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常識
1、《左傳》,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2、出處: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二、注釋
(1)伐:攻打 (2)間(jiàn):參與。(3)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4)何以戰:即“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憑,靠。
(5)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服食物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這里是“養”的意思。弗,不。專,個人專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
(9) 加:虛報。(10)信:實情。
(11)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為人所信服。
(12)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13)獄:案件。 (14)察:明察 (15)情:實情。
(16)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17)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18)戰則請從:(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19)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同乘一輛戰車。之,指曹劌。
(20)鼓:名詞作動詞,擊鼓進軍。
(21)馳:追趕。(22)轍(zhé):車輪軋出的痕跡。
(23)軾:古代車廂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此指車前的橫木
(24)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 (25)盈:滿,充滿。這里指士氣旺盛。
(26)測:估計,預料。 (27)靡(mǐ):倒下。 (28)雖:即使。
(29)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作:振作。
(30)遂:于是,就。 (31)敗績:大敗 (32)屬:類
三、課文理解
1、文章的題目是《曹劌論戰》,論戰的雙方是曹劌和魯莊公,但文章開頭卻寫寫了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目的何在?
(1)用鄉人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淡與曹剛形成鮮明對比,反襯曹劌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同時用民不愿與官謀說明當時的統治者不得民心。(2)曹劌的答話是全文的總綱,下文就是圍繞“鄙”來寫魯莊公,圍繞“遠謀”為刻畫曹劌的(為下文作鋪墊)。
2、曹劌在戰場上鎮定自若、從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礎是什么?
(1)戰前魯國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廣大人民作后盾;(2)在作戰中曹劌避敵鋒芒,養我軍銳氣;詳察敵情,做到知己知彼;有軍事指揮才能,克敵制勝的本領。
3、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
戰爭之前,曹劌預見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主動請見,使魯莊公認識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他在政治上的遠謀;在作戰的過程中,他不爭于進攻和追擊,避敵鋒芒,養我銳氣,詳察敵情,知己知彼,把握戰機,大敗齊師;戰后總結條分縷析,入情入理表現了他在戰略上遠謀。
4、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請你談談作者塑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這些方法有什么好處?
一方面通過對話刻畫人物,另一方面在對比中刻畫人物。把鄉人對國事的冷漠,不愿與統治者為謀和曹劌的主動請見對比,突出曹劌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把魯莊公的鄙和曹劌的遠謀進行對比突出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5、本文多處將魯莊公與曹劌進行對比描寫,請找出其中一例,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戰前:魯莊公淺陋;曹劌有遠謀。戰時:魯不作調查,急躁冒進;曹實地調查,抓準時機。戰后:魯茫然不知;曹細說原委。 通過對比,突出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能。
6、如何評價魯莊公的人物形象?
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但不昏庸。他把戰爭的希望寄手藝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切求戰,又說明他軍事上無知。但在曹劌的啟發下終有所悟,在作戰中聽從曹劌的正確指揮,說明他和一般的昏君還是有區別的。
7、依據文章內容,分析曹劌在這次戰役中所起的作用。
曹劌在這次戰役中起了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作用。他以“夫戰,勇氣也”為依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所以必待齊師“三鼓”而后鼓,抓住了有利戰機。也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為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所以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以追擊。以上兩次關鍵的戰術決定了魯國的勝利。
8、一介草民的曹劌,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指揮打勝了一場決定國家生死的戰役,曹劌的這一行動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我們應當學習曹劌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國家有難,挺身而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曹劌論戰》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6.曹劌論戰課件
7.《曹劌論戰》教案
8.《曹劌論戰》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