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新課
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軋,幾分鐘后又被一小型貨柜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幾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后,一位撿垃圾的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現在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癥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被宣布腦死亡。已于2011年10月21日去世。
二、資料助讀:
“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三、檢查預習
1.朗讀課文
2.教師點評
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學生齊讀課文。
注意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4.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四、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③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與”通“歟”,語氣詞。)
④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是: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種)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做法)
為:③鄉為身死而不受(寧愿)
④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為了;接受)
而:⑤呼爾而與之(表修飾,不譯)
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折,卻)
于:⑦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⑧萬鐘于我何加焉(對)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譯文: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譯文:(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4.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本文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講道理、擺事實,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板書:
比喻論證--巧妙設喻 、形象生動
舍生取義 道理論證--正反論證、說理嚴謹
舉例論證--典型事實、論證有力
五、拓展延伸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同學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同學日常行為規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于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我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觀點鮮明即可。)如:
人的生命是珍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防止對自身的損害,對生命的威協。
六、課堂總結
(回顧“小悅悅事件”。)
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無比和諧的社會。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在筆記本上積累重點實詞、句子。
七、[課后反思]:
一、導入新課
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軋,幾分鐘后又被一小型貨柜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幾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后,一位撿垃圾的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現在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癥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被宣布腦死亡。已于2011年10月21日去世。
二、資料助讀:
“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三、檢查預習
1.朗讀課文
2.教師點評
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學生齊讀課文。
注意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4.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四、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③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與”通“歟”,語氣詞。)
④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是: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種)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做法)
為:③鄉為身死而不受(寧愿)
④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為了;接受)
而:⑤呼爾而與之(表修飾,不譯)
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折,卻)
于:⑦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⑧萬鐘于我何加焉(對)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譯文: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譯文:(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4.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本文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講道理、擺事實,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板書:
比喻論證--巧妙設喻 、形象生動
舍生取義 道理論證--正反論證、說理嚴謹
舉例論證--典型事實、論證有力
五、拓展延伸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同學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同學日常行為規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于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我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觀點鮮明即可。)如:
人的生命是珍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防止對自身的損害,對生命的威協。
六、課堂總結
(回顧“小悅悅事件”。)
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無比和諧的社會。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在筆記本上積累重點實詞、句子。
七、[課后反思]: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林亭口鎮糙甸中學 于永松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林亭口鎮糙甸中學 于永松
霍元申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2.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5.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10.《魚我所欲也》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