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全國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最近頒布,將從今年秋季開始執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小學低年級識字量的減少和注重整體閱讀能力的提升。那么,這樣的改變究竟會對中小學生產生什么樣的積極影響呢?
低年級“多認少寫”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減負,但又不完全是學習負擔的減輕,而是追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比如,小學生的識字與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要做到“四會”,即會讀、會講、會寫、會用。但從今秋新學年起,將減少一二年級的識字量,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而且僅要求會寫其中的800個漢字。新課標提倡小學低年級“多認少寫”,不再要求“四會”。據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召集人溫儒敏介紹,這次在制訂新課標時還專門請專家對兒童的認字與寫字作了專門的字頻研究,從兒童語文生活的角度提出了要先學、先寫的300個漢字,并附錄了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這300個漢字的字型結構簡單、重復率高,其中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這些字應當成為小學一二年級教科書中識字與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
滬版標準提前達標
相較于該份全國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標,上海的語文課程標準多年來始終堅持減負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并重的原則,在減少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方面,滬版的課程標準已經提前達到了全國的要求。早在2007年,市教委就提出要求,小學起始階段2000字識字量的學習時間從兩年調整為三年。以本學期的要求為例,一年級結束時要求會寫的字僅為350個左右,二年級結束時要求會寫的字也只有464個,兩者相加恰好與新的全國版課標要求基本吻合。
提倡少做題多讀書
新課標格外重視課外閱讀量,特別提出了要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小學和初中九年的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此外,課標中還增加了一項新要求,即“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而有專家表示,這一點或是上海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軟肋。以2009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1SA)”為例,上海學生在連續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績列全球第一,高出第二名的韓國26分,但在非連續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績卻比韓國低了3分,且在總成績中差異最大,這說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課程內容上分布不均衡。因此,上海的語文研究專家提出,隨著諸如清單、表格、圖表、圖示、廣告、時間表、目錄、索引等非連續文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解決了識字量問題后,閱讀非連續文本的能力,正成為本市青少年有待提高的一項基本的語文素養。(記者 王蔚)(新民晚報)
[中小學語文將執行新版課程標準,減低年級識字量]相關文章:
2.看云識天氣教案
3.看云識天氣課件
4.孰識的反義詞
10.課程標準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