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李賀《李憑箜篌引》賞析

發布時間:2016-5-1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賞析】

此詩大約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詩人描寫音樂運用了大量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令人驚嘆。此詩是李賀詩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名篇。清人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引》,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氏《琵琶行》主要是用敘述的筆法依彈奏的順序進行描寫,采用的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李賀此詩則不表現時空順序,而著重強調音樂驚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但又不是抽象地寫,而是借助于具體的藝術形象,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藝術方法。全詩十四句中有七句描述音樂效果,用了四個神話傳說,令意境撲朔迷離。韓愈《聽穎師彈琴》主要寫詩人自己聽琴的感覺,也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但未用神話傳說,因而顯得比較實在。

常言道,千金易得,知音難覓。劉勰就 曾感慨地說過:“得其知音,千載其一乎?”但音樂家李憑總算遇到了李賀這樣的“知音”;詩人不但有一副音樂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樂美轉化為詩美的神筆!這 的確是李憑的幸運。然而,在當時真正能夠欣賞李憑絕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夠賞識李賀的人一樣稀少吧?深受壓抑的心情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這可能正是形成李 賀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奇峭風格的一個重要原因。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 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 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于 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 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 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昆山玉碎鳳凰 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 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 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雖然用語浪漫夸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 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

以上八句以形寫聲,攝取的多是運動著的物象,它們聯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結末兩句改用靜物,作進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濕,也不肯離去。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 中,就象皎潔的月亮投影于水,顯得幽深渺遠,逗人情思,發人聯想。

詩的最后六句是全詩的第三個結構段。詩人在前面四句較現實的描寫之后,忽然又隨著那美妙的樂曲,讓自己的想象飛向了更加神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樂這時竟穿 過天空中的凝聚的烏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媧娘娘當年采用五色石補過的那塊天壁也為之震撼破裂,終于“石破天驚”,秋雨大作了!這音樂的偉力是何等的強大 啊!把音樂的感染力描寫到這樣神奇,達到了這樣“異想天開”的地步,真可以說是“筆補造化天無功”了!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 緊聯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在這樣奇特的想象面前,我們能不發出由衷的驚贊么?詩寫到這里,似乎已經登峰造極,難以為繼了,誰知詩人的筆鋒陡然一轉,又把我們從九天之上引入深山大澤 之中,“夢入神山教神嫗”--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李憑正在云霧縹緲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絕技,那位傳說中最善于彈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為李 憑的絕技所傾倒甘愿向他學習;甚至連江河海湖中的魚龍聽了這美妙的音樂也樂不可支,以致它們當中的那些“老魚瘦蛟”都不顧自己的年邁體弱,也隨著這優美的 樂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這是何等奇特的景象啊!或許,這本來就是從李憑那支單純的弦樂器中幻化出來的一幅水光波影,龍騰魚躍的圖畫吧?或許,這一切也并 非純粹的神話和幻想;現代科學不是已經證實了嗎?優美和諧的輕音樂不但有益人的身心,而且真的可以使母雞多下蛋,西紅柿多結果,連那俏皮的海豚,有時也會 在音樂聲中不停地跳躍嬉戲……然而,正當我們神往于這美麗的遐想,這音樂與人和大自然關系的無窮奧妙,想要在這里流連一下之時,詩人突然又把我們引向了一 個更加想象不到的世界。這神妙無窮、無遠弗屆的音樂,忽然又從深山大澤中一躍而起,直上藍天,帶著我們一起飛向了那皎潔的月亮。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于把自己對于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于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托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箜篌簡介

  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于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神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臥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后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用于隋唐燕樂中的天竺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傳。

豎箜篌狀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并有腳柱和肋木,張著20多條弦,豎抱于懷,從兩面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因此唐代人稱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記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而兩手齊奏,俗謂‘擘箜篌’”。根據古代壁畫和文獻記載,豎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數種。

  箜篌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后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中國古代流傳的箜篌是臥式箜篌和立式豎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據古代立式豎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豎琴比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兩排琴弦,每排張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撐在共鳴箱上,這種弦柱的形狀看起來很像天上飛的大雁的隊形,所以這種箜篌就被稱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寬廣,表現力十分豐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樂曲,又可以演奏豎琴曲。由于左右兩排弦為同音,等于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許多方便之處,它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區奏出旋律和伴奏,這也是其它樂器所不能比擬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顫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獨到之處。

[李賀《李憑箜篌引》賞析]相關文章:

1.李賀小傳原文及譯文

2.李賀作詩閱讀答案

3.文言文《李賀小傳》原文及翻譯

4.李賀作詩閱讀答案【參考】

5.英語美文賞析

6.美在金秋賞析

7.蟬原文翻譯及賞析

8.《天凈沙·秋》賞析

9.詩經《關雎》的賞析

10.詩經綢繆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