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父子的現實矛盾、五四精神對朱自清的影響、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原憂”這三個方面逐層深入地考察《背影》的文化語境。
(一)現實生活中,朱自清和父親之間的沖突是尖銳的、長時間的
關于朱自清和父親之間的矛盾沖突,朱自清本人在《笑的歷史》[1] 中通過一個少婦的口吻,有所透露:“你有了事以后,雖統共只拿了70塊錢一月,他們卻指望你很大。他們恨不得你將這70塊錢全給家里!”此外,關于朱自清父子之間的矛盾,關坤英在《朱自清評傳》中的記述更為具體,并有史料依據:
根據已得到的材料,我們已經知道朱自清從大學畢業后不久,一直到寫《背影》時的1925年,他和父親有過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間的矛盾有時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親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斷了經濟來源,從此生計日艱,進而債臺高筑。1920年,他從北大畢業,理所當然,他要負擔家庭的經濟,但是承擔多少,承擔有沒有限度,他個人有沒有獨立支配經濟的自由。在這些問題上他和父親發生了一次一次齟齬。1921年暑假,他回到揚州八中任教務主任,父親憑借與校長的私交,讓校長將兒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領。這種專制式的家長統治激怒了朱自清。一個月后他憤然離去,到外地執教。父子從此失和,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但父親先是不準他進家門,后則不予理睬。過了幾天沒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這就是《毀滅》中所說的“敗家的兇殘”、“骨肉間的仇恨”。1923年暑假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系仍未好轉。[2](P165-166)
這段話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間激烈的矛盾,而且有助于我們理解父子矛盾的根源。表面看,父子沖突是經濟原因造成的;本質上看,是自由和專制的矛盾斗爭造成的。經濟沖突只不過是形式上的顯現。實際內容是一個要保傳統文化,維護對兒子的支配權;一個要向傳統文化挑戰,追求自由獨立。因此,父親的封建家長制壟斷與兒子張揚個性的要求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且不說后來父親不讓兒子進家門的冷酷,只就他通過與校長的私交而支取兒子全部薪金這一做法本身來說,就是對兒子的極大不尊重,是對人格尊嚴的侮辱。這在一般人都是不能忍受的,更何況受過五四精神洗禮的朱自清呢?
(二)五四精神對朱自清的巨大影響
朱自清于1917-1920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北大是以新倫理革命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搖籃。五四精神與北大的文化場塑造著朱自清,他的思想接受著時代大潮的洗禮。
1916年底,《新青年》的主編陳獨秀應北大校長蔡元培之聘,出任北大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從上海遷往北京。這樣,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就由上海移往北京。陳獨秀曾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這篇發刊詞大力宣傳人權、自由,號召青年勇敢奮斗,掙脫封建專制和陳腐倫理的束縛,爭取人格獨立的新生活。
在這種以人的解放為核心、追求人格獨立精神的感召下,朱自清于1920年加入了北大部分學生組織的“新潮社”。“新潮社”的月刊《新潮》堅持與《新青年》一致的立場,高舉“倫理革命”的旗幟,猛烈抨擊一切封建“綱常名教”,痛斥封建家庭為萬惡之源,高聲吶喊個性解放。朱自清曾在《新潮》上發表《悵惘》、《小草》等新詩。當時朱自清與傅斯年、葉圣陶、楊振聲、康白情、周作人、孫伏園等社員一起討論稿件或學術問題。
親身參加《新潮》創辦的朱自清,無疑受著新思想的熏染,他對傳統陳腐的家庭倫理道德有著激憤之情,他不滿于父親的專橫,努力爭取個人的獨立和自由。朱自清追求自由的愿望具有時代特征,而這種追求又是那么艱難曲折,阻力重重。“被推著,被挽著,長只在俯俯仰仰間,你曾做得一分半分兒主?” 這是向以父親為代表的專制制度發出的詰問和責難!朱自清大半輩子都沒有擺脫父親對他的束縛。他直到逝世前,才替父親還清高利貸。他對父親的反抗不僅僅是經濟上要求自主,更主要的是他對舊家庭的不滿,他厭惡姨娘的挑唆,他憎恨舊的婚姻制度,他曾告誡弟弟不要納妾。從這一層來看,朱自清父子之間的矛盾是時代語境造成的,他們之間的矛盾實質上是傳統與反傳統的斗爭,是新思想和舊思想的斗爭,是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境遇。要透徹理解這一點,還得從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原憂”說起。
[談朱自清父子的現實矛盾(背影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朱自清的背影
3.背影朱自清教案
10.朱自清經典美文《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