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特點:《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生態自然”中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五篇文章均是從不同側面思考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關注自然,保護自然是每個人的責任,21世紀的接班人更要具有這種意識,因而,本單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
本文屬于科學文藝作品,在內容上要求學生把握兩點:一是在對比羅布泊過去和現在的過程中總結羅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羅布泊消逝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言獻策。
2、說目標 :
了解科學文藝作品的文體特征,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聯系現實,思考環境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說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1、了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并歸納變化原因。2、探究生態環境遭破壞的深層原因,明確人類應吸取的教訓。
(二)難點:真正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二 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對環境保護應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學生對課文中提到了相關事物如沙漠,胡楊等應有一些了解,但如果用圖片展示,效果就會更直觀了,由于我們處于農村,學生平時對環境的知識和案例了解不是很多,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資料,而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相關電腦操作技能。
三、說教法:面對同樣的一篇文章,人們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而且現代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的過程,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看書;自己討論解決疑難問題;自己內化為真實的情感。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課文,我為學生搜集了大量的圖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慘像,利用這些圖片喚起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再組織討論,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點撥,穿插思想教育。
四、說學法: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們已經基本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節奏和特點,基本學會了一點學習初中語文的方法。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查找和收集資料。學生也已基本習慣了自我探究、小組討論、合作探討的學習方式,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應該可以通過小組互助合作的形式順利完成。本文淺顯易懂,飽含感情,適合學生自讀。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鼓勵學生從以下方面去學習探討:1、 查閱相關材料,了解羅布泊的歷史與現狀。查閱彭加木、余純順、斯文赫定的有關資料。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整體感知課文。3、互幫互學,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4、在教師引導下,師生共同補充完善。
五、說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導入課文,揭示課題 1、用歌曲《天堂》導入。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進入一個環境優美的世界之中,然后強調“羅布泊”這一美麗的仙湖不復存在了,讓學生初步領悟到“仙湖消逝”給人們帶來的痛惜之情。
2、解題。根據學生的預習,讓學生按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一下標題的含義,(檢查預習情況看看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情況)
(二)、初步了解課文 請學生帶著這幾個問題自由地朗讀課文。(1)羅布泊曾是怎樣的?現在是怎么樣的狀況?( 3)為什么會消逝?(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和愿望?
(三)、再讀課文,找出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四)、體會語言特點:既有新聞的特點,真實性,也有文學的特點,形象性和抒情性。揭示文體:報告文體。
(五)拓展延伸:以平潭為例,讓學生談談在開發中對生態造成的隱患,思考人與環境的關系。
(六)、布置作業 每四人小組辦一份環保小報,共同合作組織報刊,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的惡化,保護我們的環境。
五.課后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以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聲,警醒世人,呼吁人類要樹立環保意識,做好生態保護。文章主旨鮮明,脈絡很清晰,學生很容易把握。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讓學生觀看羅布泊的命運的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得到觸動并通過抒情語句的感染,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動;同時,通過設置情境,訓練學生的寫作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并在學生的誦讀中,明確對比、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最后,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延伸,達成共識,讓我們一起關心、保護我們的家園。不足之處:學生缺乏理性的認知,合作性探究氛圍欠佳
嚴云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說課稿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4.新疆羅布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