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彭守華
【學習目標】
1.積累、掌握常用文言字、詞、句式,品味作者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2.學習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鑒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鑒賞作品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3.在理解、領悟的基礎上熟能成誦,體會“逍遙游”的深刻內涵,學習莊子的精神自由以及個性解放的追求,摒棄莊子的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哲學思想。
【預習導學】
一、背景知識
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復雜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戰亂的時代,其時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暴君佞臣殺人如麻,戰爭也空前殘酷。孟子所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就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
莊子才華橫溢,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二、文學常識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 , 時期 人,著名的 , 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為了現實的束縛和苦悶,他還倡導精神超脫,主張徹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遙”之境。
周 戰國 宋國蒙 思想家、文學家 道家學派 老莊 清靜無為
三、字音字形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鵬( ) 南冥( ) 摶( ) 坳堂( ) 夭閼( ) 蜩鳩( )
決起而飛( ) 搶榆枋( ) 舂米( ) 晦朔( ) 蟪蛄( ) 椿樹( ) 斥鴳( ) 翱翔( ) 蓬蒿( ) 知效一官( )數數然( ) 泠然( )
惡乎待哉( )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鵬(kūn) 南冥(míng) 摶(tuán) 坳堂(ào) 夭閼(è) 蜩鳩(tiáo jiū)決起而飛(xuè)搶榆枋(qiāng)舂米(chōng) 晦朔(shuò) 蟪蛄(huì gū) 椿樹(chūn) 斥鴳(yàn ) 翱翔(áo) 蓬蒿(hāo) 知效一官(zhì)數數然(shuò) 泠然(líng) 惡乎待哉(wū)
2. 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 坐落 松弛 協賽曲 融會貫通
B. 掃描 詼諧 天然氣 振耳欲聾
C. 博弈 巨摯 殊不知 毋容置疑
D. 競標 臨摹 嚇馬威 門庭若市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B項中震耳欲聾,C項中巨擘,D項中下馬威
四、整體感知
《在《逍遙游》一文中,“逍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根據神話傳說,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變化遨游,給人展示出一個十分開闊的意境。作者認為,要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優游自得的樣子 鯤鵬 無己 無功 無名
五、問題呈現(留出3空行)
【合作探究】
一、鯤“化”為鵬后有什么變化?
高飛、遠飛(心懷遠方、向往光明)
二、鯤鵬的高飛、遠飛是一種逍遙游嗎?
借風力飛行,無法逍遙
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 以游無窮(無所待)
三、鯤鵬的這種明顯的有所待受到了來自蜩與學鳩以及斥鴳的嘲笑,那么蜩、學鳩、斥鴳和鯤鵬相比有什么異同嗎?
異:境界有大小(小大之辯)
同:有所憑借(待)
四、既然鯤鵬無法逍遙,莊子為何要塑造鯤鵬這一形象?莊子寄寓鯤鵬一種怎樣的情感?
羨慕、向往、贊美
惋惜,向往逍遙而不得的苦衷
【一課一得】(留出三空行)
【積累運用】
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 ②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③旬有五而后反 ( ) ④此小大之辯也 ( )
⑤而御六氣之辯( )
①冥,通溟,海 ②知,通智,智慧 ③ 有,通又;反,通返。④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5)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2.解釋下列句中的劃線字
a.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 b.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
c.絕云氣,負青天( ) d.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
e.腹猶果然( ) f.泠然善也( ) g.置杯焉則膠( )
h.而后乃今培風( ) i.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 j.《齊諧》者,志怪者也( )
a.奮起的樣子 b.草木 c.超越 d.勉勵 e.充實 f.輕妙飄然的樣子 g.粘住不動 h.憑 i.相比 j.記載。
3.選出下列“以”字的解釋和用法相同的兩項( )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以五百歲為春
D.而彭祖以久特聞 E.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
AD。AD憑借。B用。C把。E相當于“而”。
4.選出下列“之”字的解釋和用法相同的兩項( )
A.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此亦飛之至也 D.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E.之二蟲又何知
BC。A取獨。D到。E這。BC的。
5.選出下列句中劃線字沒有活用現象的一項( )
A.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B.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C.而后乃今將圖南 D.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
B。A在水面上,名詞作狀語。B下面,名詞。C南行,名詞作動詞。D降落,名詞作動詞。
6、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 (2)《齊諧》者,志怪者也。( )
(3)莫之夭閼者。( ) (4)之二蟲又何知!( )
(5)奚以知其然也?( ) (6)彼且奚適也?( )
(7)彼且惡乎待哉?( )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 (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美文選讀】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以術干齊侯①,齊侯納之,以為諸公了之傅②。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政③。祿富其家,爵榮其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于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趣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干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遂宮而放之。其一子之衛,以法干衛侯。衛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于他國,為吾之患不輕矣。”遂刖④之而還諸魯。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列子》)
(注:①干:求取。②傅:輔佐國君兒子的官,指教師。③軍政:即軍正,國中執法官。④刖:斷足。古代的一種酷刑。)
【譯文】
魯國的施氏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愛好學術,另一個愛兵法。愛學術的兒子用文學之道去求得齊侯任用,齊侯接納了他,讓他做諸位公子的老師。愛好兵法的兒子到了楚國,用以武強國的方法向楚王求職,楚王非常喜歡他,讓他擔任軍正之職,他們的俸祿讓他們家里發了財,他們的爵位使親族顯耀。 施氏的鄰居孟氏,同樣有兩個兒子,他們所學的也和施氏的兒子相同,但卻被貧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對施家的富有很羨慕,因此便跟隨施氏請教升官發財的竅門。施氏的兩個兒子把實情告訴了孟氏。孟氏的兒子便一個跑到秦國去,以學術去向秦王尋求官職,秦王說:“如今各諸侯國靠武力爭霸,他們所努力從事的是練兵和聚糧罷了。如果用仁義道德來治理我們的國家,這無異于亡國之道。”結果將他處以宮刑,驅逐出境。孟氏的另一個兒子跑到衛國,用兵法來求得衛侯任用,衛侯說:“我的國家是個弱小的國家,而又夾在大國中間。對于大國,我們只有侍奉它,小國家我們則安撫它,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權謀,滅亡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如果讓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別的國家去,對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將孟氏的這個兒子砍了腳再送回魯國。 孟氏的兩個兒子回來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著胸來責罵施氏。 施氏說:“凡事抓住了時機便會發達,錯過機會便會招致滅亡。你們的學業和我們相同,但結果大不一樣,這是因為你們運用不合時宜,不是你們的行為有什么錯誤。”
[逍遙游導學案高中新課程(人教版)]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10.逍遙游高中課文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