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感受詩人的形象,體會詩人莽莽原野般寬闊的胸懷,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氣魄,堅定的信心,充分獲得審美的愉悅。
知識與能力
1、介紹詩歌的一般常識,了解詩歌形象之美,音樂之美及語言凝煉而富有表現力的文體特點; 掌握本詞中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掌握欣賞詩歌的一般方法,能通過想象和聯想進入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情,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音樂美,在品析中領會詩歌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過程與方法
講解法、朗誦、合作研討
教學重點難點
1 、領會作者偉大的胸襟,堅定的信心;
2 、懂得詩用形象思維的特點,能聯系詞中的文化背景說出自己對詩人情感體驗。
3、指導學生通過寫景、議論去正確而充分地理解課文所包含的深刻內容和強烈感情,體會生動、形象、凝練的詩歌語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導學生通過寫景、議論去正確而充分地理解課文所包含的深刻內容和強烈感情,體會生動、形象、凝練的詩歌語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思路
了解詞的知識,提供文字,聲像資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聽錄音,以各種形式反復朗誦課文,師生研讀詞的上闋。
教學準備
老師 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 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查閱資料即寫作背景、作者生平。
教學資料剪貼、摘抄
介紹詞的知識:
詞,又稱長短句。一首詞的字數、句數、段數、韻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等。
一首詞稱為一闋;詞若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這首詞的題目。
背景介紹: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了解毛澤東。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毛澤東的著名詞作《沁園春雪》。
【板題】:
沁園春雪
毛澤東
二、介紹詞的知識:
三、介紹寫作背景:
四、整體感知:
1、 放錄音,學生想象本詞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①讀出激越豪壯的情調 ②讀出重音、停頓、速度、節奏。
3、明確重點字詞的讀音和意義、重讀的字詞以及應該停頓的地方。
如:分( )外妖嬈( )成吉思汗( )數( )風流人物
今朝( )惟余莽莽 風流人物 折腰 風騷 紅裝素裹
4、齊讀,進一步體會本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求讀的時候盡量處理好音量、語速、和語氣的變化。
五、新課講授:
1、提問:這首詞的題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寫雪景的?
明確:詞的上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2、教師讀:“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提問:這3句和詩題有什么聯系?“千里”“萬里”反映了什么?
明確:這3句開篇點題,突出了“冰封”“雪飄”(加黑的詞均板書,下同)。“千里”“萬里”是互文,是說“千里萬里冰封雪飄”。它描寫了祖國幅員的廣大,也反映了詩人視野的遼闊。這3句總寫祖國北方的雪景:一望無垠的大地,堅冰封凍,茫茫無際的長空,大雪飄飛。“北國風光”是多么壯觀!
3、討論:作者對雪景的描述,由哪個詞領起?它統領了哪些句子?
明確:“望”字。它統領了以下句子“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4、作者望見了哪些景觀?(作者為何選取這些景觀?)
明確:“長城”、“黃河”、山脈、高原等景觀,尤其是“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
5、提問:“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達作用?明確:“惟”就是“只”“僅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無邊無際的白茫茫的一片”。這個“惟”字,準確地表達出廣闊的天地間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見了。
6、提問:“頓失滔滔”的“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達作用?明確:“頓”是“頓時”“立刻”。“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說奔騰咆哮的黃河,一下子失去了滾滾滔滔的氣勢,這個“頓”字,突出了天寒地凍,表達出結冰速度的快。
7、討論:“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化靜為動,有三方面因素:(1)視覺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山丘連綿起伏,遠看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氣風發,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3)時代因素。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中國人民正在奮起抗日,,賦予群山、高原以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8、討論: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從哪個詞可以看出?這三句寫出了怎樣的意境?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明確:“須”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寫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嬌艷、多姿多彩。
9、提問:在這里,作者把空間寫得如此廣闊,表現了他怎樣的胸懷?又把景色寫得如此壯麗,表現了他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如同頂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懷博大寬廣,他的氣魄雄偉曠達。作者的感情充滿喜悅,豪邁奮發,充滿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課后練習
背誦上闋
板書
沁園春雪
毛澤東
總寫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實寫
詳寫 望:長城、黃河、 山脈、高原
虛寫 看:紅裝 素裹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感受詩人的形象,體會詩人莽莽原野般寬闊的胸懷,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氣魄,堅定的信心,充分獲得審美的愉悅。
2、體會作者作為一代風流人物要為中華民族建功立業的偉大包抱負,抒發了對當代無產階級和人民無比信賴和熱愛的激情。
知識與能力
1、 掌握本詞中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 能準確指出詩中的修辭手法;
3、領會上下闋寫景議論抒情的關系,懂得詩用形象思維的特點,能聯系詞中的文化背景說出自己對詩人情感體驗。
●指導學生通過寫景、議論去正確而充分地理解課文所包含的深刻內容和強烈感情,體會生動、形象、凝練的詩歌語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講解法,合作研討
教學重點難點
1 、領會作者偉大的胸襟,堅定的信心;
2 、懂得詩用形象思維的特點,能聯系詞中的文化背景說出自己對詩人情感體驗。
3、指導學生通過寫景、議論去正確而充分地理解課文所包含的深刻內容和強烈感情,體會生動、形象、凝練的詩歌語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思路
分層設置課堂研討專題,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討,由淺入深,由點到面,體會詞中深刻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的語言藝術。
教學準備
老師 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 背誦《沁園春》,思考老師布置的思考題
教學程序
一、檢查背誦:
二、新課講授:
1、“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如此壯麗的祖國河山,應該由誰來主宰呢?誰才能使中華民族進入“分外妖嬈”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詞就進入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闋中風光的壯麗。“無數英雄”是啟下,概括了下闋所議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幾個代表人物。
提問:“引”字在這里有什么作用?
明確:它把“江山”和“英雄”聯系了起來,突出了“英雄”們對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說明了“英雄競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嬌”。競,就是“爭著”。
2、提問:“引”也是個領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們有什么共性?
明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人物,是無數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戰功赫赫,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3、“惜秦皇漢武……只識彎弓射大雕。”
提問:“惜”是什么意思?它貫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貫穿到“射大雕”,領起對下面歷史人物的議論,概括了歷代統治階級代表人物的不足之處。提問:“輸”“遜”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講。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識”說明了什么?啟發同學看有關這7句的注解,思考、議論。
教師歸納: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漢武帝有雄才大略,給國家開拓了疆域,創建業績,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開國皇帝,武功昭著,而稱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們對祖國的統一發展起過不同程度的作用。詩人把們置于“無數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們又畢竟是封建帝王,是剝削階級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風騷”)。因而用了“略輸”“稍遜”,既不全盤肯定,又不一筆抹煞,對他們的功績,既不夸大,又不縮小,這種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和評價,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對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識”二字,也非常準確。對這五個封建帝王的評價,都用“惜”字領起和貫串,“略輸”“稍遜”“只識”都有“惜”的意思。
總結:品味“惜”字的豐富含義。
明確: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人物,同時也就肯定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偉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評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欠缺。第三,他們的不足是由于時代、階級局限造成;第四,表現了后來者居上的偉大氣概。
4、“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提問:“數”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明確:是“點算”“數得著”“稱得上”的意思。它在評價歷史人物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風流人物”。這3句是議論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筆帶過,宣告了舊時代一去不復返,只有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的中國人民,才是創造歷史、光復中華的真正英雄。這3句又與上闋結束的3句相呼應,說明在今天只有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才能創造出嶄新的歷史,迎來“分外妖嬈”的光輝的明天。
課堂分析:
上闋主要是寫景,但句句有情。最后幾句是抒發豪情壯志。(板書:寫景抒情。)
下闋主要是議論,但也結合著抒情。先評論歷史人物,最后直接表達作者觀點--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板書:論史言志。)
這首詞上、下闋各有側重,但又緊密配合。上闋的寫景,是下闋議論的前提和基礎,下闋的議論,又是上闋寫景抒情的必然結果。寫景和議論,是通過一個“引”字自然地過渡的。
5、“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說明過去的歷史人物畢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只有他們,才是祖國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
課后練習
練習二、三
板書
沁園春雪
毛澤東
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惜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英雄
看 今朝風流人物
陳梔梔
[《沁園春雪》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沁園春雪教案設計
2.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6.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10.人教版《觀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