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理解文中柳葉兒的“苦中帶澀”,在孩子看來卻很“樂”。
2.理解運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事物的方法。
3.能在理解的情況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人人都說孩提時代是最快樂,最開心的時代.你有哪些快樂開心的事情可以和大家分享呢?(學生介紹)
同學們的經歷都讓人印象深刻,同時,現在回憶起來依然讓人覺得快樂開心.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學習<柳葉兒>,在那里,讓作者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現在回憶起來確實“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學習課文.
(二)新課
1 首先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讀一讀這些生詞.
捋( ) 噌噌地( ) 兀地( ) 嚼( ) 逞能( )
天蒙蒙亮( ) 颼颼( ) 攥著( )
(請學生開小火車)
2 看來同學們預習得非常到位,在這樣的基礎上我相信同學們一定學得很認真.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故事.
(學生仔細閱讀課文)
我發現同學們讀得特別專注,接下來請以小小組為單位,分享你們的理解,并完善你們的答案,時間3分鐘.
(學生討論 交流)
經過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的臉色已經讓人覺得大家是胸有成竹了,那么,讓我們一起仔細聆聽吧.
(學生發言)
課文描寫了童年時代,我在嚴重的饑荒歲月,上樹爬高 搶柳葉兒 吃柳葉兒的樂趣.
3 同學們, 作者對柳葉兒搶得這么開心,吃得這么開心,我想:柳葉兒一定很甜吧.我這里有幾片柳葉兒,想請同學們來嘗一嘗,到底是什么味道.
(設計學生有舔葉片的 有嚼著吃的……)
到底什么味道?你能告訴大家嗎?
(應該不甜,是苦的或者是澀的)
既然柳葉兒是又苦又澀的,為什么作者還搶得這么開心,吃得這么快樂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思考.
學生一:因為“大人們只能搶低處的,高處的,大人沒辦法,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所以,他是樂自己能顯示上樹爬高的本領.
學生二:文中寫道:“猴一樣‘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點,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讓上 越是嚷著危險的那根枝上去”,“還要抱住樹枝,嘩嘩地搖,搖地我自己的身子隨著數值彈過來,擺過去”,可見,我的上樹本領確實很高.“得意洋洋” 挨了打“心里美滋滋的”,能體會出我顯示了爬高的本領以后的樂趣.
學生三:文中說:“全家便只允許我一個放開了吃”,從側面告訴我們當時的饑荒之嚴重:就這樣的東西,其他人也不能吃飽.“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鼓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這是寫我貪吃和數量之多,同時表達出在當時的特殊年代,能夠吃飽柳葉兒包子的樂趣.
學生四:因為柳葉兒救過我的命,所以,我對柳葉兒有著特殊的感情.兒時的記憶才會那么地清晰.
……
4 “我”小時侯覺得美味的東西,在“我”長大之后,味道變成了“味苦,微澀”,是不是“我”把原來的想法推翻了呢?
學生:事實上,柳葉兒就是苦澀的.這是它原本的味道,味道沒有變過.作者并沒有推翻自己的想法。只不過,小時候和長大后的感受不同。
5那為什么小時侯的我沒有能嘗出這種苦澀的味道呢?
學生一:因為在加工成包子的時候過程非常復雜:先燒一鍋開水煮,煮好之后,又撈進涼水里泡,往往要泡一兩天,換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我想:這應該就是為了把柳葉兒苦澀的味道去掉吧,所以,就吃不出這種苦澀了.
學生二:因為當時作者畢竟小,古語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作為小孩子,他不能感受到大人們感受到的那種苦澀.
6 所以,作者長大之后,再次咀嚼柳葉兒,就能感受到當時的苦澀了.你能讀出文中包含的苦澀的滋味嗎?
學生一:第十段的關于清晨景色的描寫,如果不是有去搶柳葉兒的任務,應該是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濕潤 清涼朦朧 寧靜充滿了詩情畫意.可是就因為有搶柳葉兒的任務,這就讓人覺得“一種苦中帶著寫澀的”滋味噴涌而出.
學生二: 文中說:“做菜糊糊粥吃”,“吃到一個豆兒,滿心里香得不行”, “一個豆兒”就“香得不行”,現在想來可以體會到很多的苦澀啊.
學生三: “一個大櫻桃,鮮紅鮮紅的,全是肉做的. ”這種內心真實的寫照,是極端饑餓后景物在腦子里的反映.就因為太餓了,才隨時會想到吃
7 那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目的呢?
告訴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滿,讓我們不要忘記那種苦難的日子,更加要好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8 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語言非常的生動形象,請你按照示例進行賞析,發言時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
示例:一個大櫻桃,鮮紅鮮紅的,全是肉做的.
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鮮紅的太陽比喻成肉做的櫻桃,這種內心真實的寫照,是極端饑餓后景物在腦子里的反映.就因為太餓了,才隨時會想到吃.可以看出當時的饑荒相當嚴重.
(學生思考 賞析 發言)
(三)結束新課
1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希望同學們記住課堂上的感悟,好好地珍惜今天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
王朝一
[《柳葉兒》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7.七年級政治下冊《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案
10.七年級下冊《黃河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