愛著自己。不然,“我結婚時,掉眼淚的是我媽媽。他只是大聲擤了一下鼻子”,這又是“情”為哪般?
如果說《父父親的愛》打動讀者,是因為作者選材角度的新,那么《我的母親獨一無二》(《中國周末報》1984年1月15日)喚起人們感情共鳴的,便是作者選材角度的“實”了。
在文中,作者羅曼加里并沒有采用什么獨特的高超手法。只是老調重彈,開門見山地向我們平鋪直敘:自命為素食主義者的母親,忍著病痛,與生活的艱辛,把兒子那枚銀質獎章掛在床頭,正是對兒子的美好前途的憧憬,支持著她一直活下去。如果這些僅僅能表現信念和堅強,那么,她在辭世前就寫好二百五十封家信,托付友人在自己去世后,定時為兒子寄去,直到兒子凱旋歸來,足見她母愛似海,用心良苦。
類似的題目《我的母親》,在不少同學的筆下,母親總是善良、慈祥、勤勞,一直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子女。但是“佳人不同體,美女不同面”,設若人人都這么寫來寫去,勢必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又怎么可能寫出自己的特色來呢?
有位同學就似乎技高一籌,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母親寫成一位,為了子女的學習,甚至不擇手段,依仗權勢,走后門,拉關系的以權謀私者形象。作者“久入芝蘭之室”,卻嗅出了其中的異味,并且第一次把眼光從身邊投向遠方,把文章內容由家庭擴展到社會,將作文主題自贊頌母愛延伸到針弊時弊。此舉,在不經意間,深化了主題,升華了中心。
在以上作者的筆下,兩位不同的女性,同為人母,她們都是為子女的前途和未來的命運,同樣“不擇手段”。然而細細品味,竟有天壤之別。前者因為子女的成功,鼓起了自己生活的勇氣,揚起了人生的風帆,樹立堅定的信念,進而愿意為之犧牲自己的健康,用善意的“欺騙”,激勵兒子,為自由而戰,最終贏得法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后者則以權謀私,僅為子女尋求一個相對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善一惡,一美一丑,,涇渭分明,對比何等的鮮明!但是,由于作者的選材,建立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之上,立意新穎,均以情感人,因而文章各有千秋,恰如一顆璀璨的鉆石,折射出多姿、多彩的人格魅力,反映了豐富、深蘊的社會生活內涵。
總之,要想找出文章的最優的主題立意,選擇最佳的寫作角度,反映最為豐富深刻的生活內涵,寫作前就要認真審題:想別人所為想--推陳出新;積累素材審視生活,悟別人所未悟--舊中求新;這樣才能寫別人所未寫--“老歌新唱”。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如此,我們又擔心什么“翻不出新聲”,寫不出妙意呢?
王順中
[反彈琵琶奏奇響,老歌新唱--淺談作文的創新]相關文章:
2.淺談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論文
3.科技創新結題論文
4.創新與創業論文
5.淺談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論文
6.創新黑板報推薦
7.創新與創業的關系論文
8.大學科技創新能力論文
10.英文創新自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