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衛星
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我發現,語文閱讀準確地說,應當是“讀解”。
讀解一般需經歷三個階段。第一認讀,為泛覽,感知階段,先掃除文字障礙,認知文本的表層結構,以期進入作者世界,不妨謂之“讀”;第二理解,為精研、沉思階段,先反復誦讀,待胸中豁然,然后進入文本的深層結構,揭示作者的創作意圖,不妨謂之“解”;第三創造,為發展、生產階段,聯系時代,貫通古今,必有意義的重建,不妨謂之“悟”。“悟”最重要,是在汲取、滋養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悟”是閱讀教學的理想歸宿。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開始嘗試“讀-解-悟”三段教學。
下面所示是我對兩篇自讀課文的備課,前一篇帶有說課性質,后一篇為教案、學案一體化之作。
《米洛斯的維納斯》
[自讀導言]
1、讀:讀通全文,讀出作者對“斷臂美神”維納斯的贊美之情。
2、解:解析要點,解破作者對“殘缺”與“完美”的深刻理解。
3、悟:悟出內涵,悟出適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義。
[解說]
對于偏重于詩學編碼的文學文本(而不是偏重于邏輯編碼的非文學文本)來說,我傾向于從人生生命的視角去把文本意義劃成三層:自然意義、歷史意義和未來意義。自然意義通向自然,向廣寬的自然世界延伸,獲得空間量度;歷史意義通向歷史,跨越時間的長河,獲得時間量度;未來意義通往未來,超越人生,泯滅俗念,獲得時空量度。《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有了這三層意義,才顯得厚深。它不僅有著對“斷臂美神”的由衷贊美,而且有著對“殘缺”與“完美”的深刻理解。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還給人予無限的遐思與啟迪。
研究探討這篇文章,當然,首先要立足于傳統意義上的讀解,即四十年代葉圣陶、夏丐尊在《閱讀與寫作》中所述:“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币虼,讀通全文也好,解析要點也好,無不旨在強調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力圖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出作者原意。但不能到此為止。作為讀者的老師和學生,應當結合自己的觀念和水準,發表(或者埋藏)自己的見解,讓文本意義在最終的讀解中增損變形,化為自己的東西,撥動個人的心弦。這才叫深入領會,這個深入領會在于一個字:“悟”。
[自讀程序]
。、求教于因特網、圖書館或語文老師,了解羅馬神話中維納斯(即古希臘神話中阿佛洛狄忒)的故事,找到古希臘后期雕塑杰作《米洛斯的維納斯》的圖像資料并欣賞。在此基礎上,請一位要好的同學面對面地為你朗讀這篇課文。如果條件允許,配上一段合適的音樂。
[解說]
從美學的角度審視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課文之間存在著一個審美溝通的過程。審美溝通通常分溝通前、溝通、溝通后三個階段,上述自讀環節屬溝通前階段,旨在讓學生順利進入特定的一種美的情境,可安排在課前進行。
2、作者認為,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有哪些?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
[解說]
古人云:“觀書貴要”。意思是說讀書貴在把握關鍵、抓住要點。把握關鍵語句是閱讀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會閱讀的人總是善于迅速從全篇文章中掃描到關鍵的語句。把握關鍵語句就好比抓住了綱,綱舉而目張,全篇內容就可以了然于胸。抓住關鍵語句,在研讀這些語句上多花些功夫,對于深入理解全文內容十分有效。相反,如果不善于閱讀,,或者把目光投注在某些次要的無關宏旨的字句上,而忽視了重要的內容;或者逐字逐句過關,每遇一處障礙就停下來,閱讀的思路因處理這些障礙而時斷時續。這樣閱讀,效率不高是可想而知的。
一般說來,一篇文章中的關鍵語句總是有表征可尋的。
從內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題意、主旨的語句,抓住每一個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語句。
從表達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間接抒情的語句,注意那些發表議論的語句(例如,,以“可見”“因此”“所以”“由此可見”等作為語言標志的表示推斷的語句等)。
從結構上看,要注意領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語句,表示承前、啟后、過渡的語句,有重要指示代詞的語句,位于全文或全段開頭、結尾處的語句,等等。
從修辭上看,要注意那些運用了比喻、反問、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語句,以及語義比較含蓄的語句等。
小組討論回答上述問題,必須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語句。
。、對于“殘缺”與“完美”,你如何認識?就此話題開展全班即興演講。
[解說]
作品一旦面世,就不再是作者個人獨有的財富,而成為社會成員可以分享的精神食糧。讀者總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水平、審美情趣、文學修養來理解作品,乃至豐富、補充原作的內涵,見仁見智的情況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然,穿鑿附會,探求微言大義,甚至根據自己需要而曲解文章原意的做法是不足取的。魯迅就曾批判過那種歪曲《紅樓夢》的現象:“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集外集拾遺8226;〈絳花洞主〉小引》)
讀書貴在一個“悟”字,而悟的程度是和每個人的經歷、學識、修養分不開的。有的文章,一個人讀,未必悟得透,但經與旁人的切磋溝通,思維碰撞,即會豁然開朗。
即興演講貴在參與,要能大膽而又真切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要人云亦云。
[自讀點撥]
1、關于維納斯與維納斯雕像: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后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后期的雕刻杰作。它是1820年在愛琴海南部的米洛島上的一個山洞里發現的,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為迄今被發現的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的腿部以富有表現力的衣褶遮住,僅露腳趾。由于下半身顯得厚重穩定,袒露的上半身顯得更加秀美。她像一座紀念碑,給人以崇高感,然而其婷婷立姿,卻又微妙動人,給人以美的享受。軀體取螺旋狀上升的趨向,略微傾斜,各部分的起伏變化,富有音樂的節奏感,美神的內心顯得十分寧靜。女神的頭部:橢圓型臉蛋、直鼻梁(俗稱希臘鼻)、平額、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發髻刻成有條理的輕波紋樣式,神態自若,不露笑容,并且沒有半點的妖艷或羞怯,只有純潔與典雅。不論觀者從何種角度看,都同樣獲得這種感受:莊重的嫵媚。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女神的兩臂雖已失去,卻讓人感到一種殘缺的美。曾經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斷了的兩只手臂原來是什么姿勢?是拿著金蘋果,是扶著戰神的盾?還是拉裹在下身的披布?……近年來的考據則較肯定地認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她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雖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測補塑了她的雙臂,但總覺不協調,還不如就讓她缺兩只胳臂,因而以“斷臂美神”而聞名遐邇。
2、關于“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文章第一部分從正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有:“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著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理解把握這些重要語句,要懂得進行上下文之間的勾連。如第一、第二句的“飛躍”與“追求”,和上文的“遺忘”與“隱藏”,以及再上文的“發掘”、“購下”、“搬進”,三組動詞巧妙呼應,給人予強烈的印象。從寫實到寫虛,從平敘到擬人,形象地突現了“斷臂美神”的藝術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從反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人們對喪失了的東西已經有過一次發自內心的感動之后,恐怕再也不會被以前的、尚未喪失的往昔所打動了吧”。理解這句話,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間傾注的感情:“自找煩惱”,“恐懼、空虛”,“懷著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文章第三部分從側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除了
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這可真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3、關于“殘缺”與“完美”:
文章中與之對應或關聯的詞語有:“特殊”與“普遍”、“部分”與“完整”、(“具象”)與“抽象”、“有”與“無”……對包含這些詞語的句子要深入體會,發表己見。尤其是“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絕倫”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興趣的話,可追宗溯源,悟其真義。
可以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解釋“殘缺”與“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體驗來談獨到的感受。如:“完美是夢的翅膀。當鮮花爛漫,大地灑著陽光,你青春萌動的心靈總會放飛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夢想。只是遺憾,夢的翅膀總是在現實的墻壁上折斷。完美是一種誘惑。讓你鼓起遠航的風帆。只是你的航行沒有終點,如前方隱約的地平線,總是在遙遠,可望卻不可及。世上本無完美,又為何總見千帆競發?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完美的人,總會發現許多不足,不斷彌補,接近完美。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類的追求也永無止境。也許,這正是完美的價值所在!
[自讀思考]
1、米洛斯的維納斯斷了的兩只胳膊原來是什么姿勢?請你發揮想像,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說]
注意:這個練習不是考據,而是想象。因此,天馬行空,寫出你
獨有的創造力來。讀一些古希臘或者羅馬神話,讓你的想象符合傳說中的某些情節,這很好。不拘泥于神話傳說,把維納斯放進現實生活,甚至神奇未來,也不錯。
2、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說里說:《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比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更不容懷疑。意思是說,在保衛“人性的尊嚴”方面,它也許更有力量。研讀有關歷史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解說]
的確,這個半裸的女性雕像,雖然優美、健康、充滿活力,可是并不給人經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轉折有致的身姿,顯得大方甚至“雄偉”;沉靜的表情里有一種坦蕩而又自尊的神態。她不是他人的奴隸,所以無須故意取悅或挑逗別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們之上,故也毫無裝腔作勢盛氣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們感到的是親切、喜悅、以及對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這也許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權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讀--解--悟)--袁衛星談閱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感悟春天閱讀答案
5.最新談睡閱讀答案
10.教學設計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