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秋天”,是古今中外很多詩人喜歡描寫的對象。時間的流逝、自然的衰敗以及人生的蕭瑟、悵惘,往往也是與“秋天”相伴隨的主題,魏爾倫的這首《秋歌》也不例外。講解此詩,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整體情感之外,要著重分析詩人對語言的使用,了解詩歌語言與散文語言的區別。
與散文相比,詩歌語言是一種更精練、更獨特、更具表現力的語言,這一點在《秋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此詩分為三節,分別描寫秋天三種不同的聲音、形象:第一節寫蕭瑟的“秋聲”劃破了“我的心”,第二節寫回蕩的“鐘聲”勾起傷感的回憶,第三節寫“我”在秋風中如落葉一樣飄零。在鋪展的過程中,詩人的用筆可以說十分經濟,沒有著力鋪陳秋天的各種景象,也沒有過多傾訴“我”的內心感受,只是用極其簡約的文字,在內在情緒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點上,截取出了三個畫面、三個段落,組成了一幅微妙的“內心風景”。詩人的重點不是“風景”的描繪,而是捕捉風景與情緒之間的微妙關系。譬如,第一節中的“秋聲”究竟為何物,詩中沒有言明,或許泛指大自然在秋天發出的各種聲響,它們應和了詩人內心的傷感。當詩人將這蕭瑟的“秋聲”比喻成“悠長/嗚咽的提琴”,讀者很自然也可在“秋風吹過樹木”與“琴弓掠過琴弦”之間形成某種聯想,秋天的自然似乎也正用看不見的手指,演奏著詩人憂郁的心靈。最后“劃破了我的心”一句,更是強化了一種“動作”的效果,對于外界的自然如何作用于人心,讀者由是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無論是提琴般嗚咽的“秋聲”,還是回蕩如往事的“鐘聲”,對一種特殊聲音效果的追求,是這首詩值得關注的另外一點。魏爾倫非常看中詩歌的音樂性,他的詩歌往往使用靈活多變的押韻方法,在聲音與意義的搭配中,取得一種豐富暗示性。這種聲音效果與法語的特性相關,經過翻譯可能會喪失,但好的譯本仍能傳達出這樣的特征。在《秋歌》中,詩人格外重視元音的作用,大量使用了元音o,傳達出一種孤獨、傷感的情緒。詩歌譯者對此也有充分的體會,在譯本中也多次使用元音ang,如“悠長”“敲響”“蒼茫”“眼淚汪汪”,形成了類似的聲音效果,在ang這個韻腳的不斷反復中,一種恍惚、苦悶的情緒也被巧妙傳達。
這首詩還有一個突出的形式特征,那就是它的每一節其實都是由一個長句分割而成,每行短則一個詞,長也不過幾個字,在視覺上就造成一種長短錯落、搖曳生姿的建筑美、造型美。這樣的分行方式,不只帶來了視覺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形成另一種暗示:這似斷實連、如“游絲一般延伸”的詩句,不就像一根被秋風演繹的小提琴的琴弦一樣嗎?外在的形式直接服務于詩歌整體情緒、意義的表現,在這個意義上,“分行”不只是簡單排列、分割了文字,而是通過這種“分割”創造出了詩意。
這首詩用字雖然不多,但包含的修辭因素卻十分豐富,詩人調動了各種語言技巧,如比喻、用韻、分行,在詩人的筆下,語言脫離了一般的意義傳達,而成為暗示,使用的目的不同,帶來了不同的效果。如果說布萊克的《老虎》,是一場節奏鏗鏘、動作有力的舞蹈,那么這首《秋歌》類似于一支悠揚的、引人無窮遐想的音樂。
教學建議
一、預習指導
1.“秋天”是文學家偏愛的題材,讓學生在課前回憶讀過哪些與秋天有關的作品,準備在課上發言,談談文學中“秋天”的形象。
2.讓學生誦讀此詩,感受它在聲音與視覺兩個方面的特點。
二、作品講解
1.這首詩沒有渲染秋天的景象,而是捕捉了秋天里微妙的感受和印象。帶領學生仔細閱讀三個小節,體味三種秋天的畫面,分析詩人捕捉到了哪些感覺,如“秋聲”怎樣劃破了“內心”,“鐘聲”的回蕩與“對往事的回憶”有什么關系,風中的“我”與“枯葉”在形象上又有什么相似之處。
2.講解此詩的音樂性。原詩是有韻的,詩人特別使用了大量的元音,表現出憂郁的情緒,為了再現這種聲音的效果,譯者也使用了韻母為“ang”的詞匯,讓學生找出這些詞匯,討論它們的情緒色彩。
3.這首詩的“分行”極有特點,每一節都是由一個長句子不斷分割而成,形成一種似斷實連的感覺,討論這種分行手法,在視覺上形成了怎樣的效果,又與詩歌的主題有怎樣的呼應。
4.在上面“賞析指導”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說布萊克的《老虎》,是一場節奏鏗鏘、動作有力的舞蹈,那么這首《秋歌》類似于一支悠揚的、引人無窮遐想的音樂。”給學生介紹這種說法,讓他們發表意見,談談怎樣理解詩歌的音樂性(音樂性,一方面是指借助語言聲音的優美,另一方面是指詩歌的暗示性,它像音樂一樣,不用經過理智的思考,就可以直接呈現一種感覺,甚至打動人心)。
三、擴展與比較
1.這首詩主要抒寫了一種孤寂、憂郁的感受,但對秋天的呈現有很多方式,課本第二單元選錄了的濟慈《秋頌》一詩,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這兩首詩在情緒、色彩、手法上的差異。
2.多用“元音”,形成一種恍惚、凄婉的效果,是此詩的一個突出特點,中國詩人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也使用了相似的手法,特別是“雙聲疊韻”的使用。將兩詩做比較,分析一下詩中的聲音特點。
參考資料
一、魏爾倫及其灰色的歌(葛雷、梁棟)
魏爾倫(1844-1896)是前期象征派的重要詩人之一。他生于梅慈,父親是尉級軍官,母親是外省人。他們婚后不育,向魏爾倫姨家要了一個女兒,叫艾爾莎。13年后才生了魏爾倫,爸爸媽媽愛他如掌上明珠,視為圣母所賜的寶貝,因而取名保爾瑪麗亞魏爾倫,以圣母的名字命名。7歲前魏爾倫和母親隨父親過著流動的生活,7歲時父親為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動解職,全家遷居巴黎。由于從小父母過于嬌慣他,魏爾倫的脾氣十分任性,在家里就像一個小王子,說一不二,有一次他父親新買了一頂禮帽,魏爾倫拿在手里覺得很好玩,就用剪刀剪成一塊一塊的布片,父親見了十分生氣,但也無可奈何。魏爾倫生性聰明,在中學學習成績很好,而且十分有文才,14歲時,他竟斗膽寫了一首詩寄給當時的大詩人雨果。他在中學時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雨果的《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的作品和各種詩集。他不只一次地讀過《悲慘世界》,而且聲稱“這是一本偉大、優美、絕妙的好書”。
1862年魏爾倫中學畢業后進入法學院學習法律,但他的興趣在文學上,對法律根本不感興趣,不久棄學而去,在巴黎市政廳當小職員。他經常出入于巴那斯派詩人聚會的咖啡館,并與巴那斯派詩人來往。
1865年他開始在《藝術》雜志上發表詩作,以后陸續有詩發表,受到當時作家和詩人們的重視。他雖以巴那斯派詩人的面貌步入詩壇,主觀上追隨巴那斯派,但他的氣質、筆調和講求形式、不動聲色的巴那斯派詩歌的風格大異其趣。1866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土星人詩章》,收入他早期詩作40首,大多數調子憂郁、低沉,但感情真摯,文筆流暢。
1867年由朋友引薦,魏爾倫結識詩人莫泰夫婦,往來間與莫泰的女兒,美麗的馬蒂爾小姐相愛,莫泰賞識魏爾倫寫詩的才華,同意把女兒嫁給他。
魏爾倫自幼嗜酒,他有一首詩寫道:
啊!假如我飲酒那是為了醉,
而不是為飲而飲,
醉,你不知道有多得意,
醉,是給生活的一種贈禮!
醉中有忘,醉中有新天地,一醉萬事了,一醉有新知。
魏爾倫一遇有不如意的事動輒一飲數杯,
梅花
[《秋歌》賞析《現當代詩歌散文鑒賞》資料 (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3.秋歌現代詩歌
8.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10.化學選修3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