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①嘗令東阿王②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世說新語?文學》
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膾炙人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婦孺皆知。但很多人也許并不知曉,對曹植而言,七步成詩,與其說是憑借高超的文采救了自己一命,不如說是抓住了機會,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下,宣泄了壓抑在心頭多年來對哥哥曹丕的悲憤。
放眼整個中國文學史,論才氣,歷史上可以與曹植媲美的不會超過五個,子建當之無愧地稱得上是中國文壇千年一遇的天才。連向來桀驁不馴、目中無人的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也十分謙虛地稱贊曹植獨占魏晉才氣八斗之多,而自己只及子建的八分之一。后來清人黃子云更是認為古今天下才氣,子建、子山、子美各占三斗;認為曹植與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庾信、唐代詩圣杜甫一同是古今最具才氣與靈性的大文豪。著名文學評論家鐘嶸也在他的名著《詩品》中,對曹植有過這樣的定評,稱贊他的詩“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贊賞他的文 “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可以說,評價之高,簡直無以復加。
然而,也就是因為曹植有如此高的才氣,他的內心世界也就比常人更加細膩、敏感和豐富,我們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認為,曹植內心深處的脆弱與執著,逃避與勇敢,矛盾與掙扎,比起沙翁筆下的哈姆雷特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曹植由于在十歲時,便能出口成詩,落筆成章;十八歲時,便能頃刻速成《銅雀臺賦》,力壓眾兄弟,奪得銅雀臺詩會頭籌。所以,自小就很得曹操的寵愛,甚至好幾次都差點被曹操立為世子,繼承大業。可是,曹植始終擺脫不了天才詩人與生俱來的那種率真可愛的性格,缺乏政治家所需要的那種成熟、老練的氣質,屢屢輕率任性地在實際政務中犯錯,最終在太子爭奪戰中,輸給了占有嫡長子優勢,且更善于偽裝和自控的哥哥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后,對曹植這個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大加迫害。子建雖名為王侯,但卻被嚴加看管,失去了基本的人身自由。一年之后,身為哥哥的曹丕還故意找茬,明明知道弟弟生平好酒,卻故意派人在曹植難過得要一醉方休時,奪走他的酒和酒具,挑起曹植辱罵他派去的使者,并以此為由,治曹植的罪。
曹植的七步成詩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在朝堂上,望著那個搶走了自己皇位,欺凌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而又高高在上,色厲內荏地訓斥自己的同父同母的哥哥,率情任性,骨氣奇高的曹植徹底噴發了,仿佛一顆銀杏的種子在一個精美狹小的花瓶里極度地膨脹、崩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即是對曹丕發難的一種回應,也是對曹丕仇恨的一種宣泄。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植以詩歌的形式如此強烈地,直接地質問身為皇帝的哥哥,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萬一曹丕真的惱羞成怒,即便不在朝堂上當面對曹植處以極刑,也可以使用很多方法,在私下里讓曹植非正常死亡。也就是說,曹植在“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脫口而出的同時,就已經做好了烈火涅槃的思想準備了。
幸而,曹丕在親弟弟如此強烈的質問和生母卞太后護子心切的壓力前,考慮到此時曹植的羽翼已被他剪除,最終良心未泯,沒有對階下那個曾親切地叫他哥哥的男人痛下殺手。轉而,剝奪了曹植的王位,將其貶為安鄉侯,繼續用囚徒般的生活慢慢折磨他那心高氣傲的弟弟。
近代著名學者郭沫若曾懷疑《七步詩》史實的真實性,并撰文陳述,這本屬正常的學術探討,無可厚非。但郭老偏偏要寫一首《反七步詩》,輕飄飄地寫什么“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真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近乎開玩笑的游戲詩,讓人不免有蒹葭倚玉樹之感。再者,郭老雖也是一代大師,但在中國文學史上,他的地位仍遠不能同才高八斗的曹植相媲美。
其實《七步詩》并不是率真任性、骨氣奇高的曹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曹植的五言詩《白馬篇》、《美女篇》、《贈白馬王彪》等均為千古不衰的傳世經典。辭賦方面,曹植的《求自試表》和《洛神賦》更是不可磨滅的中國文學瑰寶。關于辭采華茂的《洛神賦》我會在下一則解讀里做詳細介紹,在此則重點介紹曹植骨氣奇高的代表作《求自試表》。
自古以來,一般臣下寫給皇帝的奏表,多奉承吹捧之辭,寫作起來相當委婉拘束,也難有佳作。但魏晉時卻有兩篇奏表能直抒胸臆,為不朽名篇,一為諸葛亮的《出師表》,一為曹植的《求自試表》。不同于孔明在《出師表》中所表達的為報劉備托孤之恩,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雄心;子建在《求自試表》中更多地抒發了自己雖身為皇親國戚,但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憤。
在《求自試表》的開端,子建先是向他的侄子魏明帝曹睿表達了自己雖身為王侯,生活優越,但仍舊寢食不安,深以吳、蜀未滅而感到遺憾和自責(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接下來他又表示如果魏明帝能信任自己,派他為先鋒,征吳伐蜀,他一定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即便不能生擒孫權、諸葛亮,也一定能大破敵軍,建立奇功(雖未能擒權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丑類。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這樣他即便在蜀國被分尸,在吳地被割去首級,也死得其所,死而無怨(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最后,子建又遺憾地自嘲,他也知道他為國盡忠的一腔熱血,最終也只是一廂情愿,但在絕境中,他又沒完全放棄希望,還是要試一試(是以敢冒其丑而獻其忠,必知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
后來,果不出曹植所料,以他的身份,《求自試表》寫得再披肝瀝膽,一片赤忱,在魏明帝曹睿的眼里也只是好看而已,也只能換回“其志可嘉”四個字,便束之高閣。然而,這并不能代表這一《文選》名篇只是好看而毫無價值,實際上,它的字里行間閃爍著人生命中更珍貴的東西。
曹植早年在貴公子歲月里寫下過“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這樣激情澎湃的詩篇,可誰能想到他在經受了8年的迫害、冷落、碌碌無為的歲月后,仍舊其志不改,仍舊不肯放棄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追逐,仍舊希望大戰吳、蜀而名垂青史,仍舊在絕望中高喊“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
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崗位上就如曹植一樣,由于種種原因,長年累月的備受領導冷落,才華得不到施展,抱負得不到實現,但也許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就在現實前低了頭,從前的理想和抱負到最后只剩下類似“早點洗洗睡吧”這樣的自嘲。
其實,有時理想就如夜空中閃爍的繁星,永遠遙不可及,但卻能在茫茫人海中給我們的心靈以指引,幫助我們在通向彼岸的路上走得更遠,在不知不覺中升華我們自己的生命。子建一生雖然沒有實現他早年“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的抱負,但是,卻達到了子桓后來所說的“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的高度,更被后世公認為建安風骨的最強音。
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曹植在任何情況下都未曾有過放棄。
曹植在他生命最后的歲月里,明明知道魏明帝肯定不會給他機會讓他施展才華,反而還會招來朝臣的恥笑,但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陳審舉表》、《諫取諸國士息表》、《諫伐遼東表》等。 因為對曹植而言,別人可以看不起他,可以不給他機會,但他自己一定不能看不起他自己,一刻都不能放棄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追逐。所謂建安風骨的“悲涼慷慨”,所謂曹植詩文的“骨氣奇高”,其實指的就是這種對人生理想至死不渝的高昂精神。
一片窗外的落葉,兩盞昏暗的油燈,一束溫柔的月光斜射進來,仿佛一條正在流動的河,水鐘里一滴滴緩緩而落的眼淚,一個詩人靜靜地死亡。公元233年,年僅41歲的曹植以他最不情愿的“詩人的死亡”永別了這個世界。雖然,沒有“英雄死亡”的金戈鐵馬,彈劍而歌,但我們仍能感受到一根孜孜不倦、高昂進取的脈搏停止了跳動。
作為中國文壇的一代大師,曹植留給今天的財富,不是那華麗的辭采,非凡的天賦,而是他那對生命價值孜孜不倦的追求,對人生理想永不放棄的追逐。朋友們,無論我們在生活中遭到多大的挫折,在工作上遭到多大的困難,請永遠不要對自己說“早點洗洗睡吧”。領導可以放棄你,同事可以取笑你,但你自己絕對不能放棄你自己,這是一個生命的意義,一種人格的風骨。
[曹植:七步成詩、骨氣奇高(魏晉名士的風流)]相關文章:
1.
2.《談骨氣》讀后感
5.七步成詩的讀后感
10.曹植《七步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