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① 荀子其人。(A、時代,B、學派,C、傳人。)
□ 時代:姓荀名況字卿(又稱孫卿),戰(zhàn)國末期的趙國人,曾在齊國講學,后為楚國蘭陵縣令(治所在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zhèn)),終老于楚。生卒年有二說:1)前313-前238。2)前330-前230。其享年當在75歲至100余歲之間。(孔曾思孟皆長壽者也。)
□ 學派: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孟的基本思想,又進行了批判性的發(fā)展,并吸收了墨、法、道諸家的學術見解,形成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思想體系。(此亦青于藍的身體力行的展示。)如孔子稱仁政禮治,荀子發(fā)展為禮治與法治并重的觀點;孟子稱性善,荀子則提出性惡論。(見《荀子》第二十三篇《性惡》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荀子以大儒、雅儒自命,與所謂俗儒、腐儒相對,正見其思想特色。
□ 傳人:荀子的兩位著名學生,韓非、李斯,皆為法家。一代大儒而培養(yǎng)出兩個重要法家人物,亦見其人之特異處。
② 荀子其書。(A、篇數(shù),B、內(nèi)容,C、版本。)
□ 篇數(shù):32篇。
□ 內(nèi)容:含散文、歌謠、辭賦、詩章等多種形式,而以散文為主。
□ 版本:《荀子集解》二十卷,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此為最佳之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收入第二冊)。
③ 勸學名義。(A、訓詁,B、背景,C、宗旨。)
□ 訓詁:勸,勉也,從力雚聲(見《說文》)。
□ 背景:宋王應麟謂:“春秋時諸侯急攻戰(zhàn)而緩教化,其留意學校者唯魯僖公能修泮宮,衛(wèi)文公敬教勸學,他無聞焉。鄭有《子衿》城闕之刺,子産僅能不毀鄉(xiāng)校而已。”(《困學紀聞》卷三)春秋時尚且如此,戰(zhàn)國期間則更是每況愈下,故荀子遂有《勸學》之作,冠于首篇。
□ 宗旨:勉勵學者終身勤學,以成君子之道。(即論述治學的重要性,及途徑、方法,最后闡明所要達到的目標。)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①,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②,輮③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④,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⑤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藓跫海瑒t知⑦明而行無過矣。
【注釋】
①青,色也;藍,草也。謂以藍草制顏料,染出的青色,比藍草更為青艷亮麗。另一說,青,靛(diàn)青,一種染料;藍,草名,也叫蓼(liǎo)藍,葉子可制染料。則謂靛青的染料從藍草提煉出來,而比藍草更青(見教材注)。此說似未甚切。
②繩,猶言繩墨,指木工畫直線用的工具。
③輮,車輪之外框,此處用如動詞,通「煣」,謂用火烤。(按教材注解謂通糅,似誤。糅者,雜糅、混合、雜飯之謂,宜無彎曲之義也。)
④有,通又。如八十有六歲。暴,音曝(pù),曬也(本義為曬米,引申為曬干,又引申為暴露)。王先謙《集解》引盧文弨說,謂諸本作暴字非,當依《說文》之字,音pù,從日、出、大、米,訓晞也;與另一字曓,音bào,從日、出、大、夲(音tāo),訓疾有所趣者(如殘暴、暴行等)異也。段注云:而今隸一之,經(jīng)典皆作暴,難于諟正。
⑤礪,磨刀石。亦可用如動詞。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⑥參省,參驗省察。一說,參同三,即《論語》日三省吾身之意。
⑦知,去聲,讀如智。知明而行無過,亦《大學》明明德、止至善之恉。
【主題】
君子學不可以已。
【思考】
①青藍、冰寒、木直、金利,文中多項比喻,與主題有何直接關聯(lián)?
②古人的教育思想,以成就君子之道為目標,與今天培養(yǎng)崇高的世界觀有何異同?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①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②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③也,而絕④江河。君子生⑤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注釋】
①跂,音qǐ,踮起腳跟!对娦l(wèi)風河廣》: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②假,借也。有利用、取法之意。
③水,用如動詞。
④絕,猶言橫渡、越過。
⑤生,王念孫云通性,謂資質(zhì)、秉性。一說讀如字,謂生來,亦通。
【主題】
君子的治學方法,當取法于上,善假于物。
【思考】
①荀子強調(diào)君子之學應善假于物,從今天看來,所假借者當為何物?
②前代圣賢可資后人假借的優(yōu)秀成果,主要體現(xiàn)于哪些方面?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①自得,圣心②備焉。故不積跬步③,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④,功在不舍⑤。鍥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⑦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釋】
①神明,指精神,猶言內(nèi)心!盾髯咏獗巍罚盒恼撸沃,而神明之主也。(按教材注解釋為智慧,似未甚妥。)
②圣心,圣賢之心。
③跬步,古人以腳量地,跨一腳為跬,跨二腳為步。
④十駕,十天的路程。(王先謙《集解》疑此下脫一句,度為“則亦及之”之意。今察句法辭氣,蓋屬省文而互見其義,似不疑亦可也。)清錢大昕有《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即用此典。
⑤舍,舍棄。舍具兩讀,為本字;舍為后起字。
⑥鍥,刻也。本字作契,從刀,即刻之義。殷商甲骨文亦稱契文。
⑦八跪,跪,腿也;八,原本作六。楊倞注:許叔重《說文》云,蟹六足二螯也。王先謙《集解》引盧文弨曰:案《說文》蟹有二敖八足,《大戴禮》亦同,此正文及注六字,疑皆八字之訛。茲據(jù)校改。(按此字應該改正。)
【主題】
君子之學,當不斷積累,以成就圣人君子之大道。
【思考】
①積小流以成江海的思想,先秦經(jīng)典有哪些類似論述,今天仍有何意義?
②治學過程,用心靜與用心躁,有何本質(zhì)區(qū)別?
綜述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此亦《荀子勸學》一篇的精神所在。故邢昺《論語疏》云:“此章勸學也!薄兑孜难詡鳌吩唬骸熬訉W以聚之,問以辨之!本壅,好學也;辨者,深思也。能好學深思,能聚能辨,學問之道盡在于斯矣。
研讀《荀子勸學》需明確四大要點:
一、應精讀全文(非節(jié)選,且以繁體本為佳,若參照王先謙《荀子集解》則更有益)。其中未選部分的警句尤需理解,如: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緊接首段)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引《論語》)
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二、應領會荀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①、注重學養(yǎng)的后天作用(青出于藍而勝于藍);②、注重知識的積累意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③、注重學者的完美才德(積善成德而圣心自得)。
三、應品味本文的藝術技巧,以比喻和排偶最為突出。比喻,使文章充滿生動的意象;排偶,使文章煥發(fā)優(yōu)美的辭彩。
四、應了解本文對后代的影響。以勸學為題的專論,自荀子始。由是以降,從朝廷統(tǒng)治者到一般學者,創(chuàng)作了眾多的同題著述廣泛流傳。其為專著者,如東漢蔡邕有《勸學篇》一卷,清張之洞有《勸學》內(nèi)外篇二卷;其為單篇詩文者,秦漢至南北朝間,《呂氏春秋》、《賈誼新書》、《顏氏家訓》皆有《勸學》、《勉學》之篇,唐宋以后的白居易、孟郊、宋真宗、宋仁宗、司馬光、曾鞏、王安石、楊時、黃庭堅、柳永、朱熹等名人紛紛有《勸學文》、《勸學詔》、《勸學歌》等作品,這一學術現(xiàn)象一直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而不衰,為中華文化教育的代代相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茲舉朱熹《勸學文》為例:“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月逝矣,歲不我延。嗚呼老矣!是誰之愆?”此等勵志勉學之語,豈能不對后學產(chǎn)生重大作用呢?凡此,不得不歸美于荀子的始創(chuàng)之功。
【附錄】
①、程頤論鄭風子衿:「學校不修,學者廢業(yè),賢者念之而悲傷。故曰悠悠我心、悠悠我思,至于一日不見如三月之久也。士之于學,不可一日忘廢。一日忘之,則其志荒矣,放僻邪侈之心勝之矣!梗ā睹娦颉罚骸蹲玉啤,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多嶏L子衿》三章章四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佻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②、朱自清論讀古書:「我可還主張中學生應該誦讀相當分量的文言文,特別是所謂古文,乃至古書。這是古典的訓練,文化的教育。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至少得經(jīng)過各種古典的訓練,才成其為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現(xiàn)在的學生不但不愛讀文言文,似乎還不愛讀歷史,即使是本國史。」(《再論中學生的國文程度》,載《國文教學》,開明書店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版。)
③、讀古書舊刻本舉例:《孟子注疏》十四卷,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清同治十四年廣東重刻本。
杜曼
[《勸學》導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相關文章:
5.《談中國詩》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