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坤
一、在文言文中,“所以”屬于固定結構,有其固定的翻譯方法:其一,譯成“……的原因”;其二,譯成“用來……的方法(人、東西等)。
請看下面兩個例子:
1、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
2、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的方法并且是忠于陛下的職分呢。
像這樣的例子,中學教材中還不少:
3、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說》)
5、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以上四例中,“所以”均譯成“……的原因”。
7、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輸》)
我知道用來對抗你的方法,我不說。
8、先王之所以為法者,民也。(《察今》)
先王用來制定法律的依據是老百姓。
9、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蘭亭集序》)
即使世道變了事情不同了,用來生發感慨的東西,情致是一樣的。
10、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是說》)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以上四例,譯法稍有差別。
二、 由“所以”引申出來的固定結構就是“有以”和“無以”。通常情況下,“有以”就等于“有所以”,“無以”就等于“無所以”。
(一)先看使用“有以”的例子:
11、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
12、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第11例譯成“……我就能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方法!
第12例譯成“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去游玩,確實有這樣做的原因呢。在本例中,《古代漢語詞典》直接把“以”處理成名詞“原因”,其實是有這樣一個轉變過程的。
(二)再看使用“無以”的例子:
13、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荊軻刺秦王》)
因為這個緣故,荊軻追趕秦王,而秦王倉促危急中沒有用來攻擊荊軻的方法
14、君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鴻門宴》)
您與沛公飲酒,軍中沒有用來進行快樂的方法
1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勸學》)
所以不一步一步積累,沒有用來到達千里的方法。
16、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陳情表》)
我沒有祖母,沒有用來活到今天的方法。
以上四例,“無以”的用法都相同。但“無以”的用法也有例外。看下面的句子:
17、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在這個例子當中,“無以”的“以”和“已”通假,當“停止”講。因此,這兩句翻譯成:“如果你非讓我說個不停,那么我給你說說王道的事吧。”
三、上述“所以”及其延伸結構一直沿用到近現代。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選用了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一文,出現這樣兩個例子:
18、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砥礪德行),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勵人。
19、同學中茍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己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互相勉勵也。
翻譯:18……所以你們大家不僅要想用來感動自己的方法,更一定要有用來勉勵別人的方法。
19……這是大家必須互相勉勵的原因呢。
由上述可見,“所以”及其延伸結構對學習語文尤其是文言文還是相當重要的,在學習中應當加以重視。另外,上面所有的翻譯都是遵循學習文言文堅持直譯的原則,特此指出。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吳秀坤
[文言文中所以結構的用法及其延伸]相關文章:
1.文言文中的詞
10.教案延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