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由(朱自清)《春》、(老舍)《濟南的冬天》、(梁衡)《夏感》、(何其芳)《秋天》、《古代詩歌》組成。這個單元的詩文都是文情并茂的優美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意境優美,構思精巧,情景交融,如詩如畫等。本單元的主題是反映自然世界。要求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生活感悟,樹立熱愛自然世界的感情。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原因,學生對學習寫景散文可能感到困難,尤其是文章描寫的是自己陌生的景物,更會感到難以理解。對此,首先要讓學生堅定信心,相信自己能夠讀懂;其次要讓學生明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明白文學對我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和認識人生的重要性。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大自然的美,體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欣賞寫景散文,聯想和想象十分重要。如果學生真正展開了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就一定會大有收獲。單元中的每篇課文無一不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熏陶。而且按季節順序來安排文章的。所以不易采用單篇教學,可以以欣賞美景為中心詞,進行單元整合教學,這不僅能夠避免學生因長時間閱讀產生疲勞,也易于達成該單元學習目標。
二、切入點
這四篇課文從不同季節展現了自然美景,所以課文可以以欣賞美景作為主線進行設計:春-夏----秋----冬。采用朗讀法和想象法、聯想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愉悅和情感熏陶。
三、學情分析
四季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據語文課標要求,品味詩文優美的語言,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把它抄下來。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初一年級共有學生45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0人。
班級中的學生對語文課說不上喜歡,也說不上討厭。上課時一般能按照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習,主動學習的意識比較強,學習的基本狀態處于“被動”狀態,沒有積極主動思考的意識,被動學習的慣性十分強。劉悅等四位同學的朗讀水平比較好,在教學時可充分發揮他們的優長,通過他們的演示與幫助,提升全班同學的朗讀水平;范婷婷等10人是寫作文的高手,可利用他們指導其他學生的寫作;
四、教材分析
前兩個單元分別是教會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而本單元則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單元中的每篇課文無一不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抒寫出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更是一曲春的贊歌。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把本文安排在第三單元,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朗讀的技能,并作適當的摘錄。作者對景物描寫得細致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秋》、《夏感》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接著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生動貼切,情景交融。,顯得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肚锾臁肥乾F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表現了詩人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第三單元就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內容為主的單元,單元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品賞精彩生動的文學語言,神游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和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愿望和熱情!
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制定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如下:
本單元選取了《春》、《濟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優美詩文,易于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學。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為:第三單元內整合教案。
三、單元教學的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第三單元內的重組與整合,使學生體會并掌握不同季節選擇典型景物表現季節特點的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注重品味語言,并通過語言維度的整合,讓學生能生動地描寫景物。
2、.把握作者借景抒情的語言特點。
3.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關注生存空間、保護環境的習慣,熱愛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的高貴品質。
四、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領悟,寫好景物必須進行細致的觀察,還要逐步學會各種寫景方法(如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運用).
讀課文,要求讀出有感情,用聲音來塑造形象,傳達內心的感受。 引導學生學習用美的語言來表現景物的美。
五、 課時安排:3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春天的生機與稚嫩,夏天的茁壯與炎熱,秋天的豐碩與肅殺,冬天的蘊藉與冷酷,它們以不同的姿態和特性展示于人們面前,引發我們無限的聯想和感慨。請同學們分別說說四季的美。
今天我們要學的第三單元的詩文都是文情并茂的優美篇章,分別描繪了四個季節美。帶著同學們去課文里對比一下,我們感知的四季的美與課文中四季的美的區別在哪里。
(二)教學步驟
第一環節:整體感知
1.讓學生閱讀課文時,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⑴.學生分組,每一小組選擇本組喜歡的課文去閱讀,把本組感知的內容歸納總結。
⑵.出示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讀過的課文進行聯象,把聯想到的內容與下面的圖片進行匹配。
(3).通過初讀請說說春、夏、秋、冬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
<<春》來看,寫春季可以從以下事物來表現季節特點:花、草、雨、風等景物;
《夏感》來看,寫夏季可以從下列事物來表現季節特點:蟬、草、樹、色彩、人等;
《秋天》來看,可以從以下事物來表現季節特點:蟋蟀、露珠、霜、牧童與牛、豐收等景物;
《濟南的冬天》來看,可以從下列事物表現季節特點:雪、陽光、水、冰、松、山等。
這樣整合的好處是:引領學生讀的進去(指文本),寫的出來(寫作)。
第二環節:朗讀,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說出喜歡的理由。
1. 結合具體的語句從修辭的角度去揣摩文中的語言。
2. 通過精讀說說作者是運用哪些修辭手法來表現景物特征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從語言這一維度來整合。即如何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準確地表現景物特點。關鍵是這四篇課文當中的典型的比喻,擬人句的重組,整合。如:《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此句用了比喻。讓學生體會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妙處。這樣的例句有很多!稘系亩臁分,如:小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此句用了擬人修辭手法?梢宰寣W生體會賞析擬人修辭手法的妙處,體現出想象的妙處。)
⑴.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比喻,就是在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使描寫生動形象,說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體和喻體,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是用來比喻的事物。本體和喻體之間常用比喻詞“像”“像……一樣”“似的”等來連接。這種比喻叫明喻。
①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想象“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情景,說出“偷偷地”和“鉆”這些詞語好在哪里?“嫩嫩的,綠綠的”本該用在“小草”前面,為什么放在句末?
②文章結尾連用了三個比喻來形容春天,它們分別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點?有什么深刻含義?
③三個比喻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④如果把三個比喻合成一段,表達效果有什么樣的影響?
⑵.在此基礎上來品讀《濟南的冬天》,掌握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文中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或思想感情。仔細揣摩下面幾個句子,品味擬人的寫法好在哪里:
①“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②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③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④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呢!
⑶.朗讀《夏感》,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致的。課文中三至五個認為精彩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品味它們的表達效果。
①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墻。
②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
③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
⑷.品味下邊描寫春之色、秋之色的語句,仿照這個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象,寫一寫“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⑸.有感情地朗讀《秋天》,想想作者寫景的次序,品味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②秋天棲息在農家里
③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2.運用多種感官去感受美景。分析下面語句,作者從哪方面進行描寫?
⑴.“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是什么感覺?春風除了像母親的手,你覺得還像什么?學生自由發言,歸納總結。
⑵.“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重點分析“響晴”的含義。
⑶.“輕飛慢舞的 蜂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的長鳴!
⑷.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
第三環節: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語言特點。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課文,在朗讀《春》中領會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贊美之情,對春的美景、春的氣息、春的聲響,都通過作者的生花妙筆表現出來了品味文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
《濟南的冬天》中,老舍對濟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濟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愛的,真是一方“寶地”,一個“理想的境界”。
《夏感》一文中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生活、勞作的情狀,把我們帶進一種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在描寫這些景象嗎?他還有什么內心的感覺、體驗要表達?
詩《秋天》中那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畫面,構成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反復朗讀,沉浸到詩的意境中,你仿佛能聽到詩人在深情絮語,仿佛能看見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
第四環節:仿寫,根據自己想象喜歡的季節,采用學過的修辭手法進行描繪。
本單元這幾篇課文都是描寫景物。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在觀察中抓準景物特征;進而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在課文中學到修辭手法。因為這是學生初次練習寫景,可以考慮適當降低標準,先求寫出景物特點,再求層次清楚、形象生動,進一步要求寫出感情,爭取做到情景交融。
七、設計反思
整個教學由四個環節組成:第一個環節通過學生自讀概括文章的內容;第二個環節通過再次朗讀獲取與景物有關的信息,抓住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第三個環節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把握作者借景抒情的語言特點;第四環節是仿寫,根據自己想象喜歡的季節,采用學過的修辭手法進行描繪。
提取描寫景物的語言特點,并指導學生模仿寫作。這四個環節將第三單元的四篇課文整合為一體,完整嚴密,并針對四篇文章所呈現出來的文本特點,使其承擔不同的教學任務及不同的教學重點。整堂課以反復朗讀為主,教給學生依據提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的能力。
八、 作業:仿寫《春》中的排比段,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讓學生知道這種語句在寫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前面三篇課文的閱讀體驗為寫作內容,解決了學生寫作時無米下鍋的問題;三是立足前三篇課文的內容進行仿寫,幫助學生再次回顧課文,概括課文要點及積累優美語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八、板書設計
《春》表現季節特點:花、草、雨、風等景物;(比喻、擬人)
<<夏感》表現季節特點:蟬、草、樹、色彩、人等;(比喻、擬人)
<<秋天》表現季節特點:蟋蟀、露珠、霜、牧童與牛、豐收等景物;(比喻、擬人)
《濟南的冬天》表現季節特點:雪、陽光、水、冰、松、山等。(比喻、擬人)
李詩睿
[《走進四季》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四季》教案
2.走進具象藝術教案
7.走進父母主題班會教案
10.人教版找次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