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篇目精彩語段閱讀篇
一、《背影》
(一)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 a 著上面,兩腳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1)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1. 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蹣跚(pán shán 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2. 文段劃橫線句采用了 外貌 描寫手法,為什么要寫父親的穿戴?(突出家中景況慘淡,照應了開頭;同時與“我”貴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對比,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愛)
3.選文中兩次寫到"我"流淚,其感情分別是:第一次 感動得流淚 ;第二次 離別傷感的淚 。
4.在文中空白處填上相應詞語。(攀、縮、傾)
5.《背影》一文中,寫父親的語言不多,選文部分只有兩句,簡要分析這兩句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父親惦記著兒子旅途是否平安。]
(2)“進去吧,里邊沒人。”
[父親不讓兒子送,怕兒子離開座位后丟失行李。]
4.概括本段內容。[望父買橘]
5.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過具體細致地描寫父親過鐵道爬月臺的背影,表現了父子之間的深情。]
6.選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父親的背影?這位父親給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樣?(3分)
[外貌(衣著)、行動、語言;艱難時世的充滿慈愛的父親。(意對即可)]
7.品味語言。(4分)
(1)選文中說父親“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寫出了父親怎樣心理?
[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盡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興的,越是盡到了父親的責任,心里越踏實。]
(2)第二段中,“我”的兩次流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淚是因為感動。父親買橘子的經過表現了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二次流淚是因為離別。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離別情緒,又催人淚下。]
8.在你的記憶寶庫中,是否也留存著上文一樣精彩瞬間?是否也有平凡而偉大的形象(母親、父親或其他)定格?請用你的筆告訴我們吧,那一定是很感動人心的。(3分)
[提示:描寫一個小鏡頭,表現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形象。]
9..選文中刻畫父親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動作)描寫。
10.選文中寫“父親”外貌后,先后寫“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對其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因為才替祖母辦完喪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慘淡,父親老境頹唐,“黑布”剛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頓。
C、著力刻畫父親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繼承這種家風。
D、黑色色調暗淡陰沉,與全文氣氛一致。
11.畫浪線的句子(1)的正確含義是( B )
A、“我”怕被別人看見自己流淚而羞愧。
B、“我”怕父親因為“我”流淚而傷心。
C、“我”為自己這么大了還流淚而慚愧。
D、“我”擔心父親笑我意志不堅強。
12.畫浪線的句子(2)正確的含義是( B )
A、因為在兒子將要與自己告別之際,買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興。
B、因為盡到了父親關懷照顧兒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輕松,表現出父親含蓄深沉的愛子之心。
C、因為橘子買回來了,身上撲打干凈了,所以感到輕松。
D、因為兒子長大了,能自謀生路,所以心里輕松。
13.這段文字兩次寫到父親的“背影”,前一次寫得詳細,后一次寫得簡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親艱難地爬過鐵道,給我買橘子,最感人,最能體現父親對我的深沉關愛,所以詳細地寫。后一次是寫我留戀父親,可簡單地寫寫。]
14..選文中寫父親走路“蹣跚”,這是因為父親(年老體衰,身體肥胖,腿腳不靈便)文中有三個動詞寫出了父親爬上月臺不容易,它們是(攀)(縮)(傾)。
(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又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1.概括這兩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父親堅持送“我”到車站,送“我”上火車。]
2.父親為什么要堅持親自送我上車?
[因為他愛子情深,別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點很多,像夫子廟、玄武湖等,作者為什么不寫在南京的見聞?
[與中心關系不大,故略寫。]
4.第一段兩次用“終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親放心不下,愛子情切。]
5、第二段中兩個“聰明”各有什么含義?表明作者怎樣的心情?
[這兩個“聰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飾反語。表明作者恨自己當時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
6、如果類似的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會像作者一樣呢?
[例一:會。因為年輕氣盛,與父親之間存在代溝。 例二:不會。既然讀了這篇文章,就不會讓這種事情重演。]
7.以上兩個語段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現)代(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
二、《蘆花蕩》
(一)
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小火輪開得離葦塘遠一些,鬼子們又偷偷地爬下來洗澡了。十幾個鬼 子 在 水 里qiú( )著,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錯。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從荷花淀里卻撐出一只小船來。一個干瘦的老頭子,只穿一條破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兩只手卻忙著剝那又肥又大的蓮蓬,一個一個投進嘴里去。
他的船頭上放著那樣大的一捆蓮蓬,是剛從荷花淀里摘下來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這樣新鮮的東西?來到白洋淀上幾天了,鬼子們還是望著荷花淀dèng( )眼。他們沖著那小船吆喝,叫他過來。
老頭子向他們看了一眼,就又低下頭去。還是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船,剝( )著蓮蓬。船卻慢慢地沖著這里來了。
小船離鬼子還有一箭之地,好像老頭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轉了一個圓圈,又回去了。鬼子們拍打著水追過去,老頭子張皇失措,船卻走不動,鬼子緊緊追上了他。
眼前是幾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樁子,日久天長,也許人們忘記這是為什么埋的了。這里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鬼子們追上來,看看就扒上了船。老頭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風一樣繞著鬼子們轉,蓮蓬的清香,在他們的鼻子尖上掃過。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 ),亂轉著身子,抓上抓下。
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東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鋒利的鉤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別的鬼子吃驚地往四下里一散,每個人的腿肚子也就掛上了鉤。他們掙扎著,想擺脫那毒蛇一樣的鉤子。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有的兩個,有的三個。鬼子們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動彈了。
老頭子把船一撐來到他們的身邊,舉起篙來砸著鬼子們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
他狠狠地敲打,向著葦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散。
在那葦塘的邊緣,蘆花下面,有一個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葦葉遮掩著身子,看著這場英雄的行為。
1.語段選自小說《 蘆花蕩 》,作者是著名作家 孫犁 。
2.讀文段根據拼音寫出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qiú( 泅 ) dèng( 瞪 ) 剝( bāo ) 藏( cáng )
3.這幾段文字寫老頭子主要運用什么描寫方法?突出了老頭子的什么性格?
[動作、神態描寫突出了老頭子機智勇敢的性格。]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語段的主題思想。
[記敘了老頭子用計將鬼子引進陷阱,并消滅鬼子,替大菱報了億的壯舉,歌頌了老頭子智勇雙全,愛憎分明的英雄行為。]
5.“張皇失措”的本義是什么?這里為什么寫老頭子張皇失措?
[“慌慌張張,不知怎么辦才好”。 這里是老頭子為了誘惑敵人上當故意裝害怕的樣子,表現出老頭子的機智。]
6.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樁子有什么用意?
[為后面寫水下藏有鉤子埋下伏筆。]
7.“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中加點詞“找”用得妙,為什么?
[用“找”寫出了老頭子設計陷阱 的巧妙,也寫出敵人的膽怯和愚蠢。]
8.寫老頭子敲打鬼子時,為什么又寫“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這里的景物描寫烘托了老頭子為大菱報仇后的輕松,愉悅的心情。也表明美麗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來犯,必然沒有好下場。]
9.試揣摩藏在蘆花下的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并寫出來。
[別看他這么大年紀,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懼、足智多謀。剝蓮蓬吃,是在引誘鬼子。水上有血,水下頂有機關!他駕船的本領神了,好像牽著鬼子的鼻子在轉。他真有本事,不用槍,一個人就能對付十幾個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沒有還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報了,回去告訴大菱,讓她知道這英雄的故事,早日養好傷,向老英雄學習,打敗日本鬼子。]
(二)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敵人監視著葦塘。他們提防有人給葦塘里的人送來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隊伍會跑了出去。我們的隊伍還沒有退卻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只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飄回來,船艙里裝滿了柴米油鹽,有時還帶來一南個從遠方趕來的干部。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頭子只穿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著一根竹篙。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干黑的臉,短短的花白胡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頭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圍廣得很: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干部;而且不帶一枝槍。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閑的心情撐著船,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
因為他,敵人的愿望就沒有達到。
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里飄出來,敵人發了愁。
11.選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 環境描寫,既點明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又為人物出場作鋪墊,點明人物活動的場所。“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把白洋淀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里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
12.文中加點的“敵人的愿望”指什么?
[防止有人給葦塘的隊伍運送糧草,企圖扼殺葦塘內的抗日隊伍。]
13.文中劃浪線的句子表現了老頭子什么性格?
[充滿自信的性格。]
14.選文寫老頭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現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話概括。
[表現在他愛國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上。]
15.請在選文中畫出“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語句,并且說說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每天夜里……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過于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發出來的。]
16.概括選文的內容
[點明故事發生的背景及老頭子這一英雄形象。]
17.加橫線的段落對人物進行了什么描寫?表現了人物什么特點?
[外貌、神態;寫出老頭子老當益壯,充滿活力。]
18.“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這句話中的“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否換成“干瘦得像老了的枯樹”?為什么?
[不能。原句表明老頭子雖瘦卻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無所畏懼;改句貶義色彩太濃,有損人物形象。]
4.怎樣理解“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一句?
[通過交代老頭子的眼睛特點,贊美白洋淀人民。]
5.加點詞語“過于”是什么意思?用在這里是否含有貶義?“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過于”有非常的意思,老頭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另一方面,確實有過頭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傷,跟他過于自信、不夠謹慎是有關系的。這些都是他過于自信以致有點麻痹的表現。“過于自信和自尊”,是老頭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與過,都由此生發。]
6. 結合全文,分析一下“老頭子”為什么能“像沒事人”一樣,心情悠閑地“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其中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老頭子樂觀、自信。“事情”指如何消滅鬼子,保障部隊供給等。]
7.選文最后一段,“敵人發了愁”的原因是什么?
[他們的封鎖落了空:“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里飄出來”。]
8.葦塘里傳出的歌聲表現了葦塘中的人什么樣的精神風貌?據此,你有什么感受?
[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只有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才能戰勝一切困難,取得勝利。]
三、《大自然的語言》
(一)
經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之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這段文字說明的內容是(經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
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這段文字是按 概括到具體(邏輯) 順序解說事理的。
用大連和北京、濟南和煙臺相比有什么作用?
[說明經度的差異影響物候的來臨。]
(4)文中運用了___舉例子 列數字 作比較___等說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達作用?
[表示沒有例外,這樣就準確地表達了經度對物候的影響。]
(二)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解釋“據以安排農事”這句話的意思。
[根據這些來安排農事。]
(2)找出兩組反義詞語寫在下邊。[榮枯 去來]
用“||”將這段文字分為三層。
[……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
(5)這段文字中有三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在下面橫線上。
[①傳語 ②暗示 ③唱歌 ]
(5)是否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別。( ×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象。( √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
(6)本段說明的內容是:[以實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7)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了哪三個例子說明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系?
[①杏花開了…… ②桃花開了…… ③布谷鳥開始唱歌……]
(8)本段的說明順序是( 邏輯順序 )
(三)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B A C]
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 [這里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翩然 [動作輕快的樣子。]
3.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A )
A.物候現象;B.氣候變化;C.物候規律;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時間順序],主要的說明方法是:[舉例子]。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 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
6.本段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這樣寫好在哪里?
[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又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7.本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實際指什么?這樣命題好不好?為什么?
[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8.揣摩本文兩個重要句子的含義。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個接一個。]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三個例子說明什么道理?
[說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那里,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
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