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文
摘要:在現代社會,由于社會結構和教育結構的復雜性,需要教師適應多種多樣的社會角色。教師不是作為單一角色出現的,而是一個“角色叢”或“角色集”。從學校教育工作的角度看,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幾種:言傳身教、教書育人的教育者、學生集體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智力資源的開發者、心理健康的指導者。
關鍵詞:現代 教師 角色 轉變
教師角色既代表教師個體在社會群體中的地位與身份,同時也包含著社會所期望于教師個人表現的行為模式,它既包括社會、他人對教師的行為期待,也包括教師對自己應有行為的認識。教師角色是社會系統水平上的“特殊行為模式”,它是與學校教育結構相適的具有教育職能的職業角色。西漢揚雄說過“師者,人之模范也。”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在我國古代教師角色主要是以教育者、傳授者來出現的。而在現代社會,由于社會結構和教育結構的復雜性,需要教師適應多種多樣的社會角 色。教師不是作為單一角色出現的,而是一個“角色叢”或“角色集”。這就要求教師協調好各種角色的關系,履行好角色的職能。那么,現代教師的角色主要有哪些呢?
一、言傳身教、教書育人的教育者
教師是教育勞動的主體,是學校師生關系的主體。他總是要受一定社會的委托,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以知識信息傳播為終結,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全面影響,把他們塑造成為社會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決定著學生學習的內容、進程和方式,乃至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身體健康。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人格力量的引導作用。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強調:"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古話說得好,'正人先正己"。要教育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就要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人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要學生聽師言,信師道,教師自身就需不斷提升精神境界。
教師的人格力量來自于學術水平與道德情操的完美統一,教師不僅要學識淵博、循循善誘,更要通過言傳身教,通過榜樣、無言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因此,這種力量表現在三個方面: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走在時代前列的學識。其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是為人師表、垂范師德的基礎。在孩子們眼里,教師是具有絕對權威的人,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樣。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對每一種現象的態度,都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乃至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澆灌與培育,影響到我們整個民族。教師健康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還可以影響學生領悟和體驗生活與藝術,讓學生學會不但用眼睛而且用心靈去感受真、善、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師人格力量的重要內涵。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嚴謹治學都是自古以來社會對教師個人品德的要求。今天要做好一名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教師的傳統美德,更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這種品質不僅表現為"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堅強意志與奉獻精神,在今天還應體現在積極參與教育改革探索的自覺行動中,不為任何困難所動搖。教師的人格力量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學識。教師不但對所教課程要有精深的認識,還應有廣博的知識。所謂"精"就是要"知得深"對專業知識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謂"博"就是要"知得廣",能觸類旁通,具有相關學科的有關知識。這樣總的要求是要使教師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人。
二、學生集體的組織者
學生集體形態從屬于學校集體形態,是學校集體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學校集體是通過班級、團隊的組織關系而結成的共同活動群體,是有一定目標,成員心理上團結一致的集合體,它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單位。學生集體區別于學校非正式團體,它有一定組織機構和領導人員,組織機構和領導人員是學生集體的"靈魂"和核心。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是學生集體的組織者,其組織作用最基本的就是確定和實現學生集體的目標。為此,教師就要合理組織和使用人才,在集體中建立一定的管理系統,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融洽的心理氣氛,并形成健康的集體輿論,建立健全學校和班級規章制度。教師在學生集體形成之前,要進行"設計",形成觀念上的藍圖,然后將其物化為現實的學生集體組織,并且要采取多種形式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一方面要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生集體,另一方面又要通過學生集體影響每個成員。學生是現實社會的一員,既是學生,又具有主觀能動性,有思想感情,有個性。同時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在成長發展中,有極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由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體的教育場景選擇教育內容、組織教材和教學活動,并采取一定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施加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組織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沒有教師的組織,學生集體將成為一盤散沙。
三、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促進者"是從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改造、塑造一個人,而是促進人的發展。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以往的教育是以經濟的增長為目的的教育,21世紀的教育是"旨在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由于發展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而不是作為生產手段得到充分的發展,這種基礎教育顯然應該包括可能接受其他各級教育所需的全部知識……基礎教育還應該,而且尤其應該從終身教育的角度,為每個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參與社會發展的手段……方法是把從人的發展的角度看必不可少的一整套知識和技能包括進去。這就是教師角色的新職能"促進者"。
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是什么?教育理論工作者與一線教師經過多年的探索,逐漸達成一種共識: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上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分解。沒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觀點,不僅在理論上有突破,而且在實踐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改變師生關系,通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要放下尊嚴和架子,從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做朋友,要用體現兒童特點的教學方式,關注兒童的生活,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當先考慮學生某一個知識方面,已經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哪些經驗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鋪墊,讓學生從事哪些實踐活動可以活化對這些的理解和掌握等等。要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去操作、觀察、猜想、探索、歸納、類比、質疑……而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向學生預示解決問題的方法、結論,則會有礙于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他強調,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結果記錄下來,而是要使他主動參與把知識建構起來的過程。教師要起到引導和參謀的作用,扮演起學生學習中促進者的角色。
四、智力資源的開發者
適應悄然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和當今世界激烈競爭的需要。人力資源開發愈來愈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每個人身上,每個學生身上,都蘊藏著極其豐富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潛能。查爾斯赫梅爾1971年在其報告《今日的教育為了明日的世界》中指出,在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已經過時,百科全書比人老得更快的大變革年代里,教師再也不能僅限于傳授知識,而需要"喚醒未被知曉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個人都能分享到人們完全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幸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遞人類已經獲得的間接經驗,而且要重視學生智力資源的開發,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重視對學生獲取知識、創造知識能力的提高,重視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1、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主動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鼓勵他們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做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計劃、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到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我們的學生。而要開動腦筋,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設計問題、設計活動上。
2、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傳統的課堂中,幾乎是清一色的標準答案,沒有問題就是最好的教學。而今天,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要給學生留下問題,沒有問題的課不能算是成功的課。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模式。過去,我們教師認為做題就是解決問題,而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是,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思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
教師對學生智力資源的開發作用,是其他任何職業人員所無法比擬和代替的。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系統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這是開發智力資源的基礎。沒有知識的傳授,開發智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次,教師能夠對學生產生激發、引導作用。通過揭示新思想、新知識的科學性、真理性來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對科學與真理的熾熱追求和鉆研精神。再次,教師能夠為學生的智力開發創造良好條件,起到服務作用。他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等形式為智力開發創造條件,發揮服務功能。而教師自身的科學態度、治學精神,學術造詣等更可以對學生起到示范、楷模作用。
五、心理健康的指導者
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和社會分工的細化,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自覺不自覺地卷入了各種形式的競爭之中。因此,心理障礙、焦慮、挫折感在人們心中激蕩。許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趨勢,心理亞健康的個體比例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日益增大,這種態勢突出地表現在青少年身上。廣大青少年學生正處在心理狀況、生理狀況、人際關系和社會地位都發生迅速變化的時期,面臨著求學等重大人生課題的考驗,心理上承受了較大的壓力。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厭學、懼學、缺乏理想;不少學生意志薄弱,不會正常的交往,不能承受挫折,不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欠缺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而青少年的心理品質影響到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成功。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現代教師不但要成為人師,而且要充當學生的心理醫生、心理衛生保健者、指導者的角色。
心理咨詢與指導的內容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1、學習方面的問題,如學習困難、成績不理想,無法集中精神聽課,課堂上亂說亂動、觀察事物不準確、記憶力突然下降、思維混亂、想象貧乏、考試焦慮、考場恐怖癥等。
2、生活方面的問題,如過分懶惰、依賴、偏食、咬指甲、對新環境無法適應等。
3、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如社交恐怖、過分害羞、不合群、師生關系緊張、對父母懷有敵意、打架罵人成性、經常性說謊、惡作劇動輒發脾氣等。
4、發展方面問題,如怎樣看法和提高學生的智力潛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選擇自己的人生定位問題等。
心理指導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
1、直接咨詢。對有能力接受的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咨詢服務,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解決問題、克服障礙,進行有效學習,發展合乎現實的自我觀念。直接咨詢還有個別咨詢和集體咨詢之分,前者是咨詢者與被咨詢者個別談話,后者通過座談會和集體講座等形式進行。
2、間接指導。指導者與教師或學生家長一起商討有關兒童的信息及彼此的看法,并共同決定下一步應當采取何種幫助措施,通過教師與家長間接解決問題。
3、協調溝通。即協調校內各有關部門和校外有關服務機構為學生提供服務,通過設立情感熱線等形式為學生傾吐心聲開辟空間和渠道,確保學生消除心理障礙。
4、營造情境。咨詢者和指導人員努力創設情境,消除被指導者由于不良環境帶來的心理陰影,讓學生有選擇情境的機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從而確立自己的位置并實現自我認知。
綜上所述,面對現代教育變革,面對新課程,我們教師要具有課程意識,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的平臺。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以學生的學習來說,要由管理者變成組織者,由傳授者變成參與者,由控制者變為合作者,由主導者變成引導者,由仲裁者變為促進者。對課程及教師自身的發展來說,教師要由教書者變成教育研究者,由實施者變為開發者,由執行者變為決策者。全方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邱瑾等著《中國教育史話》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李丹主編 《兒童發展心理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家談》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4
王艷文
[試論現代教師角色]相關文章:
8.角色游戲活動教案
9.角色游戲小班教案
10.教師節贊美老師的現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