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把握詩歌中“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肯定式,與“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式相結合的結構,能夠進行初級的詩歌寫作。
3.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1.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通過把握詩歌中反復呈現的結構特征,學會詩歌創作的基礎技巧。
教學設計思路
1.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恰當運用聯想和類比,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2.結合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等文學、音樂、美術作品,引導學生體會藝術中意境的塑造。
教學準備
老師 1.教材配套朗讀帶,或者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音樂帶。2.能夠有感情地朗誦本詩。
學生 1.能夠讀一到兩遍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2.通過預習,標示出自己遇到的問題和難點。 3.能夠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等資料,也可在課前了解朦朧詩派。
教學資料剪貼、摘抄
補充資料
朦朧詩派簡介: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中國詩壇上涌現出一大批青年詩人,這群青年詩人的創作明顯表現出對當代詩歌傳統規范的叛逆和挑戰。1978年12月,北島、芒克等創辦《今天》。《今天》在當時集中推出了“新詩潮”的最初一批詩人,如北島、楊煉、顧城、江河、舒婷、芒克、嚴力等。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的閻月君、高巖、梁云和顧芳編選的《朦朧詩選》為“朦朧詩”的命名、正名和廣泛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1月再版這本《朦朧詩選》時,又增補了兩位詩人:食指和多多。
教學程序
一.閱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1.播放朗讀帶,或親自范讀,提示學生做標示。
2.提問:通過預習和聽范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
3.提示學生:除了溫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詩中還有一種不同的情感線索,下面的學習過程中會體會到。
二、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1.提問:詩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復的詩句?提示學生,這些反復的詩句就是結構標志,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2.分析:“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是否定句。及時復習反問句的概念。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物象的不同。
4.分析前一詩節中的意象,在講解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情感,并進而推進到下一詩節,讓學生來分析后一詩節中的意象。
三、比較閱讀,體會詩歌主旨
四.結合資料,掌握語言特色
本課總結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課后練習作業
1.詩歌中出現幾次“星星”?請你具體說說這些意象的含義。
2.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詩人要表達什么樣的感情?
3.說說你對朦朧詩派的了解。
板 書
星 星 變 奏 曲
江 河
光明 主題+結構
意象 對比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集體合作的精神。新詩,尤其是朦朧詩的學習,對于初三的學生相對困難,因此教師要恰當設置問題,啟發學生,引導學生透過詩歌外在意象理解內在意蘊。
問題的設計要偏重對整體感知的引導,比如從詩歌的題目、主旨、語言和結構入手,避免細節的簡單描述和重復分析。
朗讀對于詩歌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朗讀訓練,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陳梔梔
[《星星變奏曲》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星星變奏曲教案
2.《星星變奏曲》課件
3.中班教案:小星星
4.小班小星星教案
6.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10.奧爾夫音樂小星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