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了解探究題的基本特征與命題規律。
2.掌握探究題的解題思路、方法。
學習過程:
一、考試說明對“探究”的要求及解讀
1. 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以及內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深層剖析類)
要求從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的各個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要求從時代背景、人物形象、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切入探究。
解讀:要求考生的答題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角度不能單一,須分層答題,思考不能太膚淺,能透過現象看出本質,提煉出其豐富的意蘊。
解讀:“民族心理”、 “人文精神”一般是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要求考生能夠準確解讀文本蘊含的這些深層含義。
2. 探究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寫作意圖類)
要求從作者經歷、所處時代、創作動機及作品影響進行分析。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個性解讀類)
解讀:“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是特別強調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觀點”。所謂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觀點”不是“為所欲為”、 “信口開河”,是依據文本而合理推斷。
二、經典再現
1.本文寫了馱隊飛渡峽谷的故事,請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蘊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案:深刻意蘊:(1)飛渡峽谷的情景:表現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戰,戰勝艱險;
(2)馱隊的人際關系:體現團結協作,相互信任,關心愛護;
(3)動物形象:隱喻人應該像雄鷹飛翔、像駿馬奔馳,而不是像牛那樣軟弱畏縮;
(4)“我”與領隊的對照:表示人會在艱苦磨練中成長。
情感取向:(1)駿馬、雄鷹、高山峽谷:對雄奇險峻崇高的贊美;
(2)領隊、精瘦漢子:對樂觀向上人生態度的贊美;
(3)牛的恐懼、發抖:對平庸、畏難的厭棄。
(4)本文所寫生存畫面:張揚了原始、野性的陽剛之美。
【解析】探究題。無論是探究深刻意蘊還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從不同角度出發,不能只局限于一點。深刻意蘊:①角度一:整體把握。馱隊飛渡峽谷代表戰勝自然和艱險;②角度二:領隊和漢子們。表現團結協作,相互信任,關心愛護以及無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鷹、駿馬、牛等動物形象。正反對比,隱喻人應該有雄鷹、駿馬那樣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樣軟弱畏縮。④角度四:“我”和領隊。表現艱苦環境能磨練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需結合全文,從不同角度去發掘。
三、回顧常見探究題型(5分鐘) 操作:師述--生記--生誦
結合全文探究“……”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蘊。
通過閱讀本文,你領會到怎樣的人生哲理?
結合全文探究這句話包含了作者的復雜感情。
作者為什么將標題取名為“……”,請結合全文分析。
請你就對“……”“……”“……”三個方面的理解,任選一個方面,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有人說某某值得同情,有人說某某罪有應得;有人說某某忠于職守,有人說某某背叛了友誼。你的看法呢?請就你認同的一種觀點加以探究。
四、一輪復習存在問題
操作:師生共同總結--師綜述--生記
1.“不尊重文本”,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題解題,往往斷章取義;只是摘取詞句,把關鍵材料或關鍵細節撂在一邊。
2.“淺入淺出”,即浮淺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強寫幾句答案。
3.“泛化解題”,沒有個性化閱讀,沒有自己的創意,沒有獨特的認知,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
4.“角度單一”,解題角度單一,不能對文本多元解讀和有創意解讀。“多元無界”,一味多元,沒有界限,甚至胡思亂想。
五、探究性試題命題的原則及特點
1、設題重實際:它以高中學生應有的知識文化積累、閱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為基礎,符合高中生作答。
2、設題有規律:一般在文章的重點、疑難等關鍵處設題。如文中的議論、抒情處。
3、設題講根據:一般依據材料的內容(植根于文本)探討研究,而不是“隨心所欲”,任意發揮。
4、思考有層次:要求考生從不同層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現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會像平時可以“見仁見智”。這是選拔人才的高考,閱卷時總會給出一個相對統一的參考答案,也就是說答案肯定不會“百花齊放”, “任爾東西南北中”。
6、題干表述有區別:有的題干直接說“請你探究一下……問題”;有的不明說,諸如“談談你的看法” “說說你的理解”等等。
六、課堂訓練 操作:生練--師評--生訂正
1.結合全文,探究“親愛的麥子”這個題目的多重含義。(7分) (文本見附錄材料一)
答案:是對樸素本色、憂傷深刻的麥子的稱頌;(2分)也是對那些像麥子一樣平凡地生活著的人的稱頌;(2分)更是對麥子代表著的和人類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稱頌。(3分)(意思對就可)
2.閱讀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內涵。(6分)(文本見附錄材料三)
答案:①對清水這片土地的歌頌;②對麻的尊重;③對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頌;④對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尊重;⑤對傳統農業文明的尊重與留戀。(6分。前三點每點1分,后兩點每點2分,滿分6分)
方法提示(深層剖析類):
層次性: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個體到一般、由此及彼、由物及人
復雜情感抓對象,常見情感有:贊美、肯定、稱頌、批評、否定、諷刺、擔憂、同情、悲傷、思念、勉勵
3.本文題為“江南無雪”,文中卻用大量篇幅寫雪,請結合全文探究這樣安排有哪些意圖。(6分)(文本見附錄材料四)
答:①以昔日大雪反襯今日無雪,表現對環境惡化的憂慮和希望環境早日改善的愿望。(所處時代)②以我童年賞雪和兒子童年無雪可賞對照,希望孩子有快樂豐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認識自然和人生。(經歷)③以現實的無雪和想象中的夜飲賞雪映襯,表達對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創作動機)(要求答出兩點,一點3分。意思對即可)
方法提示(寫作意圖類):
從作者經歷、所處時代、創作動機及作品影響進行分析
4.本文作者在談及“江南才子”和“北方男人”時,有明顯的褒貶,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態度?請作簡要闡述。(5分)(文本見附錄材料五)
答案:同意。江南才子總是沉溺于“秦淮八艷紅樓裙釵”的溫柔之鄉,才子皇帝李煜荒淫亡國,作者對他們的輕薄庸俗盡情諷刺; 北方男人粗獷豪邁,有與生活抗爭的陽剛之氣,作者對此縱情贊美。
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
方法提示(個性解讀類):
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觀點”。所謂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觀點”不是“為所欲為”、 “信口開河”,是依據文本而合理推斷。
課堂小結:
綜上所述,探究性試題并不神秘,總體上還屬于常規性試題,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點,思考得周全一點。做好此類題目,研讀文本是基礎。不論是從什么角度出的試題,都是基于對文本的理解的,不能脫離文本作探究。要把高考的探究性試題與我們平時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區別開來,課堂上是可以自由發揮的,而考試則不能;課堂可以無結論,但考試必須有答案。
七、課后鞏固
1. 結合本文內容,請你探究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哪些情懷?請簡要闡述。(6分)(文本見附錄材料六)
答案:(1)對水鄉美麗風景的喜愛;(2)乘船、喝酒、吃枇杷等行為表現出泛舟的優雅悠閑;(3)雨中乘船的雅趣;(4)對城市生活的排斥,尋找古人之風,表現出對古人的追慕,對原始純樸生活的向往;(5)難以逃離城市的苦悶與無奈。(要結合文章有關內容簡要闡述,答對一點得2分)
2.本文題為“像桃花一樣勝利”,有人建議改為“勝利的永遠是桃花”,依據本文的內容,你認為哪一個題目更恰當?請談談你的理由。(6分)(文本見附錄材料九)
答案:選用“像桃花一樣勝利”。要點:①意在傳遞美好信念,激勵我們克服自身的心理劣勢;②無論身處何境,都應像桃花那樣,無畏世俗的眼光,保持真誠純美,③這個題目能突出人向桃花學習的主動性,也做一個勝利者。而題為“勝利的永遠是桃花”,言外之意“我們”只能做桃花的欣賞者。(符合相關要點即可,每點2分)
選用“勝利的永遠是桃花”。要點:①讓我們在與桃花的對比中,明白“痛苦的永遠是我們”,引導我們進行理性的思考,②揭示出桃花超越世俗眼光,依舊坦然綻放的可貴;③這個題目逼著我們去思考,去反觀,大自然永遠是我們的老師,因而更具有啟發意味和現實意味。(符合相關要點即可,每點2分)
附錄:
材料一: 親愛的麥子 周 濤
我想說:“親愛的麥子。”
我想,對這種優良的植物應該這么稱呼。這并不顯得過分,也不顯得輕浮。
而且我還想,對它,對這種呈顆粒狀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滿了土末的汗珠般的東西,人類平時的態度是不是有些過于輕視和隨便了呢?
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顆粒,有一種土壤般樸素柔和不事喧嘩的質地和本色。它從土壤里生長出來,依舊保持了土壤的顏色,不刺目.不耀眼,卻改變了土壤的味道。這就使它帶有了土地的精華的含義。特別是它還保持著耕種者的汗珠的形狀,這就像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某種提醒、某種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種子的果實,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這一切使它更美。麥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卻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創造的精品。它使我們想到天空的陽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積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揮動著的肢體……它還可以使我們毫不費力地想到鐮刀、饑饉、戰爭、死亡等等最關乎人類生存的問題。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這些。這就是麥子掩藏在樸素后面的那種深刻的美。
我是一個熱愛糧食的人,因此,我非常樂意在春天的吉木薩爾翻弄麥子。我們住的地方沒有面粉廠,也沒有糧店;莊戶人只能分得麥子,到一個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
連續幾天,我和父親把一麻袋麥子倒進院里架起的一個木槽里,然后倒水沖洗,直到一顆顆麥粒被洗出它本來的那種淺褐色的質樸,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圓滿的憂傷。然后晾曬幾天,再裝入麻袋。我看得出來,麥子的色澤里含有一種憂傷的意味,一種成熟的物質所帶有的哲學式的憂傷。這種憂傷和它的圓滿形態、淺褐色澤渾然和諧,與生俱來而又無從表述,毫不自知而叉一目了然。正是這,使它優美。
于是有一天,我們起得絕早。我們向鄰居借來了一頭驢和一輛架子車,像是戶兒家的一個重大行動似的,把裝麥子的麻袋搬上驢車,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覺得我和父親像是兩只松鼠,或是連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類,正運載著辛苦了一年收集來的谷物,準備過冬。我們如此重視的兩麻袋麥子,其實正相當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點哭笑不得。人一旦還原到這種狀態時,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種動物了。
這就是我們的麥子,一粒一粒的,從田畝中收集回來的養命之物。顆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夠塞牙縫兒的;但是我們就是靠著這樣一些小顆粒,維持生命,支撐地球上龐大眾多的人群發明、創造、爭斗、屠殺、繁衍、愛憎……不管人類已經進化到了何種程度,它還在吃麥子--這就夠了,這就足以說明人類依然沒有擺脫上帝的制約,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無數種類生物中的一種,而不是神。
被小小的麥粒制約著的偉大物種啊!
麥子進了磨坊。緩慢遲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損,被咀嚼,被粉化。我想著一顆顆飽滿的麥粒被壓扁、擠裂、磨碎時的樣子,想著它們漸漸麻木、任其蹂躪的狀態,有一絲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難從胸膛里升起,傳染給我的四肢。我真真實實地感到了我和它們一樣,和這些麥子一樣,正在一座類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點一點地、慢吞吞地磨損著。
我就是麥子。我芬芳的、新鮮的肉體正擠在歷史和現實兩塊叉圓又平的大石盤間,在它們沉重渾濁的歌聲中,被粉化。我欲哭無淚,欲喊無聲。因為我就是淚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一--麥子。我將一代代地生長,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種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長。人們把我叫作“麥子”。只有一個詩人這樣稱呼我,他說:
“親愛的麥子。” (選自《周濤散文》,有刪改) (蘇州2009屆高三期末語文試題)
材料二: 麻鞋之歌 葉 梓
天水謠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這樣的地方,的確如其所名,有一條碧波蕩漾的河,曰牛頭河;這樣的地方,因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說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東北角的一塊綠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這塊綠松石上一簇簇鮮嫩的絨毛。其實,早在久遠的《詩經》年代,麻作為一種傳統種植作物,就已經成為人們衣著的原料了。這種遠至《詩經》年代的植物,至今還在清水一帶廣泛種植,想想,這是一件多么詩意的事。
就像小麥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樣,麻乃生靈飲食之需。而麻鞋,顯然是飲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隱隱顯現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幾乎每年夏天,天一熱起來,就能看到天水人會穿一雙精致的麻鞋出門。當然,那些所謂的愛美的女子,已經不穿了,寧愿去穿一雙走起來咣當作響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載著時光痕跡的麻鞋,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年代里大抵屬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這種剛過而立之年卻喜歡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別人視為神經質。其實,燠熱的夏天,穿一雙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氣,腳下風聲習習,醫學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學上還有鞋幫上的種種變化萬千的圖案。
況且,一雙麻鞋的誕生,是真正來自于雙手,不似流水線上出來的皮鞋、運動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著手藝的光芒,是農業文明的一則注腳,是一段固定下來的美好時光。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縣草川鄉的一戶貧寒人家,見到了一雙麻鞋成為鞋的漫長過程。主人五十開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種麻,不是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秋天的陽光照在這家的院落里,安靜,美好。他在門外大樹過濾后的點點陽光里,埋頭,認真地做一雙麻鞋。先把早就編成的麻辮置于一平案上,盤成底,復用麻繩左右穿緊。這時,他抬頭,有點木訥地說:“這就叫千層底。這樣,走的路長,腳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樣,在鞋底的邊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繩,做成鞋幫,一一串起來,再做成鼻梁。這時,就得用一種清水人名曰楦頭的工具,把鞋鼓起來--一雙麻鞋的雛形,大抵就出來了--但還遠遠不夠,如同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需要不斷地打磨一樣,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種專門用來編織的鉤針,鉤出麻花辮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備染。鞋遂成。
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著和女人一樣的精巧的手。他說,做慣了,手哪會生呢!那雙有著刀刻般紋理的雙手,一挑一鉤地完成這些動作時,額角都流出點點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訕訕一笑:“太緊張啦!”
平常,他一定是一個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會更加自如,得心應手。
他還拿出家里攢下來的幾雙麻鞋。有腳尖頂端是紅色麻穗的“慈母思親”,有“單鞭救主”。每種樣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還藏著一個遠古的故事或者傳說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隱藏在一雙鞋里。這時候,再看它,就會發現,最偉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遙遠僻深的民間。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之佳句的大詩人杜甫,到底是穿一雙什么樣的麻鞋踟躕在秦州大地。但在他詩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個詩人的傷感和無奈。莫非,正是一雙產自清水的麻鞋,陪著他從天水到隴南,從隴南再南下成都。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貴于麻”之說,這就是對麻的一種尊重,是對一種手藝的尊重,更是對大地恩情的尊重。我們善于忘記的現代人,真應該學會尊重手藝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雙雙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發著自然的本質之美,如同一場大自然移動的展覽。
但我更想穿上一雙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國西北的土地上。(南京市2011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卷)
材料三: 江南無雪 劉長春
故鄉的冬天留給我童年與少年的,是飄雪的記憶。
向暮時節,天陰沉著臉,云被風追著跑得飛快,氣溫驟降到零下幾度的時候,大人們抬頭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說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會兒,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夾雪”,那雨點伴隨天然六角的晶體敲打著屋背的黑瓦,就如音樂家靈巧的手輕輕地劃過琴鍵,丁丁東東。多少年過去了,這碎玉之聲還縈回在我的耳際。夜里總是睡不穩,會幾次三番爬出被窩拉開窗簾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說不上是什么時候,在人不知不覺中斜刺里飄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沒有人踏雪而行,用不著著急,像林沖那樣,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蹌蹌,捉腳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無人,田野無人。只有被風追逐著的雪,上下旋轉著,左右飛舞著,飄飄灑灑,疏疏密密,忽而轉身騰空,忽而前展雙臂,然后,一頭撲向期待擁抱她的大地。我想象這是在燈光雪亮的舞臺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場優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種詩意的語言,關于天的遼遠,關于風的吟唱,關于云的彩衣,關于雨的精魂……滿心歡喜地躺回被窩,睡夢中又好像聽見了,那紛至沓來的雪的腳步──走進我家的院子了,鋪在你家的門檻外了,鑲上他家的窗臺了,漫過田間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齊河邊彎月似的石橋了……
清晨推門,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紙窗外的世界,一片潔白。昨日地上堆滿落葉還顯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現在被大雪所掩蓋,像在上面蓋了一塊潔白的手巾;兩株挺拔的棗樹,威風凜凜地披掛著銀色的甲胄,從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結了厚冰,聽不見流淌的聲音,沒有橋,也無須橋,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吸引著人一直走到對岸。河那邊是田野,眺望與地平線相接的遠處,也是覆蓋了皚皚大雪的白線。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著了──這不是長眠,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來的第一次安睡。”(梭羅《冬日漫步》)
當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親的時候,關于雪的記憶也就逐漸淡漠了。孩子們卻沒有忘記童話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飄飄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經變得暖和了,沒有寒冷,也沒有雪。有幾個冬日,天陰沉著臉,云被風追趕著跑得飛快,氣溫又驟然下降了,看樣子是下雪的天氣。還在上小學的兒子,迫不及待地問我:“爸爸,什么時候下雪?”我說:“快了,這天準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萬喚著的雪,總是沒有落下來。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頭上/沒有落過甜雪花/怎能說懂得溫柔/你沒有審視過六角的雪花/你沒有見過積雪成冰/沒有聽過夜半的冰裂/怎能說懂得創造、破壞和一塵不染的純潔……”(邵燕祥《雪》)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許,孩子長大了,長了知識,一切都會自己解答。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過去有雪的日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現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爐”,獨酌以外,也喜歡雪夜有人敲門,舉杯共飲,作通宵長談。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條小舟,一起往東湖看雪……
材料四: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 白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總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蘇寒山寺、徽州西遞村,落在秦淮河的燈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濕了魚鱗瓦風火墻草頂屋吊腳樓,打濕了衡山廬山峨眉山雁蕩山,打濕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陽湖,打濕了白娘子的斷橋、李煜的雕欄、唐伯虎的桃花、濕庭筠的青衫。梅子黃時雨,黃梅時節家家雨,寒雨連江夜入吳,巴山夜雨漲秋池-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紛飛的細雨中,我們看見嚴鳳英赤腳在青草池塘畔“打豬草”,那清甜婉轉的黃梅調讓人想起南方的故鄉的炊煙牧歌與青梅竹馬。
③雪總是落在赭黃色的北方,落在長安馬嵬坡、黃河風陵渡,落在乾陵黃土塬下、邊關熢火臺上。覆蓋著平遙老宅草原敖包黃土窯洞四合大院,覆蓋著天山陰山昆侖山祁連山,覆蓋著渭河黃河塔里木河綏芬河,覆蓋著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戰袍、蘇武的額發、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滿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黃河靜無聲,飛雪連天射白鹿--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天空下,秦腔總是如狼煙般沖天而起,那是苦難生命的吶喊,如暴風雪般抽打得我的臉與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溫暖濕潤風調雨順的氣候讓南方人民種稻植桑,釀酒水紡絲綢,富足的生活又讓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鴛鴦蝴蝶。南方文人顯得輕薄小氣無病呻吟,總是和秦淮八艷紅樓裙釵之類的紅粉佳人藕斷絲連。那李煜做了一國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風弄月捏弄三寸金蓮上,這樣的國豈有不亡不破之理?
⑤寒冷干旱讓北方多風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風不調雨不順的氣候給人類的生存雪上加霜,惡劣的生存條件造成了強硬的民魂。只有狂風才吹得起獵獵大纛,只有苦難才塑得出堅毅筋骨。北方的男人站起來頂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漢,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場上的拼殺的男兒出人頭地成了殺人如麻的一代梟雄,發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個不令人蕩氣回腸,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與南方農耕民族紛爭與融合的歷史。
⑥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讓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個個還端起比腦袋還大的家伙再吞兩碗羊肉泡饃,然后拍拍手走向風雪迷漫的大漠,去對抗風沙一樣粗糲的生存。而男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飯,豆漿、牛奶--我身邊那些離開空調、私家車、銀行卡就沒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點,品法國干紅,然后用紙巾拭凈嘴角,挽著衣香鬢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樣年華》。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結果,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南北溫差。當西伯利亞冷空氣橫雪中國大陸便是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南方落紅殆盡黃葉蕭蕭,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濕潤季風以持久的恒心一點一滴地向北方反攻,進入盛夏。但緊接著北方寒流開始頻繁活動,一陣陣清涼秋風是它們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隊”,緊跟著的是一股又一股無情冷漠的“百萬大兵”,不久又將占領南方。
⑧北方的雪融進黃河里,黃河岸邊走著駱駝與牦牛;南方的雨流進長江里,長江岸邊騰飛起孔雀與鳳凰。北方黃河像男人,是龍的子孫;南方的長江像女兒,是鳳的傳人。黃河長江最終在茫茫的大海上熱烈擁抱,那一片無垠的蔚藍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國土之上。
材料五: 塘 棲 豐子愷
(1)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說《旅宿》(日文名《草枕》)中,有這樣的一段文章:“像火車那樣足以代表二十世紀的文明的東西,恐怕沒有了。把幾百個人裝在同樣的箱子里驀然地拉走,毫不留情。被裝進在箱子里的許多人,必須大家用同樣的速度奔向同一車站,同樣地熏沐蒸汽的恩澤。別人都說乘火車,我說是裝進火車里。別人都說乘了火車走,我說被火車搬運。象火車那樣蔑視個性的東西是沒有的了。……”
(2)我翻譯這篇小說時,一面笑這位夏目先生的頑固,一面體諒他的心情。在二十世紀中,這樣重視個性,這樣嫌惡物質文明的,恐怕沒有了。有之,還有一個我,我自己也懷著和他同樣的心情呢。從我鄉石門灣到杭州,只要坐一小時輪船,乘一小時火車,就可到達。但我常常坐客船,走運河,在塘棲過夜,走它兩三天,到橫河橋上岸,再坐黃包車來到田家園的寓所。這寓所賽如我的“行宮”,有一男仆經常照管著。我那時不務正業,全靠在家寫作度日,雖不富裕,倒也開銷得過。
(3)客船是我們水鄉一帶地方特有的一種船。水鄉地方,河流四通八達。這環境嬌養了人,三五里路也要坐船,不肯步行。客船最講究,船內裝備極好。分為船梢、船艙、船頭三部分,都有板壁隔開。船梢是搖船人工作之所,燒飯也在這里。船艙是客人坐的,船頭上安置什物。艙內設一榻、一小桌,兩旁開玻璃窗,窗下都有坐板。那張小桌平時擺在船艙角里,三只短腳擱在坐板上,一只長腳落地。倘有四人共飲,三只短腳可接長來,四腳落地,放在船艙中央。此桌約有二尺見方,叉麻雀也可以。艙內隔壁上都嵌著書畫鏡框,竟象一間小小的客堂。這種船真可稱之為畫船。這種畫船雇用一天大約一元。(那時米價每石約二元半。)我家在附近各埠都有親戚,往來常坐客船。因此船家把我們當作老主雇。但普通只雇一天,不在船中宿夜。只有我到杭州,才包它好幾天。
(4)吃過早飯,把被褥用品送進船內,從容開船。憑窗閑眺兩岸景色,自得其樂。中午,船家送出酒飯來。傍晚到達塘棲,我就上岸去吃酒了。塘棲是一個鎮,其特色是家家門前建著涼棚,不怕天雨。有一句話,叫做“塘棲鎮上落雨,淋勿著”。“淋”與“輪”發音相似,所以凡事輪不著,就說“塘棲鎮上落雨”。且說塘棲的酒店,有一特色,即酒菜種類多而分量少。幾十只小盆子羅列著,有葷有素,有干有濕,有甜有咸,隨顧客選擇。真正吃酒的人,才能賞識這種酒家。若是壯士、莽漢,象樊噲、魯智深之流,不宜上這種酒家。他們狼吞虎嚼起來,一盆酒菜不夠一口。必須是所謂酒徒,才可請進來。酒徒吃酒,不在菜多,但求味美。呷一口花雕,嚼一片嫩筍,其味無窮。這種人深得酒中三昧,所以稱之為“徒”。迷于賭博的叫做賭徒,迷于吃酒的叫做酒徒。但愛酒畢竟和愛錢不同,故酒徒不宜與賭徒同列。和尚稱為僧徒,與酒徒同列可也。我發了這許多議論,無非要表示我是個酒徒,故能常識塘棲的酒家。我吃過一斤花雕,要酒家做碗素面,便醉飽了。算還了酒鈔,便走出門,到淋勿著的塘棲街上去散步。塘棲枇杷是有名的。我買些白沙枇杷,回到船里,分些給船娘,然后自吃。
(5)在船里吃枇杷是一件快適的事。吃枇杷要剝皮,要出核,把手弄臟,把桌子弄臟。吃好之后必須收拾桌子,洗手,實在麻煩。船里吃枇杷就沒有這種麻煩。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都丟在河里,吃好之后在河里洗手。坐船逢雨天,在別處是不快的,在塘棲卻別有趣味。因為岸上淋勿著,絕不妨礙你上岸。況且有一種詩趣,使你想起古人的佳句:“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古人贊美江南,不是信口亂道,卻是親身體會才說出來的。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我謝絕了二十世紀的文明產物的火車,不惜工本地坐客船到杭州,實在并非頑固。知我者,其唯夏目漱石乎?(選自《緣緣堂隨筆集》)(泰州中學2011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
材料六: 像桃花一樣勝利 閔凡利
①當我發覺二〇〇八年的春日在某個早晨光臨的時候,那時的桃花已經開了。桃花開得熱熱鬧鬧生機勃勃,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以一種傲視眾生的王者之姿,站在那塊屬于她或貧瘠或豐腴的土地上,隨楊柳風的婀娜嫵媚,搖擺出不盡的妖嬈和絢麗。
②游在這郁郁蔥蔥桃花的海洋里,我有一種被什么擊中的感覺。這感覺來得突然而真切,使我的羞辱和自愧波濤一樣地洶涌,在我心中來來回回地拍打。我無法去讓自己堅強,以示自己是從不低頭的硬漢,這個時候,我的自卑就似桃花那轟轟烈烈的芬芳,一覽無余地淹沒了我,我的吶喊和奮爭在這粉紅色海洋里,變成了一種顏色一縷花香。
③我知道,這個時候我想急切地融入桃花,和她一起抒寫生命的開放,讓生命的美麗在這個時候達到極致的輝煌和壯觀。我明白自己,從田野的莊稼地里鉆出沒來得及抖掉頭上的高粱花子,沒有擦掉腳上的泥巴,就赤足走進城市加入他們的歌唱。放在他們當中我的形象不倫不類如同羊群里混入的一只馬駒。我發覺周圍的人們在以一種異樣的眼光審視我,拷問我,他們的目光里燃著火苗,灼著我那敏感而又脆弱的心靈。我無法去回答他們,我知道我的解釋微不足道,在他們的目光里只能換回鄙視和嘲諷,他們的高傲就似大公雞的尾巴那樣張狂而熱,我無法面對但又必須得接受,我明白這是我的疼和痛,這是我的苦和憂。
④于是,白天我在城市里似一頭套子里的牛勤懇而執著,在我的田里本本分分地耕作, 我的耕作使我的痛苦在那個時候似春日雨后的野草那樣撒歡般瘋長。因為我是人而不是牛,我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我有我的尊嚴和人格。可我不停的勞作使我換得的只是一頓加上玉米面的草料。我不明白這個城市怎么了,對我為啥這樣的吝嗇,讓我流成河的汗水只換回幾粒小小的癟豆,我不知道現在這個城市為何以一種病態的紅潤上演著健康,而所有的一切深沉而又明了,讓我無法去追問,只有在日墜西山,我踩著夕陽余暉用蹣跚的腳步叩響我的田野,我才發覺,我是那樣的勢利和俗氣。這個時候,我的土地展開她博大的懷抱擁著我,給我拭涂著斑馬花紋一樣的道道傷痕,讓它結疤,讓它長成硬硬的繭。那個時候,我躺在田野那母親般的懷抱里,我才明白:在城市里勞作是我生命的一種開放,就似今日艷麗的桃花。
⑤面對桃花,我才明白,融入這種燦爛其實并不是多么的艱難,桃花的美麗在于她超脫了世俗,以一種大真大誠向塵世獻上她的純和美,就似裸露的嬰兒一樣在朗朗的太陽下在眾目睽睽下展示自己那無邊無際的光華,在這樣的時候,我明白了,痛苦的永遠是我們。
⑥我就想急切地和桃花站在一起,在桃花那如潮的絢麗中洗滌自己的軀體。我的身體滿是塵埃,幾千年來的欲望和憂傷盔甲一樣穿戴在我那疲憊的心靈上,任怎樣的捶打漂洗,洗去的只是表面可憐的一絲。那時我才在桃花跟前低下了頭。我知道,在春天這樣的季節里,勝利的永遠是桃花。
楊舍鎮
[《文學類文本閱讀探究題分析》 導學案(蘇教版高三必修五)]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10.趙普文言文導學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