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 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一、導入
師:同學們,大家剛學了《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發生了什么事啊?
學生: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師:對,那滕子京是為何被貶的?
生: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師:沒錯,我們知道范仲淹因為實施政治改革得罪了當權派而在被貶謫鄧州,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歷六年,范仲淹寫下了《岳陽樓記》,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實際上,這次改革,受到貶謫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還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同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慶歷5年( 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為其辯解而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二年,寫了本文。歐陽修寫此文時不過39歲,文中所說“年又最高”“蒼顏白發”,都是夸張的寫法。
“記”古代一種文體,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我們還學過哪幾種文體?
二、疏通各段內容:
1.首先全班同學朗讀第一段,這一段介紹了醉翁亭,它包含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 醉翁亭的環境美; ;后一層介紹 醉翁亭的得名, ,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一層介紹時按照:
環滁皆山----瑯琊山------釀泉-------有亭翼然 (由遠到近) (蔚然而深秀)(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即由遠到近順序來寫的
2. 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作者從那些方面談到了醉翁亭的命名問題?)
明確: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3.作者談到了這樣一句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上水之間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意”指情趣,太守不是因為酒醉,而是因為這美好的景色讓他深深陶醉。
4.再次朗讀這一段,同學們邊讀邊感受醉翁亭的美好景色。
第一段 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解釋“醉翁”及“醉”的意義時轉入對寫山水之愛,點出“樂”字。
研讀課文二段
1、 齊讀第二段,分別找出描寫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時之景的句子。
明確: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朝) 云歸而巖穴瞑(暮)
野芳發而幽香(春) 佳木秀而繁陰(夏)
風霜高潔(秋) 水落而石出(冬)
2、這里描寫醉翁亭的景色,先用“ “若夫” ”一詞領起,后用“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總收一筆。
3.作者在欣賞這些美景的時候,會有怎樣的感概呢?
明確:樂亦無窮也。(突出了一個樂字)
4.再次朗讀這一段。
第二段 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點“樂”字。
研讀第三段。
1.第三段我主要寫游宴,如果說要用畫面來描繪這一段的話,同學們認為這段主要描繪了幾個畫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把這段齊讀一遍,并給每一幅畫面定一個小標題。
明確: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2、這一段先用“ 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寫了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項內容。前三項內容是為結尾“ 太守醉”三個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3、.太守真是喝酒醉了嗎?為什么說太守醉了?
明確:與大家一起歡樂時心“陶醉”了。
4.再次齊讀這一段。
第三段 寫滁人、賓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與“樂”有關。
研讀課文四段。
1,朗讀這一段。結尾部分也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宴會散、賓客歸、禽鳥樂的情景:第二層寫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這句話,把“醉”與“樂”統一起來,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2.文中有一個字一直貫穿在全文中,是什么字呢?
明確:“樂”字,這個字也表達了全文的主旨。
3.文中寫了哪幾種樂? 他們為何而樂?
禽鳥樂、眾賓樂、上文中滁人樂,最后點出太守樂。
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文中還談到了老百姓,也就是在滁人游里,那么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第四段 寫宴罷歸去情形,并點出作者名姓,仍點到“樂”而“樂”中又嵌入兩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三、引導概括
通過剛才的反復朗讀,我們對文章的內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大家能不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呢?
1、明確:醉翁亭的地理環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間朝暮四時的景色、眾人出游的情況、醉罷晚歸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后太守醉歸
2、如果每一部分都與醉翁亭掛上鉤的話,可以歸納為:點出亭--亭外景--亭中宴--離亭歸(此處為教師專門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們能不能讓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確: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間朝暮四時--醉于眾人出游--醉在自己的樂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樂”字的短語來歸納,該怎樣歸納呢?
明確: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
或者: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
5、 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樂”呢?
明確: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樂游人之樂--醉翁醉自己之樂
四、討論全文主旨
作者此時的身份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務政事而整天游樂呢?
1、請大家通過以上分析,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兩人小組討論一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確:(圍繞以下三點發揮均可)
①作者自號“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實際上是借寄情山水來排遣內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寫“太守宴”之前先寫“滁人游”,是為了表現與民同樂的旨趣。作者被貶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變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樂其樂”乃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明確:作者雖然被貶謫,但并沒有消沈,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魚肥、山肴野蔌),是一種盡責之樂。
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摯全篇。“醉”是事物的現象;“樂”是事物的本質。“醉”“樂”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說出,結尾部分用“ ”這句話,把“醉”和“樂”統一起來,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復雜感情。
比較:梁啟超:盡責最樂;盡得大的責任,便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便得小快樂。<<飲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前一課《岳陽樓記》中我們感受到了范仲淹那種“憂天下之憂,樂天下之樂”的情懷,而這一課中我們感受到了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應該說這也體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所以,將這兩種價值觀進行比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仁人”那種濟世情懷和寬厚仁愛之心,從而讓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五、學習寫景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明確: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C.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明確: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 瑯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3、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系了起來。
朱德高
[《醉翁亭記》教案 (蘇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醉翁亭記教案
10.九年級英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