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一江悲怨向誰泄?--談《孔雀東南飛》蘭芝遣歸的四種可能原因(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2-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張旭升

[摘 要] 《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的女主人公劉蘭芝遣歸終究為哪般?本文通過分析認為蘭芝遭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種,即:數年未育、戀子情結、近乎完美以及婆母嫉恨。

[關鍵詞] 劉蘭芝;遣歸;未育;戀子;完美;嫉恨

引 言

《孔雀東南飛(并序)》是一首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久經不衰的經典詩篇,被現行的人教版(2006年11月第2版)高中語文教材安排在必修②中。作為一首漢樂府長詩,它與另一首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合稱為“樂府雙璧”,足見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藝術上的成就。該詩描述了漢末建安年間一對恩愛的青年夫婦焦仲卿與劉蘭芝在封建家長制的淫威下遭逢的悲劇命運。

其中,女主人公劉蘭芝,一個近乎完美型的女人,卻遭逢遣歸,多少讓人無法接受。然而,萬物有果終有因。那么,蘭芝遣歸終因為哪般?本文,筆者試圖就此作些粗淺的探析。

一、 數年未育,難容焦家

這很可能是劉蘭芝遣歸的致命傷。婚后數年未育,詩中雖無明確交代,但只要我們稍做分析,還是能夠找到相關線索。

在這一樁焦母強迫離散的悲劇婚姻中,首先主動提出遣歸的卻是蘭芝本人!而在封建社會,一個弱女子自請遣歸,應該深知其后果。那么,是什么讓她做出了如此的決定?有人說是她絕不忍辱茍且于焦母的剛強性格使然!可是,一陣痛快之后又能怎樣呢?顯然這種說法不盡讓人信服。而要說是其對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態的發展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還有些許道理。而這種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又是針對什么?那很有可能是婚后數年未育,致使自己在焦家陷入尷尬與困境,而今勢不留人,自知已無立足之地,與其坐等遣歸,不如自請遣歸。

就這樣,“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的婚姻不意走到了盡頭。離別的時刻終于來臨! 由“淚落連珠子” 、“涕落百余行”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那種離別的悲殘情景。一樁棒打鴛鴦的離散婚姻中,女子今后最為牽掛的恐怕就是愛人與孩子!今朝遣歸日,何年相見時?這種離別的場合,怎能沒有和孩子的撕心裂肺的慘別?可是,我們并未從詩歌當中看到母親與孩子的相擁相抱、難舍難分!只見“上堂拜阿姆”“卻與小姑別”而已!而這也不像有孩子的可能。

不論是“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還是“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我們看到的都是劉蘭芝那樣的決絕,而看不到她對于這個世界的多少牽掛。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是一個身為人母的人,她去的會是那樣的了無牽掛!而最終毅然選擇“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的劉蘭芝似乎也看不到對孩子的難以割舍!如此,也不像有孩子的可能。

那么,婚后的蘭芝到底多久未育?詩中“共事二三年”的時間也許是實指意義下的二三年,也有可能是泛指意義上的多年。故詩中“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不見得就是夸張,極言日子過得快。即使指前者,時間也不短,至少已超出了焦母所能接受的極限。

因為,古人的婚姻中,女子一直扮演著的都是傳宗接代的重要角色。漢字“好”字從女從子,本意表示婦女生育而有子的意思。婦女有子能生兒育女就是好。況古人崇尚多子多福的觀念,又提倡孝道,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因此,衡量一個女子的好壞首先是以其能否生育為標準的。所以,《禮記本命》中規定的女子七出之中就有“無子”這一條!

所以,即使“兒實無罪過”的蘭芝盡管有再大的委屈,也只能啞巴吃黃連,默默承受。即使心中存有矛盾抱有幻想,可既然不能延續焦家香火,最后也只能接受遣歸的命運。

二、 戀子情結,婆媳相爭

這可以說是劉蘭芝遭遇的大不幸。戀子情結的提法最初來源于奧地利心理學家、

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理論。是指一個母親將兒子既當做現實中的兒子,又看成精神上的丈夫,把兒媳當做第三者而無法接受他們夫妻恩愛的病態心理。

從詩歌的敘述中可知焦父已不在人世。不論是蘭芝的請歸告白語“便可白公姥”、

還是臨行前的“上堂拜阿母”;或者是仲卿求情時的“堂上啟阿母”、還入戶時“舉言謂新婦”的“逼迫有阿母”、“自掛東南枝”前與母作生死辭別的“上堂拜阿母”,都始終不見焦父身影,可算明證!否則,男權社會下,家庭重要場合及重大事務的裁決豈會沒有父親的道理。可見,焦母應該是焦家唯一的家長。

封建社會,婦女對于丈夫的從屬依賴是肯定的。一個女人,一旦丈夫先她而去,接下來的的道路可想而知。所以,作為一個丈夫先她而去的女人焦母是怎樣的獨自堅強撐起這個焦家,又是如何的將兒子養大成人,內中的艱辛與不易可想而知。這個女人在焦家、在兒子身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可以說,兒子是她唯一的希望與寄托,也是使她支撐下來的重要原因,兒子已成為其生活及情感當中、乃至精神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母子二人就這樣相依為命、平靜生活,已成習慣。

但是,這一切都隨著劉蘭芝的到來而被徹底打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女子:她美麗而又善良,體貼而又賢惠,多才而又多藝等等,幾乎集萬千優點于一身!這一切,徹底地打動和征服了焦仲卿。

正是這一切讓“幸復得此婦”甚至“誓天不相負”的焦仲卿婚后將公務之余的有限時間更多的從焦母那里劃給了劉蘭芝。而這致使焦母的生活與情感中頓時像是缺失了什么?更一時無法接受這種變化在精神上所帶給她的極度失落與空虛,隨生失子之懼,而她會很自然地認為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這個兒媳。所以,她無法理解也不能再容忍二人真摯熱烈的愛情繼續存在下去,她要重新奪回兒子!

難怪乎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守節情不移’、‘女行無偏斜’”的她卻又莫名的被冠以“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的莫須有罪名。原來是焦母因戀子情結而對蘭芝“吾意久懷忿”的心理在作祟!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三、近乎完美,焦母生憂

作為一個幾近完美型的女人,女主人公劉蘭芝,不論是從才藝、從品貌甚至是門第等方面,都可稱得上當之無愧。

她的“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顯示著良好的文化教育,才氣不俗;而“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剪衣。”以及與太守之子成婚前的“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又顯示出她的心靈手巧,精通女工,技藝不凡;再從她的“守節情不移”、“女行無偏斜”等又足見其人品不下;而其貌我們又可從“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中領略。

沒有明確交代的蘭芝家世門第其實也暗含其中,可以說也非尋常百姓家。因為古來幾時曾見尋常百姓家女子有受良好文化教育的機會!而嫁于府君的“箱簾六七十”的頗為豐富的嫁妝亦不是尋常家庭可以置辦的!再者,封建時代強烈的門當戶對觀念,使我們有理由相信焦劉兩家門戶相當的可能。正如焦母所說“汝是大家子”一樣,至少蘭芝不會小家女。而所謂的“生小出野里”,多半怕是蘭芝自謙語!

又,還家僅十余日后的蘭芝,便就先后成為了縣令和太守為子遣媒提親的對象。試問,一個遣歸女子因何受到如此青睞?畢竟遣歸“無顏儀”,被時人認為大惡不赦、有辱門楣,就連阿母都“大拊掌”、“大悲摧”!可見,這一切只能說明女主人公是一個多方出眾的女人,實在是瑕不掩瑜!

而且還可看出,她似乎一直都是人們關注談論的焦點,已成為其時其地的公眾人物、大眾情人,成為人們傾慕的對象。否則,媒人登門時間不會快到如此!

可這一切的一切─-蘭芝身上的這耀眼的光環,對于這個焦家到底是福還是禍呢?

“知子莫如母”,作為焦母,她應該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加地了解自己的兒子。一面是生性懦弱內向,缺乏陽剛之氣,遇事無主見,自來依賴的兒子;一面是幾近完美、人人得而慕之的兒媳!她不敢想象兒子今后能否掌控得住這樣一個女人。想到此,心中便產生一種莫名的隱憂。與其將來發生這樣的事,讓兒子長痛,不如現在痛下狠心,讓兒子短痛。所以她要在身后為兒子作一番打算:遣歸蘭芝,以除后顧之憂,另尋一個可靠的兒媳!

四、完美逼人,遭婆嫉恨

人常說天妒其才,而蘭芝卻是人妒其才!蘭芝的完美光環,終于招致了婆婆的嫉恨!這看似令人費解,實則有因可尋于焦母之身。

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在丈夫先逝而獨自頑強地撐起一個焦家的女人。這種不幸的人生遭遇有時反而可能會讓一個女人變得堅強起來,因為無依無靠的現實使她必須如此。這就有可能使其在不知不覺中被生活磨練成為一個女強人,形成諸事爭強好勝的心理。而恰恰此種心理少有能容忍、接受強過自己的人,尤其是同為女人之間!

況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謂,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等又反映了其心胸狹隘,少見包容的一面;以及堅決維護封建家長的威嚴,絕不示弱讓步的心理特點。

而當面對的一個“守節情不移”“女行無偏斜”的好兒媳偏被她說成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時,我們分明又可從中看出這個女人對兒媳的苛刻要求!而過于以一己的標準苛刻要求別人時,則又有可能會走向守舊,產生不愿接受新事物、接納新女性,不愿承認“后浪推前浪,新人趕舊人”的眼前事實的心理。

正因為焦母身上這些因素的存在,所以,一旦當她的面前出現一個處處皆勝于自己的兒媳時,她本身就狹隘的心胸、少見的包容、絕不示弱讓步的性格,以及女強人的爭強好勝的心理,自然無法容忍接受這樣一個強過自己的兒媳。再加其接受不了新事物、接納不了新女性守舊心態,又不愿承認“后浪推前浪,新人趕舊人”的現實的虛榮心理,所以自然就會把兒媳身上的新氣息、諸優點當做不順眼的東西看待。

所以,自劉蘭芝來到焦家那一刻起,這個老女人就開始了痛苦的內心煎熬。她難以承受終日和這樣一個完美逼人的劉蘭芝生活在一起所帶給她的強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她有的不是為此而高興,反而只會產生一種自卑壓抑情感和嫉妒排斥心理。既然不愿接受這種事實,那就只有反抗!所以,由極度羨慕而派生的極度嫉妒的情感終于須要釋放了!而此時的她也就不論對象了!

難怪乎當蘭芝“上堂拜阿母”時“阿姆怒不止”,這是蘭芝臨行前將自己萬種風情集于一身而暴于焦母面前,深深刺痛了焦母本來就很敏感的那根神經,致使這個老女人頓時雷霆大怒,而原因怕是就在乎此!

結束語

世間多少事,湮沒長河中。千載之下,焦劉二人的忠貞不渝的愛情至今仍然讓我們為之震撼!然而,幾近完美型的女主人公劉蘭芝由遣歸而致殉情的悲劇性結局,我們在為其哀傷之余,不禁總想一探其遣歸的真正原因。

雖然本文通過以上分析,提出了蘭芝遣歸的四種可能性原因。然而,蘭芝遣歸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不能確知!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拙文所陳陋見僅為本人一家之言,僅供交流,失當處見諒!

參考文獻:

1.《漢語字源字典》,謝光輝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一江悲怨向誰泄?--談《孔雀東南飛》蘭芝遣歸的四種可能原因(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孔雀東南飛原文

2.孔雀東南飛教案

3.一江春水讀后感

4.陌上紅塵愛相隨,柔情只影向誰依

5.諸暨五泄風景區導游詞

6.孔雀東南飛木蘭詩區別

7.孔雀東南飛優質課教案

8.孔雀東南飛的讀后感

9.關于孔雀東南飛文言文翻譯

10.孔雀東南飛公開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