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注意積累重要字詞;在課堂學習中學習能結合文意品味語言,解釋詞義。
2、通讀課文,能把握文章情節,概括文章內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領悟作者寫作意圖,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個性化的解讀。(難點)
教學流程預設:
一、導:
師:貓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動物。今天課前,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關于貓的視頻材料,請大家欣賞。
生看視頻“世界上最搞笑的貓”。
師:看了這段視頻,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覺得貓是怎樣的小動物?--生談看法。
師: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先后養過三只小貓。從這三次養貓的經歷中,他又感受、領悟到什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貓》。
二、讀
1、請速讀課文,思考:文章到底寫了些什么?讀完文章后,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么?
2、生談自己最想搞明白的問題。
3、師: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問題,請思考:文章寫了什么人?寫了什么物?又寫了什么事?--師生互動明了
三、議
1、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幾只各不相同而又活靈活現的小貓躍然紙上。如果有這么一個機會讓你選擇,你會領養哪一只小貓?
生獨立思考后交流,在師生互動中追問如下問題:這只貓有什么特點?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然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關鍵語句。
以下為備用材料:
(1)關于第一只貓
特點:活潑可愛
關鍵語句: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陽光里滾來滾去。/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詞語滾來滾去等)
(2)關于第二只貓
特點:更活潑更有趣
關鍵語句: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墻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曬太陽。(品味其中的動詞)
(3)關于第三只貓
特點:憂郁懶惰
關鍵句:它不活潑,也不像別的小貓之喜歡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憂郁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于它,也不加注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無的動物。(品味若有若無)
2、師:然后,這三只貓的結局各不相同:他們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只貓的亡失讓我刻骨銘心。為什么?也許就是因為這只貓的憂郁懶惰,也許就是因為它的外表丑陋,讓人既可憐又可厭,這只貓最終被冤死在鄰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從頭再來,你認為文中的“我”會更愿意再養哪一只貓?
1、對第一只貓
“我”的態度:感覺到它的可愛,討人喜歡,對它的病亡感到一縷酸辛、可憐,表示要再要一只。
2、對第二只貓
對它的被捉感到悵然、憤恨并咒罵,對它的丟失很不高興,心里牽掛;好久不養貓。
3、對第三只貓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小動物,決定自此,永不養貓。
五、辯
然而,雖然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貓終究是貓,它是不能說話的,生活也無法從頭再來。因此,作者只有用質樸的語言、動情的敘述告訴我們他的教訓和反思。那么,我們能不能從中讀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讀了文章后得到了這樣的啟發:從第二只貓的討人喜歡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讓自己活潑些開朗些,這樣才能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尤其在注重團隊精神的今天,更應善于與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體中去。
2、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發?師生互動中完成對文章主題的多元解讀。以下為備用說法:
(1)從第三只貓的死,我們應該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觀臆斷,妄下斷語;否則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2)從家里人對待第三只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改變自己的性格,要活潑開朗,有真才實學;應該適當地注意自己的外表,這樣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不好印象。
(3)從家里人對三只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對人時不能以外貌和性情來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
(4)三只貓都是社會中的弱小者,命運都掌握在別人手中。因此,作為社會中的弱者,應該自立自強,這樣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人。
六、結
1、師:正如剛才同學們多樣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訴我們的那樣,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樣的收獲。但《貓》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有善于反思、勇于自責的精神,要學會從生活和經歷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這一點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樣,讀了文章后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這么一首小詩表達我的感受:活潑可愛小貓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憂郁懶惰丑陋貓,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詩填寫并交流。
彭敏
[《貓》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5.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