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從古代詩歌肯古代交通工具 (語文版九年級)

發布時間:2016-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湖南省城步縣白毛坪中學(422508) 祝軍剛(15973977209)

  【摘 要】詩歌起源于勞動,是對一定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涉及婚姻、戰爭、祭祀等多方面,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為舟、馬、車,從《詩經》到《唐詩三百首》,到清代的文人詩,對之有或多或少的描述。縱觀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內涵豐富的古代交通工具“百科全書"。

  【關鍵詞】詩經  唐詩  舟  馬  車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起源于勞動,是對一定社會生活如婚姻、戰爭、祭祀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包羅萬象。從《詩經》【1】到《楚辭》,從《唐詩三百首》【2】到清代的文人詩,源遠流長,眾彩紛呈,流派多樣。這些詩歌對人們出行或車或馬或舟有著零星的記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縱觀詩歌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它同時也是一部豐富多彩的古代交通工具“百科全書”。

較早提及舟和車的詩篇是屈原的《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兮乘桂舟”、“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朝馳駕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其中的“桂舟”、“飛龍”就是船,“弭節”即停止鞭馬使車輛緩行。舜帝南巡之事和屈原的時代相去甚遠,這可能是屈原的想象,不足為信,但是至少可以得知在上古時期已經有了行舟、駕車的生活場景。

      《詩經:商頌:玄鳥》里面寫道:“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旌十乘,大饎是承。”武丁是商湯的孫子,繼承了商朝的大業,率領十輛龍旗飄飄的馬車前來祖廟祭祀,表明在奴隸社會的商朝前期,馬車已經成為帝王的出行常用工具,但是氣勢不夠恢弘,相當于后來的諸侯出行。

      舟、車、馬大集合當屬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子虛出使于齊,向烏有夸耀楚王在云夢澤游獵的盛況-----

    (烏有)曰:“可得聞乎?“

      子虛曰:“可。王車駕千乘,選徒萬騎,畋于海濱……”

  “ 于是鄭女曼姬……浮文鹢,揚旌栧,張翠幃……將息獠者,擊靈鼓,起烽燧,車按行,騎就隊,纚乎淫淫,般乎裔裔。”【3】

      僅此一篇,舟、馬、車全部集體亮相,當然這是楚王出獵,那么其他人出行又會是什么情況呢?

        一、 舟

      1、根據材質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桂舟、柏舟、松舟等。

    (1)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詩經:柏舟》)

    (2) 洪水悠悠,檜木松舟。(《詩經:竹竿》)

    (3) 泛泛楊舟,紼纚維之。(《詩經:采菽》)

    《詩經:大明》中載有周文王用船搭起橋梁渡渭水,以迎娶新娘的場景:“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詩經》記載的歷史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是周朝的“史詩”,應屬可信。

      2、舟如果掛上帆,可適宜遠距離航行,則稱之“孤帆”、“云帆”、“歸帆”等。

    (1)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3)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4)汴水日馳三百里,扁舟東下更開帆。(韓駒《夜泊寧陵》)

        3、根據用途不同,可分為漁舟、樓(戰)船、客船、龍舟等。

      (1)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2)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3)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4)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汴京懷古》)

      春秋時期,我國的造船技術日趨成熟。用于水戰的船已有了甲板,戰船分為上下兩層,下層供船工馭船之用,上層供甲胄之士專用,便于遠距離航行。關于海戰的記錄首見于《史記:吳越世家》,吳王夫差爭霸中原時出動水軍北上伐齊,從錢塘江水面出發,順利到達山東海面與齊國交戰,雖然吳軍失敗了,但吳國的造船技術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龍舟事”,隋煬帝多次巡游江都,隨行的船隊達數千艘,同行的后妃、宮女、僧侶、道士、官兵共計20余萬,僅挽船的就有8萬多人【4】,陣容龐大,浩浩蕩蕩,堪稱歷史上最牛的“游輪”隊,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掏空了隋王朝的國庫,也掏空了江山社稷,隋亡于“龍舟事”不為過。

      船入海以后,要自由航行,不致迷失方向,就要靠指南針導航。宋代以后有了指南針,宋朝的官貴由泉州前往海南島、使節前往高麗,都是得益于指南針的發明。明代鄭和下西洋時船隊最大的船長44丈,寬18丈,裝有12帆,可乘坐1000多人,堪稱當時海上的“巨無霸”,承載力相當于現在的一艘中型戰列艦。坐上海船的感覺和舟是完全不一樣的,清代的詩人趙執信的《泛海言杯》有詩為證:“忽登萬斛舟,如躡長鯨背”【5】,描述的既形象生動,有具體可感。

        二、馬

          1、供坐騎之用的一般叫“馬”或“騎”,對馬的體質和速度求不高。

      (1)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詩經:綿》)

      (2)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詩經:東山》)

      (3)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此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4)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

      (5)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騎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但逐漸為平民百姓所接受,當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后。至唐代騎馬之風盛行,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騎馬高手眾多,由于不少詩人好建功立業,和馬有關的詩作數不勝數,如李白、岑參等。女子騎馬高手也不乏其人,而且身手敏捷,杜甫的《哀江頭》攝下精彩的瞬間:“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天,一箭正墜雙飛翼。”

      2、驛馬,官用馬,用來傳遞軍情、官方文書或信函的馬匹,此類型的馬對體力和速度要求嚴格,需日行400里以上才達標。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咸陽為中心,修筑了貫通全國的馳道和直道,各地設立統一的驛站,以方便傳達命令和傳輸軍情,自此歷代均有驛站。一直到清代洋務派在全國設立郵局之后,才逐漸取消了“飛馬傳書”之傳統。

      (1)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郭茂倩《木蘭詩》)

      (2)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3)生初當乏颯爽姿,可憐郵傳長奔馳。昨日甫從異縣至,至今不得辭韁轡。(林則徐《驛馬行》)

      3、戰馬,軍用馬匹,和驛馬比較,要求更加嚴格,必須經過嚴格的挑選和專業的訓練,西域出產的汗血寶馬為馬中上乘。戰馬大規模投入作戰始于趙武靈王軍事改革,到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三次大規模的作戰,損失的馬匹高達幾十萬,數量之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西征,是憑借強悍勇猛的騎兵縱橫馳騁,到達東歐平原的,震撼了中世紀的歐洲。

(1) 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項羽《垓下詩》)

(2) 馬邊懸男頭,馬頭載婦女。(蔡琰《悲憤詩三首其一》)

(3) 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鮑照《代出薊北門行》)

(4)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5)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冰凝。(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二、 車(一般平民乘坐的輿,做工稍遜,款式不多,故在此不作闡述)

1、 婚車,供女子結婚出行的專用車,裝飾華美,先秦以前有之,流行于漢代。

(1)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自我徂爾,靡有朝矣。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詩經:氓》)

(2)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俱會大路口。(《孔雀東南飛》)

2、 軒,身份高貴者乘坐的車。軒是一種曲轅,車廂前高后低、有帷幕的車,車身以獸皮裝飾叫“皮軒”,魚皮裝飾的叫“魚軒”或“夫人車”,只有大夫級別的人才有資格乘坐,諸侯的車稱“路車”。駕車的一般是四匹公馬,到了漢代有五馬車,天子的為六馬車。

(1) 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與敝輿也。(墨子《公輸》)

(2)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冉冉孤竹生》)

(3)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陌上桑》)

    不過天子坐的車有特定的稱謂“駕”,分為大駕、法駕、小駕。古代帝王出巡,其乘輿前有道車5輛,游車9輛,以顯“九五”至尊,兩邊有儀仗隊和侍衛隊伍。記錄帝王出游盛況最仔細的是司馬相如的名篇《上林賦》:“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乘鏤象,六玉虬,拖霓旌,麾云旗;前皮軒,后道游。孫叔奉轡,衛公參乘,扈從橫行,出乎于四校之中,鼓嚴簙,縱獵者。”

3、 戰車

戰車是不帶帷幕和篷的,便于作戰。將帥乘坐“君子車”,根本區別在于旗幟的多少,帥車有兩面旗幟,將車只有一面旗幟。士兵乘坐“戎車”,戰車以乘為單位,有大小之分,重型的即為“元戎”(《大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啟行”,駟馬驅動“戎馬既駕,四牡業業。”

春秋時期的戰車是方形的,大約寬3米,駕上馬車后,主長也是3米左右,一輛戰車約占9平方米的路面,一般乘坐3人。每輛戰車配備士兵75名,“千乘之國”則有士兵75000人【6】。準確記載兵車首次出現在戰場上見于《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佳鷹揚。”

4、 牛車

周宣王時,召伯南營謝邑,率其徒眾,能犒慰他們,使其大功告成,就曾用牛車運輸物資,《詩經:黍苗》一詩提及了“牛車”一事 :“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云歸哉!”漢高祖建漢以后,因長年的秦末農民戰爭,馬匹不足,就有大臣坐牛車上朝的例子。牛在古代充當運輸工具,在詩歌里也偶有出現。

(1)南簸北有斗,牽牛不負軛。(古詩十九首《明皎夜光》)

(2)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白居易《賣炭翁》》

舟、馬、車在古人生活中有著相當主要的意義和作用,是古代交通工具的“三大件”,故常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舟車勞頓、人仰馬翻、船到碼頭車到站等說法。它們載著古人走過了幾千年,華夏文明是舟行、馬馳、車載的文明。隨著現代交通工具如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的相繼問世,舟、馬、車已經完成神圣的歷史使命,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出行進入了機械化時代。詩歌記錄了歷史的軌跡,給我們研究古代交通工具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詩歌不愧是時代的另一種攝影機,給人重溫文明的同時,又感受了古代生活的神秘與真實。

參考書目:

【1】 吳兆基編譯,《詩經》,長城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 吳兆基編譯,《唐詩三百首》,長城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 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一冊,1997年3月版,第316頁

【4】 劉宗緒主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岳麓書社,2010年11月,第3頁

【5】 丁國成、遲乃義主編,《歷代名詩一萬首》,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3月版

【6】 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主編,《語文教師用書:八年級上冊》,語文出版社,2010年8月,第429頁

 

祝軍剛

[從古代詩歌肯古代交通工具 (語文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愛國古代詩歌

2.哲理古代詩歌

3.古代詩歌的文學常識匯總

4.古代詩歌的分類

5.寫水的古代詩歌

6.古代春節的詩歌

7.古代思鄉詩歌

8.古代詩歌閱讀習題

9.簡短優美的古代詩歌

10.關于葡萄的古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