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一直糾結著:語文教師備課可謂最辛苦的,查資料,品文本,預設情境,資源鏈接……學生學習聽語文課也許是最有趣的,可在復習考試時最茫然;社會各界對語文教學期望甚高,然失望就最甚,各種指責甚至罵聲不絕于耳。可以說語文教學是最受折騰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幾乎占了八成,在重慶中考試卷中,閱讀分值占55分(文言文15分,現代文40分)。可以說,閱讀教學幾乎霸占了語文課堂。可結果如何呢?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一、科學確定目標,才能讓語文教學有效。
閱讀課學生需要什么?老師想學生知道什么?二者的統一就是教學目標。語文教學長期以來爭議大,分歧多,其實就是一個目標的認同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它不如理科的學習目標那么明確。在一次語文優質課教學大賽上,聽一位年輕老師上七年級語文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安排在第一單元的第二課。這位教師教學的環節是:了解字詞,理清課文情節(抓住記敘的要素)、找出最打動你的地方、練習說話(旨在讓學生體會課文表現的道理)拓展、出示一首詩(也在讓學生理解道理)最后讓學生寫出你遇到的困難。《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這個工具性與人文性如何體現,誰是第一位的?也常聽一些語文同行說,語文課總是不能按照規定的課時完成任務,我也有同感。于是思考這一癥結何在,也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其實,一篇課文要學些啥,能讓學生從中獲得些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老師,這就是語文課的教學目標的設定。
前面那位老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我認為教師就淡化了對文本的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在閱讀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我以為這樣一節閱讀教學課無異一堂政治課。
對于一篇課文,學生自己讀后,哪些是自己能讀懂的,哪些可能通過努力能解決的,哪些是需要老師點撥的,哪些是學生隨著生活經驗的增長會明白的,教師要心中有底,只有做到這一點,才不至于事倍功半。閱讀教學多處于兩種:一是太過,教師把自己知道的語文知識悉數教給學生,可謂知無不言;二是應教的知識沒有到位,蜻蜓點水或門外看熱鬧。真正不越位也不缺位,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不少的同事在教學初中文言文時給學生專題講解虛詞用法,文言句式語法,學生到高中又學啥?這個學段學生能否接受?事實上,在閱讀在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考慮兩個因素:學生實際,即學生的年齡、已有知識水平、學習習慣、生活閱歷等,新版課標提出“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 課標對各個學段要求及教材要求結合,這個學段閱讀目標,本冊教材目標,單元目標,這些目標分別落實到哪些課文中。如人教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偉大的悲劇》一文,我將目標確定為:(1)學會快速默讀的讀書方法,概括主要內容,并能復述課文內容。(2)品味重點句子的含義。(3)體會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并能從中獲得精神力量。這樣確定目標就是從課標從第四學段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 以及本教教材對本單元的目標“學習這個單元,主要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設計了目標(1),課標同時提出“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以及新版課標特別提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確定目標(2)和(3)。這樣的目標當然在教學中還要細化,實施起來就有可操作性,接下來這個單元的《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巔》、《真正的英雄》中讓學生練習鞏固目標(1)或(2),這樣有序設計目標,把同一目標設計得有梯度,不是重復,而是有層次地鞏固。目標確定科學有據,明確且便于可操作,這樣教學才會事半功倍。
我一直反對一篇課文教師教的太多太雜,事實上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有空白,即自己思考的空間,特別是文學作品。
二是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給學生玩笑地說,讀書啊,就是把長的文章讀短,或者把短小的文章讀長。即是說,篇幅長的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主旨這就是算是讀短了。而短小的精美的文章,要能讀出文字以外的內容,要有豐富的想象,體會作者在文字背后的豐富感情或表達的主旨、意境等。這種方法就是綱舉目張之妙。我在教學冰心的《談生命》時,就讓學生抓住兩個比喻:“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樹”,以及結尾的“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若,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讓學生理清作者思路,明白主旨。學生一下子就覺得清晰起來。
然而在讀詩詞及短小意豐的文章時我引導學生要學會挖掘隱含在文字之外的內容,學會多角度地解讀文本,多角度地與讀者對話。如學習杜甫的《春望》,就讓學生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平經歷,這也許是解讀本詩較好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走近詩人,體會詩人的情感,然后再從語言上去品味詩人如何將這種國傷與家思與個人的情感融在一起,字里行間處處情,讓學生品出語言之魅力,感受語言之美,相信這樣不少孩子會真正地愛上詩詞。課標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也為我們的閱讀教學在方法作了指引。
當然,學生閱讀之法,種類林立。我覺得,語文課堂就是一個語文閱讀學習交流的平臺,教師可以用自己多年來語文閱讀的一些經驗給學生做引領,同時,更多的是學生在博取眾長后能有自己的發現與獨到的方法,這才是終極目標。而這卻是一個無盡頭的追求。美的東西都是無止境的。
三、閱讀的目的是什么,我以為是吸取思想者的智慧,他們在情感、人生等方面的智慧,閱讀的過程,就是與作者交流,使我們的心靈獲得美的享受,或者是讓我們的思想得以升華,因此,閱讀就是讓我們的心靈、思想得到震撼、感動,進而反省,升華。同時還是通過閱讀,得到語言的美感。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凡是好書,必定會在讀者心中喚起對真、善、美的向往,這是一切好書所具有的共性。”如此,閱讀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讀懂作者,然后或是產生共鳴,或者是批判。
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時主要讓學生通讀,孟子精精深的思想感悟,我覺得更多的讓學生隨著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而不斷加深為。
有識之士曾追問:如果沒有高考的壓力,他們還會學嗎?這當然不只是問的語文,可事實上我們的閱讀教學是可以讓學生在忘記考試之后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的。因為可以通過閱讀獲得智慧,可以純潔情感,澎湃心靈,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這種愉悅哪是當下的快餐文化所能相比的呢?
品語言之魅力。不少的閱讀教學脫離語言本身的美而求其他,這不是緣木求魚?閱讀教學要以文本解讀為本,以語言感悟為核心,這才是語文課。這樣的語文課才會高效。
其實,我覺得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要化繁為簡,學生才會喜歡,我們的閱讀教學才會高效。
黃福懷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索]相關文章:
5.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7.初中語文精選論文
8.閱讀教學計劃
9.群文閱讀教學課件
10.關于閱讀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