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古人對讀和寫的辯證看法,說明了“讀”對于“寫”是多么的重要。大文學家魯迅也對自己一生寫作生涯作了經驗總結:“文章應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的。”實際上魯迅先生在此指出了讀與寫的密切關系。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注重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只有引導學生把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作文中去,才能抓住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抓準結合點,提高訓練的針對性
讀寫結合訓練就是利用課文這個語言載體,從課文本身的內容出發,設計與課文有密切聯系的“寫”的訓練內容,將閱讀、寫作、思維訓練融為一體。因此,在指導學生讀寫訓練時,必須抓準讀寫的結合點。讀寫的結合點,要根據課文的表達特點、學生的實際、單元主題和課后“研討與練習”來確定。
1、根據課文表達特點
“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是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作文的熟練技能……”(葉圣陶語)一篇篇課文是讀寫結合的載體,是學習、積累語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學習表達的例子:學習作者運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的經驗,學習作者如何遣詞造句、連句成段、構段成篇等。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學生可以從中領悟到許多表達的方法,如課文的結構與題目,從整體到局部的寫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動詞準確描述活動過程,強調句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些都可作為讀寫的結合點。當然,課文的表達特點不同,讀寫結合點自然有別。如《看云識天氣》以說明性的語言文字為主,學生能夠從課文學習一些新的表達,如第一段的排比句式,文章采用的打比方、分類別、作引用等說明方法。又如《春》是一篇寫景的散文,調動多種感官觀察、正面側面相結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景等方法,則是學生學習表達的重點。
2、切合學生生活實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學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環境、生活經歷、年齡特點等都是制約學生從課文學習表達的因素,所以,學習課文的表達不可能面面俱到,既要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又須根據學生學習表達的階段性特點。有研究表明,中學生的表達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簡單敘述階段、初級表述階段和復雜表達階段。七年級學生處于簡單敘述階段,主要學習記敘生活經歷和表達對生活的感受、認識。七年級學生剛進入中學,他們作文水平的實際是“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這些都制約了讀寫結合點的確定。
3、結合單元訓練主題
課文雖然可以作為讀寫結合的載體,但其主要方面還是閱讀。因此,讀寫結合點的確定應與單元閱讀訓練的重點一致。《春》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在整體感知內容大意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是其重點。《看云識天氣》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單元訓練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但是,如果僅僅考慮閱讀訓練重點,不從這個單元整體把握,有可能偏重閱讀。前面提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科書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與“閱讀”單元,或主題相同,或對某一篇課文內容加以深化,這就要求我們在確定某一篇課文的讀寫結合點時,還應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一致,這樣就能相得益彰,發揮整體效益,促進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4、緊扣課后研討與練習
課后的“研討與練習”是為了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學習課文最精彩之處。在設計上與課文緊密結合,大量開展口語交際與書面語表達的實踐活動,實現聽、讀與說、寫的結合,從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研討與練習”安排了三題:1.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說說你從中悟出什么生活哲理。2.在下邊兩種情況下,你將分別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說出來與同學交流一下。(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3.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么經驗教訓?寫出來,班里出一期專欄。像這樣的口語交際和寫作練習,在七年級語文課后“研討與練習”中安排了二三十次。因此,教學時要扣住課后“研討與練習”中的表達(說、寫)訓練,設計讀寫結合點。
二、形式多樣化,增強訓練的實效性
讀寫結合常用“以讀帶寫”和“以寫促讀”兩類方法。“以讀帶寫”,即指導學生把從閱讀中習得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表達中去。“以寫促讀”,即讓學生根據要求先寫作文,然后在教師的指點下,帶著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對照著學習課文(或提供的范文)。為提高讀寫結合的實效性,通常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模仿法
語言學習總是從模仿開始的,要模仿寫和說,日積月累,豐富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精彩之處、具有示范作用之處等,組織學生進行句子仿寫、片斷仿寫、選材模仿、組材模仿等訓練,既幫助學生學習、積累表達的形式、知識和方法,又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從觀察、分析、立意等方面引導學生模仿。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可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設計課內練筆: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仿寫一段話;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布置學生記敘一次活動,用一系列動詞準確描述活動過程。再如,學習《濟南的冬天》,教師可以在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第四題的基礎上設計寫作練習:向遠在外地的親朋好友介紹家鄉的冬天、春天、夏天或秋天(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季節),要求借鑒課文的材料選擇、組織方法,編擬寫作提綱,并運用課文的寫景方法,描寫最有特點的景物。
2、擴續法
指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經歷,展開聯想、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補寫等訓練。一方面,可以從學生的練筆中了解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狀況,調整教學設計;一方面,可以借此培養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如,教學《最后一課》,可以設計續寫練筆:以《下課之后》為題,以小弗郎士的口氣續寫他當天課后發生的事情。再如,教學《皇帝的新裝》,可以布置學生就課文第一段進行擴寫,先說一說對每句話的想像,課后再把自己的想像寫下來。
3、變通法
以課文為依據,組織學生進行改寫練習。不僅可以進一步熟悉文章內容和思想情感,也讓學生體會不同的表現方法等。如教學《最后一課》,讓學生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試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部分的內容。”再如,將《錢塘江春行》改寫成一篇記敘性的文章或寫景類的文章。也可以根據課文,進行簡要復述或縮寫練習,幫助學生把握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概括敘述與詳細記敘之間的區別和各自的作用等。如教學《偉大的悲劇》和《登上地球之巔》等記敘類長文章時,可讓學生寫寫故事梗概。
4、評議法
在學生研讀課文的同時,或理解課文內容和表達特點之后,引領學生進行研討、探究、議論、評價,寫“讀書筆記”或“讀后感”類文章,抒寫學習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養學生批評性閱讀習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思維和思想認識水平。如學習《傷仲永》,組織學生根據課后“研討與練習”第四題的要求展開討論,并寫下來。也可以就課后“研討與練習”中安排的比較閱讀練習,讓學生先寫出來,再在小組內、全班交流。
5、延伸法
憑借課文,引發開去,寫話題作文、材料作文或其他。這樣做,既是為了達成閱讀教學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還是學生練習表達的好時機。比如學生從《從三到萬》一文中學習了從一個故事引出論點的寫法,就要求學生仍以《從三到萬》這個故事為材料,看看還可以從哪些角度擬出論點。有的從富翁這個角度擬出了“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凡事應三思而后行”的觀點,有的從老師的角度擬出了“為人師者應對自己的學生負責”的觀點,有的從富翁兒子的角度擬出了“淺嘗輒止害自己”、“簡單的類推必然導致失敗”的觀點,也有的擬出了“這個故事到底諷刺誰”這一觀點。這樣,整篇文章教完,受到的就是讀(包括聽)、寫(包括說)、思維三位一體的訓練,既有模仿借鑒,也有延伸與創新。
三、厚積而薄發,注重閱讀的廣泛性
要提高寫作水平,就需要更多的占有真實、豐富的寫作材料。而廣泛閱讀就是搜集生活材料、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之一。蘇霍姆林斯基就非常重視閱讀的思想教育意義。他認為閱讀是“豐富精神世界的源泉”,不能僅僅歸結為掌握閱讀能力。應該把閱讀作為一個開端,使學生學會“借助書本來觀察和認識世界和自我”,“攀登上智育和美育的頂峰”。當代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必須每天閱讀,獲取和博貯信息,造成一種勢能,使胸中有故事。進而把閱讀獲得的信息轉化為創造能力,產生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可向學生推薦《語文報》、《中國青年報》、《中學語文》、《讀者文摘》、《讀者俱樂部》、《意林》、《故事會》等雜志,讓他們訂閱,并經常給他們介紹、評價最新書籍和報刊上的文章,傳播新信息,并廣泛開展“每日一讀”,“文學晚餐”等活動,從而使學生擴大了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除此,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還應注意把文章中的格言、警句、優美精彩句段和詞語摘抄下來,輯成小冊子,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做到厚積薄發。
林隨軍
[讀與寫緊密結合 (語文版八年級)]相關文章:
1.語文版小學課件
10.八年級語文閱讀理解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