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 情境 創設
【內容摘要】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
【正文】
《新課標》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學過程應是學習主體的主動建構過程,教學目的不僅在于使學生“學會了”,還在于使學生“會學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愈發地感到,創設適當的情境可起到 “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它可激起學生的情緒,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和掌握知識,陶冶情操,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創設運用一些新穎、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培養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對語文知識的真摯濃厚的感情,使他們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呢?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巧設情境,在鋪墊中激發學習動機
中學生的心理不穩定,較脆弱,缺乏學習動機,需要在學習新知識時設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學生感知的刺激物。而常見的東西往往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大腦皮層興奮不起來。只有當所設置的情境具備新異、變化的特點,才能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刺激,成為學生注意的對象,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動機得到激發。
1、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動機。所謂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于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置一種由生活、童話或神話中選出的有濃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學生受到強烈刺激,各種感官得以調動,激發學習動機。比如在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我用周總理“理發”這個故事導入課文,學生驚嘆于周總理高超的語言藝術,對新課文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動機。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于新舊知識的銜接處,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熟悉的生活實例或直觀形象的實驗演示引出疑問,制造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而激發了學習動機。設置問題要注意命中要害,體現重點難點,難易程度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誘導學生思考,訓練學生思維,達到訓練目的。比如在教學《斜塔上的實驗》一文時,先讓學生想像一根羽毛和一個鉛球從同一個高度同時拋下,結果哪個先著地。對于學生的答案先不表態,讓學生帶著好奇去學課文。這樣創設的問題情境可使學生形成懸念,課堂上必然會聚精會神地隨教師一起研究新課內容,探求問題的答案。
3、創設“音樂”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所謂創設音樂情境,是指通過音樂輔助教學,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美猴王》時,我讓學生唱動畫片《西游記》的片頭曲《猴哥》,學生來了興趣再講課。講朱自清的《春》時,放了這一課的配樂朗誦帶,學生一下便融入了朱自清所描繪的春天的情境中,學習興趣更濃了。
4、創設“圖畫”情境,激發學習動機。所謂創設圖畫情境,就是利用美術與語文之間的可聯系之處,通過畫面使課文內容具體形象、立體可感,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這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述:“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如在講授《賣炭翁》一課時,出示圖畫《賣炭翁》可以使學生在圖畫的色彩、明暗、形象勾勒中去創造性地領悟賣炭老人的貧窮艱辛和宮使的掠奪行徑,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特別是在說明文的教學中,美術作品如圖畫、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創設情境,更好地把握說明內容、說明順序等,優化教學效果。
二、優化情境,在新知中發揮主體作用
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起后,若刻板地去教,學生又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動機弱化,以至消失。因此由鋪墊引出新知把學生帶入情境后,應根據內容的需要,使情境成為一個連續的動態客體。要利用學生能夠敏銳感知鮮明、富有色彩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聲音去思維,由此向抽象思維過渡的特點,盡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斷、發問不止的“注入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等去創設具體的、生動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1、創設“實體”情境,發揮主體作用。“實體”情境就是在教學中利用實物去演示,去再現教學內容,讓學生親眼所見,以此來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習者之間的距離。這樣可以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在教學《松樹金龜子》一文時,我課前先準備了幾只顏色、外形不同的金龜子,課堂上學生結合老師的范讀仔細觀察它們,學生能積極參與在教學中,完全擺脫了被動應付的狀態。
2、創設“模擬”情境,發揮主體作用。“模擬”情境就是要學生自己作為 一個角色去表演,模擬一種與教學內容相似的有動態過程的情境。這種對教學內容的模擬,學生既感親切、新鮮,非常興奮,樂于接受,且又因為自己表演,全部投入,使得學生一看就懂,產生頓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當講到先生讀書時的場面時,我就讓學生模擬先生的神態、動作、語言,從中感受到封建社會讀書生活的單調枯燥,并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悅,主體地位也隨之形成。
3、創設“合作“情境,發揮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使學生之間產生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良好氣氛。這種情境具體體現討論式的學習和研究性的學習中。教師要善于設置具有思辯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如在講《“諾曼底”號遇難記》時,我讓學生展開討論:你對哈爾威船長最后的行為如何看待?學生對此議論紛紛,課堂氣氛熱烈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思維也更加活躍了。
4、創設“幽默”情境。所謂幽默情境,就是教師通過生動幽默、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言來描繪生動的學習情景,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促使他們主動發展。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學幽默是一名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學經驗、教學機智、教學風格等的集中體現,是成功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事實上,充滿情感色彩、幽默風趣的語言,直接關系著師生情感交流及和諧狀態的形成,使師生情感產生共鳴。馬卡連柯說:“一個教師,如能用二十五種語調,說出同一句‘請你過來’,用不同的手勢、姿態說這么一句話,還愁學生有什么樣的情感世界不能把握呢?還擔心有什么情感奧秘不能夠了解呢?”今天的素質教育,更是呼喚具有人文、情感素質的教師。
5、創設“遷移”情境。這也就是營造一個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通過特例示范,教師點撥,學生互激,教師講析以掌握新的知識的氛圍。這里,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原來的認知結構,即了解學生的知識現狀,并以此為基點,設計新穎生動的的例子,進行點撥講析,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比如教學《石榴》時,可以聯系剛學過的《白楊禮贊》、《海燕》,通過作者對石榴的葉、花、果實的描繪,深入探討它是怎樣托物言志的。我們可以知道,這篇課文所謂的“物”就是石榴,它象征了英勇無畏的品格和敢于斗爭、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分析了文章之后,我們又要總結出其中的規律,那就是象征手法的特點:以具體的事物來表現一種抽象的意義,他們必須有相似點。到此,可以設計讓學生自由發言,舉一個象征的例子,要求說出象征義。接著讓學生以“小草”為題,寫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通過這樣的訓練,達到能力遷移的目的。
三、依靠情境,在反饋中加強聯系實際
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正如美國教育家華特說的:“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來源于生活,所以還需要把它與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語文。這樣既強化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主體作用得到發揮,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沉浸在獲得知識的喜悅中。如《鼎湖山聽泉》的教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課前我要求學生仔細傾聽流水的聲音,課堂上談談聽后的感受,大家爭先恐后,有的說很親切,有的說不可捉摸,有的則認為能讓自己內心變得格外平靜。由此引入課文,讓學生聯系切身經驗理解課文對鼎湖山泉聲的描寫,理解修辭手法運用的妙處。最后,還聯系實際,要學生聽一聽雨聲,寫一寫感受。如果我們每節語文課能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與活動去關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驗,品位各色別樣人生。我相信,在新課程指導下,我們的語文與生活會雙贏。
總之,創設運用教學情境這種手段,可使學生在探究的樂趣中學習動機得到持續激發;可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在學習、探索知識中;可使學生在美的情境中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思維能力得到充足的發展;可使學生真正變被動學習為“自我需要”,真正變“學會了”為“會學了”。
沈艷
[創設教學情境優化語文教學]相關文章:
4.情境隨筆作文教學設計
5.中職語文教學課件
6.語文教學課件
7.語文教學反思論文
8.語文教學的論文
9.語文教學論論文
10.馬說語文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