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語文新教材是根據高中人教新課標修訂的。新教材更加突出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新教材編排的指導思想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成為最重要的一環。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應成為實際教學的主旋律。
本單元是文言文單元。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大多以文言的形式傳承下來,這是中國人最大的寶藏。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文學修養也主要體現在他深厚的古文功底上。而對于學生的古文功底的積淀上我認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識記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二是學習運用史學大家高超的語言藝術。在實踐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注重第一方面而忽略第二方面,主要是因為第一方面考查點多,易出題,操作起來較容易。但我認為第一方面的確不可忽視,但它的作用僅僅是消除古今語言差異,掃除學生閱讀欣賞的障礙,學是學了,但決不能做到學以致用,因為用的恰恰是第二方面。
新課標對文言文的要求是1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弘揚民族文化
關于第一點的解說是: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文言實虛詞,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由此我認為對于第一方面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除答疑解惑、點撥指導外,更應教會學生歸類整理,尋找規律,牢固掌握文中重要知識點。教師應該把精力往第二方面傾斜一下。
另外我認為一個單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應從單元的角度去確定一課的教學重點,而一個單元的教學方法卻可以固定。
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記敘散文,三篇都是千古流傳的名篇,共同點是通過敘事來刻畫人物形象,敘事生動曲折,波瀾起伏;人物才華橫溢,個性鮮明,注重大義;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均以語言動作細節描寫突出個性,展現特征。不同點是〈燭之武〉文完整地敘述了秦晉從圍鄭到退兵的全過程。重點寫他的言辭,表現他的機智,是一個“辯士”形象。品味人物語言是重點,是突破口;《荊軻》記敘的是丹派軻去刺殺秦王的全過程,再現軻獻圖和血濺秦廷的壯烈場面,塑造的是有勇有謀的“俠士”形象。場面描寫、細節描寫是突破口;〈鴻門宴〉記敘的是項、劉斗爭中的一次重大意義的宴會,塑造一個性格復雜豐滿的“將帥”形象,曲折的情節,激烈的矛盾沖突是突破口。
二、說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但為突出與強調 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些東西卻是所有課堂都應力爭做到的:
⒈學生自主發言。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在學生自主學習中品味欣賞文章的語言美、人文美。在美中感悟,在美中激起發言的欲望。在嘗試中消除緊張心理、在嘗試中學習大家寫作的經驗和技巧。在分析中學會總結,在總結中學會思維,在思維后學會運用。
2學生在競爭中活動。整堂課都應在分組比賽中進行,充分激發同學們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3學生自由發言。讓大多數同學有發言機會,在彼此的探究中共同進步。
三、說教學程序
高一年級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他們喜歡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合格的語文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顯死板的偏頗。因此在教學程序的設計上盡量做到在競爭中學習、在問題中回答、在鑒賞中求知、在發言中煅練。既讓學生實實在在的體會到語文課學以致用的工具性特點,同時也通過實例讓學生在中國文化的河流里徜徉,享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根據課文特點,我把本篇課文安排為2課時
第一課時 進入新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自主學習和分組活動中進入新課,目的有三: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⑵營造一種輕松活潑的氛圍。(3)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位置和作用。
1檢測預習,學生分組展示預習結果,輔以練習:完成教學目標中關于文學常識以及識記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的要求。
分類總結明條例
1、 古今通假(距、要、倍、蚤、坐等)
2、 古今異義(山東、婚姻、出入、河南、河北等)
3、 一詞多義(軍、意、如、謝等)
4、 詞類活用(名作動、名作狀、形作名、使動等)
5、 文言句式(省略、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判斷、被動、固定等)
6、 誦經典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秋毫無犯;勞苦功高;人為……、大行……、)
2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師生共同解決。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思考分析能力。
設計此程序能充分調 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大綱"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育理論。
第二課時
1、教師范讀全文,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這是教法一的再落實。
2、發散思維析人物
因為本單元的探究性學習任務是:走進小說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點。為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史傳文學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內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題1.
項羽是怎樣一步步地由主動走向被動的?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地由被動走向主動的?
題2.
項羽、劉邦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問題1是對內容的把握,可引發學生探究的心理。通過對比討論分析,學生會看到這是一個矛盾不斷轉化的過程,即沿著戰與不戰、殺與不殺、追與不追三組連貫的矛盾,項羽由主動轉向被動,劉邦由被動轉向主動。而其中根本原因則在于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導入問題2對項劉性格的概括。這樣,問題1成為問題2的鋪墊,并可以使學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畫的,這也為人物刻畫方法的總結埋下伏筆。
概括項羽性格時,學生可能對他“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認識,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就這一點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爭論,挖掘出項羽性格的弱點,及其在這場斗爭中埋下的禍根,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認清項羽的悲劇絕非偶然,可以說是性格悲劇。
我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進行提示,由劉項雙方的轉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應的概括,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題3.
如果劉邦不去鴻門向項羽謝罪,他還會有后來氣勢恢宏,慷慨悲壯的《大風歌》嗎?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他又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真的就能衣錦還鄉嗎?
這是兩個假設性的問題,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歷史,學生設想的結局可能是多樣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合乎一定的邏輯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劉邦、項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結局,進而啟迪學生多樣的思維,鍛煉語言表達。
題4.
文中還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簡略說說他們的性格。
設置這道題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鮮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組人物的對比塑造,為總結人物刻畫方法作伏筆。
3、總結方法導實踐
由于前一部分的鋪墊,學生會比較容易地歸納出在矛盾中和對比映襯中刻畫這兩條,而在初中學過的《孔乙己》等小說中刻畫方法也會使較多的學生聯想到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這一條,所以學生自己就可以很快歸納出來。并把這種描寫的方法與學生的寫作結合起來,加以指導。
作業:分析課文中另外兩組人物形象1張良和范增
2樊噲和項莊
任選一組進行對比寫作練習,體會文章擅長的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的妙處。
陳麗
[《鴻門宴》說課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6.鴻門宴教案人教版
10.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