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⑵ 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2、過程與方法:
⑴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⑵ 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⑶ 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價值:
體味詩人所表達的鄉愁,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在朗讀中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難點:培養學生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來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從小到大,你們離開過爸爸媽媽嗎?當離家三五天,或半個月的時候,你們回想家嗎?
我們想家時,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在異鄉的游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海峽兩隔,長期不能見到親人們,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余光中那濃濃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臺灣,是當代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三、朗讀,整體感知
1、聽錄音磁帶范讀課文,注意感情基調、語速、節奏、重讀。2、指定學生誦讀全詩,看誰讀得好,教師作簡要點評。
3、全班齊讀。
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深情朗讀,我們體味到了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
四、小組討論
1、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鄉愁縈繞了詩人一生?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
教師小結: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概括了詩人整個人生,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時候(少年)──母子分別 家愁(親情)長大后(青年)──夫妻離愁 家愁(愛情)
后來(中年) ──喪母哀愁 家愁(親情)
現在(老年) ──思歸濃愁 國愁(祖國情)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的?
郵票──寫信可寄家愁船票──乘船可解相思墳墓──生死隔絕,哀思難訴海峽──海水無盡,憂思無盡
小結:這首詩,詩人借助四個意象,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抒發了自己濃濃的鄉愁,子思母念,鄉愁可人;夫妻愛戀,鄉愁動人;祭母奠土,鄉愁感人;愁緒祖國,著筆驚人!所以,讀《鄉愁》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余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著的主導情感不僅僅是鄉愁,還有對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4、這首詩詩人借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形象具體的事物來表達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鄉愁離緒。其實呢,除了這些形象的事物,還有很多物象能觸動你心中的痛,觸發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緒。請你以“鄉愁是……”為鄉愁打個比方。
例:鄉愁是一根長長的電話線。
鄉愁是一封小小的 E-mail。 鄉愁是一縷輕煙,繚繞在游子心頭。
5、“鄉愁”應該是一樣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學們找找看詩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飾語,它們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它們又突出了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著什么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6、⑴ “鄉愁”四節詩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些有什么目的?
節與節之間完全均衡對稱,每一節均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節對應,位置上的詩行字數相等
鄉愁在保持節與節之間的均齊對稱時,注意到每節內部詩句的長短參差變化,從而透出自由錯落的活潑感:整齊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蕪雜。
⑵“鄉愁”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結構的復沓升華了這首詩的思想意義,使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顯得既深情綿邈,而又莊嚴正大。
五、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著羈旅他鄉的游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鄉愁這個主題的?大家能背出來嗎?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古詩中有許多象余光中的這首“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最后,讓我們一齊來吟誦這首深情的戀歌,再一次體會詩人內心涌動的思鄉愛國情感。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
陳瑤
[鄉愁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鄉愁》的教案
3.有關鄉愁的教案
4.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6.鄉愁優秀教案
7.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10.九年級英語下冊教學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