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完了《蘭亭集序》一課,心中有許多話要說。
王羲之不愧是書圣,才華橫溢,他對生死參悟得那么透。他說人生是“俯仰一世”,當然夸張了,但人生幾十年了,猛一回憶過去,確實覺得很短暫。他說“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他為人生短暫、生命無常、歡樂短暫、人生苦短而痛惜,這也是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反復吟唱的話題。蘇軾吟唱道“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他哀嘆的是江山的永恒,而人生的苦短。臺灣作家林清玄寫過《可以預約的雪》。他說菅芒花春天發芽生長,秋天就開出雪白的花兒,遠看如雪,所以說它是可以預約的雪。而一同看花的人,卻“因為因緣的變遷離散,早就面目全非了。”有的病死,有的離散,有的患病不能前往……人世間的變化無常難以預約。這不能不令人悲觀和感傷。聯想身邊的生老病死的故事,令人不禁感慨萬端。有個朋友幾個月前還是風風火火的干工作,拼命掙錢,要為大學剛畢業的兒子買房子結婚的。可是,不幸患上了癌癥,住院治療,家人是傾其所有,老婆孩子是奔走前后,都希望有奇跡的出現。然而,上蒼不會憐憫弱者的,他是不幸的制造者,怎會隨意播撒幸運。我的這位朋友在醫院里痛苦地煎熬了三個多月,花完了全部積蓄,被醫生委婉地送出了醫院的大門,回家等待那“人人都要走過的神圣的時刻”。可憐的朋友啊,躺在病床上默默地流淚,無數次地嘆息,漸漸地熬盡了生命的燈油,最后萎縮成一團干枯的骨架,咽完了最后一口氣。帶著諸多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再想想那些遭遇橫禍的人們,有的死于瞬間的交通事故,有的死于無情的烈火洪水,有的死于突發的心腦疾病,有的死于歹徒的邪惡的刀槍……他們來不及跟親人告別,如在夢中就撒手人寰了。真是可悲可嘆啊。
然而,我在課堂上沉重地分析王羲之為人生而悲嘆時,學生們并不理解,有人表現很淡然。這說明他們沒有經歷過人生的痛苦傷感,不知道現實的殘酷與無奈,覺得生離死別跟他們很遙遠。或許是90后們感情的缺失,對生死看得很淡吧。幾年前,有個高中學生在家里和母親口角,竟一時性起用鐵錘砸死了母親。然后把母親藏在皮箱里,若無其事地去上學。可見,年輕學生的內心世界是多么得薄情寡義,冷若冰霜。像這樣的孩子成人后,能夠對家庭、社會負責嗎?能夠善待生命嗎?能夠勤奮進取嗎?能夠與人為善嗎?我們編教材的人,把《蘭亭集序》納入“心連廣宇”專題,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們的生命意識,時空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即珍惜生命,充實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創造無限的價值。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已經給我們做出來表率。王羲之從小聰明好學,刻苦讀書,特別在練習書法上,更是廢寢忘食。傳說他練習書法研墨用完了十八缸的水,他洗硯臺的水把水塘都染黑了。后人說“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這是對我們的書圣勤奮刻苦,對書法藝術的深情地贊美。王羲之的美好品德言傳身教給了兒子王獻之,王羲之在書法藝術的花園里四處尋覓,也采摘到了艷麗的成功之花。“二王”是我國書法史上的兩座豐碑。
綜觀《蘭亭集序》,覺得王羲之不是一味地悲嘆人生,他似乎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是快樂。有人說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是的,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快樂。但是詩人說“歡樂總是太短,寂寞總是太長”。我認為,生活有如一段艱難的旅途,快樂就是那旅途間的山花和溪水,讓我們放松心情,接著往前走。我們應該坦然地接受快樂與寂寞,順其自然吧。
天涯孤客
[《蘭亭集序》教后感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美術教師隨筆
2.教師工作隨筆
3.歷史教師隨筆
4.音樂教師隨筆
5.教師數學隨筆
6.教師研修隨筆感言
7.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8.幸福工作教師隨筆
9.有關路過教師隨筆
10.教師隨筆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