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
教學目標
1、理解胡同的特定內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比較前后感情筆調的差異,樹立豁達向上的人生觀。
2、掌握加圈點的讀書方法,理清文章思路與結構,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激發對故鄉的感情,培養抒寫真情實感的良好文風。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在胡同中的生活經歷,理解作者在故鄉的胡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與人生感悟。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讀法、討論法、自主閱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用品
電腦 幻燈片 投影儀 黑板
教學過程
一、走進史鐵生
1.我們學習了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了解了北京的胡同,也了解了北京胡同對北京人的影響,還讀了季羨林的《我愛北京的小胡同》,體會到季老在胡同生活中的那份幽靜。今天我學習的文章是《故鄉的胡同》,作者史鐵生。
2.簡介史鐵生
出示史鐵生的圖片(投影),從中你知道了什么?(殘疾,笑著面對生活,作家)
簡介作者(投影)。從中你又知道了什么?(快速從文字中找出作者的重要信息)
他生于1951年,是北京人,漢族。1967年從清華附中初中畢業,兩年后,也就是1969年響應號召下鄉插隊務農,他插隊的地方就是延安地區的清平灣。1972年一場大病導致史鐵生的雙腿癱瘓,回到北京也治療無效。在21歲生日這一天,他住進醫院,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1974年他被安排進了街道工廠工作,一直到1981年因為急性腎損傷而停止工作回家療養。在街道工廠的七年間,史鐵生就開始了文學創作。1979年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發表了回憶知青生活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得了當年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從這篇小說開始,史鐵生成為了中國當代文壇上一位重要的作家。1998年他的病情惡化,不得不進行透析。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3.解題
在胡同前面加上“故鄉”,說明作者不僅寫胡同,而且在寫自己的故鄉。故鄉是每一個人永遠都難以忘懷的地方。李白在《靜夜思》寫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不管是遠離還是回歸,正如李白所寫,舉頭低頭之間,思鄉之情就會涌上心頭。故鄉是人類文學永恒的歌唱,那么,作家史鐵生將如何寫自己的故鄉呢?
二、尋找生命的足跡
1.要求:用加圈點的方法閱讀課文,(用“。。。。”劃出關鍵詞語;用“--”劃出引起注意的地方,用三角形標出關聯照應的詞語;用波浪線劃出精彩的語句;用“?”號標出有疑問處)
可以結合下面的問題進行圈點(投影)
①作者的故鄉在哪?
②作者敘述了人生的幾個時期?選擇了那幾件事情?這些事情與胡同有怎樣的聯系 ?
明確:幼年(對外出母親,打針,入園)
童年 (聽誦經聲,鐘聲 ,校園生活)
成年(涂抹圖畫,母親種下合歡樹,戀愛結婚)
作者的人生經歷都在胡同中度過,成長的經歷是行文縱向的線索。橫向的展開則是作者在胡同的生活經歷。
三、品味生命的感受
1.朗讀文章第二段,體會含義:
“編輯約我寫寫那些胡同,以為簡單,答應了,之后發現這豈非要寫我的生命?”這是疑問句還是反問句?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明確:反問句,是表明寫胡同就是在寫自己的生命。
3.作者又說“辦不到”,可他到底有沒有辦到呢?怎么辦到的?(心神便又走進那些胡同,回想起已經遠離過去,沉浸于枝枝杈杈漫展的胡同中)
4.作者說“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間,是他們構成了我。密如落網,每一條胡同都是我的一段歷史、一種心緒。” 作者寫的幾段歷史中,表達了怎樣的心緒?構成了怎樣的我呢?這句話引領下文,是我們解讀的鑰匙。
5.朗讀品味:作者表達了怎樣的心緒? (分小組討論)
①怎樣等母親歸來?(表達對母親的強烈依戀,期盼母親早點回家,甚至對太陽有一種敵視。)
②奶奶帶我去打針,他怎么表現?懷著怎樣的心緒?
暗淡 嚎啕 暗示 (苦難將伴隨我一生)
③入園時,作者的表現如何?又有怎樣的情緒?
向外跑,想掙脫 (時間漫長,有失落感)
④童年時代,上學了,可在學校留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心情如何?(朗讀)
諂媚 防備 孤獨
作者幼年與童年的經歷,是大多數人經歷的尋常事,我們常常說童年是快樂的,可是作者的童年,我們感覺到的是什么呢?作者的心中的希望與溫暖在哪里呢?
盼望,失落,防備與傷害,是淡淡的憂郁與哀傷。心中有一點希望亮色,就如夏夜的星星,有一點清朗感覺,就如教堂的鐘聲,有一點溫暖,就如午后的陽光。
討論:我們說童年時快樂的,可作者卻選這樣的材料寫他的童年,為什么呢?
我發現他記敘的是童年的經歷,卻是用成年人的思維進行審視。認為童年的經歷預示著未來的人生。
可是,當他雙腿殘疾后,當他想明白“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后,他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生活?(朗讀)
整日涂抹說笑 心魂從輪椅上站了起來,
6. 作者筆調前后有何變化?
作者在追述童年,少年往事時,細膩的筆調渲染出一種淡淡的哀傷,而在敘述成年后所遭遇的不幸生活時,用筆反面簡約,調子也變得明朗起來。這就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對照。史鐵生有一種宿命觀,童年的現象預示著未來人生。孩子眼中是憂傷、沉重,與期盼,正是他未來人生的預兆。成年后真正經歷了痛苦,使心靈得到磨礪和凈化,生活里的希望支撐著“心魂從輪椅中站起來”,而靈魂一站起來,人生也就有了一方晴朗的天空。
有人說,別人用腿走路,而史鐵生因腿而開始思考,體察心靈。“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
7.課文哪兩段是照應的?如何理解 “不是我曾居于期間,是他們構成了我。” “是否就可以看見了命運的構造?”
第二段是心神走進胡同,體會到每一條胡同都有生命的痕跡。
最后一段是,飛到胡同上空,看見命運如胡同那樣延展、曲折。
胡同構成生命,命運如同胡同
小結:構思巧妙,行文前呼后應。明寫故鄉的胡同,實質是在寫自己的全部生命,胡同和作者的生命已經融為一體!
四、內化情感遷移能力
1.文學評論(陳村)
他很艱難地從生存的窄縫里走出來,帶著豁然開朗的喜悅。經過那道窄縫之后,快樂肯定不再張揚。他是用喜悅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滅。許多游戲和他無緣,他不再迷失,可以觀賞自己,觀賞上帝的手藝。
我最后想說的是陳希米,他的妻子。我永不能忘記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種忘憂的笑,忘我的笑,來去自由的笑,讓看見的人也喜悅的笑。沒人比她笑得更美好。她常常笑著,燦爛又本分地笑著。有了她的笑,那個凝重的50歲的史鐵生再沒有裝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這樣,一會兒笑盈盈一會兒沉甸甸。
2.看我們自己故鄉的圖片,讓心神回到生命的故鄉。
3.閱讀老師范文,分析寫了哪些人和物?表達什么情感?
故鄉的記憶
記憶的碎片拼湊著我的童年。童年,貫穿著母親的深深呼喚,深情和嘹亮回蕩于我的一生。我想,再沒有什么能比這呼喚更讓我依戀。父親用木輪車推著木桶,木桶里里躺著生病的我,一路顛簸在漫長的鄉村小路。到了河邊,父親把我漂在水面,泅水把木桶里的我推到對岸。至今想起那湯湯的水面,仍然驚魂不定。我想,在我的一生,再沒有什么付出能比這更讓我刻骨銘心。
總在夢里回到故鄉。單調的鐘聲總在破敗的小學里回蕩,泥濘的小路上印刻著人們參差不齊的腳印,高高矮矮的土坯房始終堅持不懈地守著它們足下的土地。
故鄉在光陰的流逝中逐漸褪去了她原有的容貌:再也聽不到那催人腳步的鐘聲,堅硬的水泥路面再也留不下任何足跡,風雨不漏的瓦房掛著靜靜的鐵鎖。故鄉令人欣慰也令人心酸。
我回鄉時,母親總會站在門口等我。當看到我的身影時,母親便會笑著迎過來,拿過我的行李,絮絮叨叨問這問那,具體說什么我已記不清,看到母親那被歲月修飾的滄桑,我的眼里一陣發潮。
故鄉,我雖然遠離你,但我一刻也不能沒有你!
4.課后寫一篇故鄉的習作。
史鐵生有自己的故鄉,我們也有自己的故鄉。那收藏著我們童年往事的故鄉,也留下我們生命的痕跡。只是我們的感受與史鐵生有點不同。因殘疾,他永遠屬于那胡同。而我們不同,我們是不斷地離開故鄉又不斷地回歸故鄉,像故鄉放飛的一只風箏。在我們的生命中,故鄉留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選材寫一篇故鄉的習作。
附;板書設計
幼年----依戀 痛苦 失落
童年----希望 防備 孤獨
成年-----樂觀 豁達 幸福
胡同構成生命 命運如胡同
林云
[故鄉的胡同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二必修三)]相關文章:
10.高二語文《師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