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初中 沈艷
設計意圖
本課教學切入點是作者的情感,從情感入手了解文章內容,理清思路。在品析語言中真切的感受作者的情感,由產生情感的因素探究本文深刻的思想內涵。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讀書動筆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捕捉重要信息的概括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找出“囚綠”后“綠”的形象的語句,感悟“綠”的特點,探究“綠”的精神。
2、體會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正確地運用邊讀書邊動筆的方法閱讀課文,通過反復閱讀,品味語言,感受作者對綠的深深熱愛,理解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比較熟練地運用各種符號給文章作批注。
2、感悟“綠”的特點。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理解“綠”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及手段
1、指導學生正確地運用讀書動筆的方法閱讀課文。
2、聽說讀寫相結合。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 欣賞圖片,導新課
播放一組有關“綠”的圖片
導入語:世界如此美麗,生活如此美好,都離不開綠的點綴。綠色是自然之本,是希望之光,是生命之源。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綠的蹤影。看到一株小草,我們就會想到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看到一棵青松,我們就會想到“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堅韌與挺拔。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的一篇散文《囚綠記》。(多媒體顯示課題《囚綠記》)
(設計解說:這樣導入能讓學生更形象更真切地感受綠色的無窮魅力,調動學生探究文本的積極性。)
二、走進文本,知真情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用序號在段首標出段序,用“﹒”和“﹏”分別標出音和形需要注意的字詞。
【學生行為】
(1)學生用5分鐘讀完課文,同時標注段落序號;
(2)把各自摘出的生字詞與大家交流。
教師把易讀錯寫錯的字詞用多媒體顯示,要求學生當堂掌握。
(設計解說:字詞是基礎,作為初三學生,既不能忽略字詞教學,又不能講得太多,課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達到了會讀會寫的目標。)
2、解題目。
“囚綠記”中“綠”在文中指什么?
3、明思路
再讀文本,結合以下問題邊讀邊勾劃表示作者情感和行為的詞語。
(1)作者為什么“囚綠”呢?
(2)他把綠“囚”牢了嗎?
(3)離開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怎樣呢?
【學生行為】
(1)學生用三分鐘快速再讀課文,按要求勾劃;
(2)自己組織語言,同桌互相說一說;
(3)請一名學生作答。
多媒體顯示文章思路:愛綠--囚綠--釋綠--思綠
(設計解說:這個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圈劃批注就是要讓學生與文本全面感知,充分對話。帶著問題閱讀文本使閱讀具有方向性,更有效率,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讀語言,感真情
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作者因愛綠而囚綠,因愛綠而釋綠,因愛綠而思綠。整篇文章我們都能感受到作者對“綠”的迷戀和喜愛,作者對綠(常春藤)的喜愛表現在哪里? 再品讀課文,用“ ”符號標出佳妙句,用“☆”符號標出重要語段,品析妙處,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深情。
(提示:品析時從句子的特點和作者的情感來品析)
【學生行為】
(1)學生自己動筆勾劃;
(2)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3)小組合作分析妙處,師巡視指導
(4)賽一賽,看看哪個組是我們的品析專家。
(注:先朗讀,注意朗讀語氣,后品析)
示例:
“我因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這句是比喻,把作者渴望綠、愛綠至極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這句是反復,含蓄優美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抒發了作者對“綠”的喜愛就像喜愛生命,綠色在作者心中就是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排比句直接傾訴了對綠的熱愛和渴望。
……
總結:從作者對房間毫不遲疑地選定中,從作者渴盼綠的急切心情中,從對綠的生動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綠的濃濃愛意。
(設計解說:這一環節緊扣教學目標,注重學生品讀能力的培養。采用小組比賽的方式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深入探究,悟真情
1、同學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打動了。從這些詞和句子中你們看到了怎樣的一株常春藤?(提示:可從它的精神上談)參照《綠》一文的批注,寫在課文空白處。
強調:回答要抓住關鍵詞語作答。
【學生行為】
(1)學生搜索勾劃主要信息,小組交流,師巡視指導;
(2)交流結果寫在空白處;
(3)請小組代表發言。
明確: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當綠枝條垂在案前時,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雖然被幽囚了,但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著原來的方向;由于離開陽光,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盡管如此,這些綠枝條依然非常固執,正因為如此,作者在文中說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頑強的生命力,執著,堅強,向往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
(設計解說:這個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的體驗得到升華,此時,不需要干澀說教,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學生會經受一次精神的洗禮,得到一種精神熏陶,從而把文中情轉化為自己的情,使之情感得到升華。
2、通過以上的品析,我們對作者為何如此摯愛綠枝條有了更深的理解,作為一名愛國青年,陸蠡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有關寫作背景的語句。
【學習行為】學生瀏覽文章勾劃句子
明確: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侯到了。離開北平一年了。……
多媒體顯示寫作背景:的確,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葉生存的背景。正如了解作者有助于我們理解文章一樣,明確寫作背景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把握文本。本文寫于抗日戰爭爆發一年之后。當時,北京淪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
3、面對敵人的入侵,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能無動于衷嗎?他寫這篇文章真的就沒“別有用心”嗎?請大家結合作者的經歷和體驗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聯想思考一下,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特點和命運有何言外之意。
【學生行為】
(1)學生自己思考2分鐘;
(2)小組討論,請代表記錄;
(3)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同學可補充完善。
(設計解說:要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與作者的對話,明白文本的主旨,通過其自讀自悟,動筆畫出重點語句,簡單寫一寫,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語文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恰如其分地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使之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見,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明確:當時的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作者描寫綠枝條的性格特點,是想用這些綠來象征包括作者在內的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對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懷綠,其實也是在懷念苦難中的北平人民(暗示)。課文些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希望苦難中的祖國和人民和這株常春藤一樣永不屈服于黑暗,要堅強執著。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寫作手法?(托物言志)
五、課堂練筆,抒真情
作者對綠情誼深厚,離開北平依然懷念著他的“綠友”,希望有一天能與它重見。但作者慘遭日軍殺害,最終無法相見。假如當時作者在被囚的獄中又懷念起自己的“綠友”,他會對綠友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以作者的口吻寫一段話。
【學習行為】
1、學生練筆,
2、小組交流。
(設計解說:本環節既是對文本的延伸,更給學生提供了訓練寫作的機會。)
六、走進生活,觸真情
1、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牽出無限的情思,唱響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同學們,那你們從這一株“永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常春藤身上得到哪些啟示呢?
2、你們能舉出一些被人生困難“囚”住了但“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嗎?最好能簡單概括事例。
【學習行為】學生暢所欲言
(設計解說:這個設計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結:作者喜愛綠色就像喜愛生命,綠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學們,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苦難囚住時,也要像常春藤一樣,不向困難低頭,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布置作業:賞析艾青的《礁石》。
礁 石
艾 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附板書設計
愛 囚
綠
念 釋
教學后記
散文的閱讀鑒賞,是學生感到有難度的,尤其是平常課余閱讀文學作品較少的同學,更感到困難。經過一番思量,決定鞏固強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引導學生學會讀散文。這節課我給學生設計了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獨立閱讀,畫出表示作者情感的詞語,并思考作者產生情感的原因。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動筆批注,并組織語言發言。第二個活動是合作交流。要求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品析佳句,真切的感受作者的情感。第三個活動是深入探究。讓學生了解常春藤,理解常春藤的精神,通過時代背景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題及文章的寫作手法。通過上述幾個活動的設計,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在閱讀過程中培養他們讀書動筆的習慣。同時,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同時,也使自己的思維能力、組織和表達語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很充分。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寫的散文,讀懂它的難度更高些,由于抓準了關鍵,在一個個教學思考題的引導下,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認識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確了本文的象征意義。學生也學會了該怎么讀這類散文。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自然、流暢,且有深度,這得益于對作品特色和學生認知特點的準確把握和充分尊重。從充分加強學生主體地位角度看,教師語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導學生小結,那么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將更有利。
[《囚綠記》教學設計與評析(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囚綠記的教案
2.囚綠記教案設計
3.囚綠記閱讀答案
4.囚綠記的讀后感
5.囚綠記讀后感
7.關于囚綠記讀后感
8.幼兒教案評析
10.幼兒教案活動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