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塞下曲》(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1)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C )
A.詩歌開頭兩句,抓住環境、氣候的特點,描寫邊塞生活的艱難困苦,為下文作了鋪墊,表現詩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運用對仗,選取了一天的軍旅生活進行具體描寫,反映了邊塞軍旅生活的緊張和戰士奮勇殺敵報國的精神面貌。
C.皚皚的白雪,凜冽的寒風,幽怨的笛聲,慘烈的廝殺,一幅幅形象鮮明的畫面,表達了詩人的反戰態度和對戍邊戰士的同情。
D.這首詩借用戍邊戰士的身份和化用“樓蘭”這個典故,抒發了詩人渴望為國殺敵的滿腔豪情和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2)詩歌中“折柳”一詞語意雙關,請作具體分析。
答:將士們常年駐守在邊關,根本見不到內地那種常見的春風楊柳的景致,所以只能奏起《折楊柳》的曲子。“折柳”既指《折楊柳》這首曲子,又指內地那楊柳依依的春天景致。
(3)詩歌最后一聯表達了將士們怎樣的思想情感?
歌頌了將士無怨無悔駐守邊關的赤膽忠心和英勇殺敵的可貴精神。
(4)閱讀下列詩句,綜合所學地理知識,探究詩中所蘊含的物候現象。
A.“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物候與緯度的關系。
B.“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反映物候與地勢高低(即高下)有關系。
2.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1)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
(2)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請描繪出來。
參考: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
(3)“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春風”有雙關意義,既指自然界的春風,也暗指朝廷的關心。
(4)“羌笛何須怨楊柳”一句中“怨楊柳”一詞暗含怎樣的思想感情,請分析。(思家懷鄉之情)
解析:羌笛吹的曲調恰好是哀怨的《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城”里還看不見一點春色。
(5)“黃河遠上白云間”一句中“上”在煉字上有和好處。
解析:“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3.盧綸《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1)1-2兩句極富暗示性,你從中體驗到什么,請分點寫出。
答:“月黑”與以下“夜”“雪”互補,暗示敵人可能趁機出逃;月黑雪猛,非雁飛之時,卻見大雁高飛,暗示已有敵情;將軍一見雁飛,迅即作出“單于夜遁逃”的判斷,暗示敵人被圍已久,已無力夜襲;將軍雪夜嚴密注視敵情,也暗示了將軍極富作戰經驗。
(2)詩后兩句寫法獨特,請作簡要賞析。
答:后兩句不正面描寫輕騎遠追及其輝煌戰果,卻用“大雪滿弓刀”烘托躍躍欲追的場景,故留懸念,扣人心弦,引人聯想,言有盡而意無窮。
4.《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圖名為:春江鴨戲圖
(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來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溫升高,群鴨好像最早感覺到了春天的信息,就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戲游玩了。)
(1)這首詩所描繪的的是 (季節)的景色,從 之處可以看出。
(2)惠崇的這幅畫中所描繪的景物有:桃花盛開、春江溶漾、竹外桃枝、鴨群戲水、蔞蒿之密、蘆芽之短。
(3)“春江水暖鴨先知”富有哲理,試分析。
春天來了,江水開始變暖,鴨子能首先感受到。現常比喻只有深入生活實際,才能及時體察到事物內部的發展變化,發現新生事物的萌芽。
(4)這首詩的寫法“妙”在何處,請分析。
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春江水暖鴨先知”和“正是河豚欲上時”兩句中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正是這想象和聯想將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整個畫面點活,使畫中的景物變得生機勃發,情趣盎然。
5.品讀《詩經關雎》的詩句,完成第1-5題。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1)本詩寫一個男子對美好女子的愛慕追求。可分為: 、 、 三個部分。
(2)《詩經》常用賦、比、興手法,本詩所用起興句是:_______、_______。
(3)出于此詩的成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詩中思念情人使人歷歷在目的一個細節是:____________。通過反復寫男子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且細心呵護的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參照相關鏈接,簡析《關雎》的意境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運用比喻手法,說明淑女、君子在河灘相會,營造出一種幽靜的氣氛。
B.“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兩句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也反映了古代詩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以行動來反映主人公的深深思戀,十分生動形象。
D.“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從這兩句來看,這首詩很可能是婚禮上唱的贊歌。點: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詩歌創作的主要方法,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至深至遠的影響。
[意境]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詩經》中的許多詩歌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描繪出一個個優美的意境。
答案:1. 追求、思慕、迎娶 2.“關關睢鳩,在河之洲” 3. 窈窕淑女、優哉游哉、輾轉反側等 4. 輾轉反側 采之、友之、芼之、樂之5、《關雎》從觸動情懷的景物寫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那成雙成對的雎鳩在沙洲上嬉鬧戲逐,華羽流光,聲音婉轉。聽著它們悅耳的叫聲,不禁引發了年輕人的聯想,撥動了心中愛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賦中見興,景中見情,意境優美。
6.閱讀《蒹葭》,完成下列題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分析: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兒,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于“方”、“湄”、“涘”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1)詩中景物發生變化,從 到 ,再到 ,暗示了時間的推移。
(2)詩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詩抒發了主人公怎樣的心情呢?
答:熱烈追求與失望惆悵相交織的心情。
(3)詩的句式特點:重章疊句,一詠三嘆,反復詠唱。
7.南唐后主李煜《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1) 后來的鑒賞家都以為上闋中的“鎖清秋”的“鎖”字最是絕妙。請簡析這一“鎖”字在寫景、抒情方面的絕妙之處。
(2)下闋中,作者怎樣抒寫“離愁”?試簡析。
分析:“離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寫得很形象,寫出其滋味,寫出一種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確是千古妙筆。六朝民歌中“絲”諧音思念的“思”。此詞也用絲縷來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斷,理還亂”的千絲萬縷,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以解開。仿佛使人看到離愁就像一團轉動的亂絲,緊緊盤繞糾纏著人,而難以擺脫。實際上寫詞人此時愁情萬端,有對過去的種種回憶,有對現狀的種種傷感,有對未來的種種憂慮,千千萬萬的感情的絲縷,纏繞著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斷。結尾一句寫離愁的滋味,也是絕妙之筆,“別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說不出是什么一種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最真切的感受。
(3)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中“無言”“寂寞”“清秋”等詞語營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調,甚是感人。
B.“絲”與“思”諧音,以麻絲喻秋思,生動貼切,深刻感人。
C.作者身經亡國之痛,故而發出“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的痛徹心扉的凄婉之聲。
D.“剪不斷,理還亂”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不但因為形象的比喻,更因為它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忠貞。
陳艷梅
[九年級上冊古詩(《塞下曲》《涼州詞》《蒹葭》《相見歡》)練習 (蘇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0.九年級歷史上冊《美國南北戰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