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把握詩歌內容和純潔真摯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誦全詩。
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 合作 探究 點拔引導品味賞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歌純潔真摯健康的情感。
2、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課時:一課時(40分鐘)
教學流程:
㈠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播放秋水邊蘆葦畫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課中以不同的畫面和需要低聲循環播放)
導語: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燦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詩歌的源頭是哪嗎?是《詩經》!对娊洝肥侵袊诺湓姼璧脑搭^,是人類文明的源頭清水,它開闊,豐盈,簡單,潔凈。你看,那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秋水之畔曉霧朦朧中,癡情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詩經》,走進《蒹葭》,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板書課題)
(目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讀,理解內容
1老師范讀; 2學生練讀;3齊讀;4指名朗讀;5同桌合作,結合注釋弄清詩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標記,一會提出共同解決;
6共同釋疑:可能的問題①所謂:所說的,所思念的②白露為霜:白露變成霜
7哪位同學能概括詩歌內容?一個男子強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尋而不得的失望、惆悵的心理!
(目的: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㈢賞析景物,感受意境
1詩歌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內容呢?依據是什么?
教師準備: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為霜。
俗語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2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秋天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呢?
秋天是一個令人感傷的季節。仿句說如:秋天是一個蕭瑟肅殺的季節。秋天是一個思念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凄涼的季節!
小結:自古以來,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肅殺,最為傷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傷!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個時間呢?
清晨(拂曉)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談
教師準備:蘆葦--叢生茂密 。因秋來而變黃,因霜襲后會發白。秋風搖曳中更添凄涼!
白露秋霜--潔白,晶瑩,觸感是涼的
河畔道路--崎嶇難行,險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靜,澄明,清冷。成語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5現在你能否說說詩歌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創設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離
6同學們看大屏幕,選取幾種景物把你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用幾句話描繪出來。(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顯詞語:蒹葭秋風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霧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師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濃霧重,在青蒼的天際下,河畔那一大片叢生的蒼蒼蒹葭,在蕭瑟的秋風中起伏搖曳,茫茫秋水之上,曉霧朦朧,煙水迷離……。康模撼浞职l揮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詩歌創設的意境。)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這時候,主人公出現了,他時而癡癡凝望,時而上下追尋,飄風的蘆葦叢中伊人身影若隱若現。大家結合詩句體會一下主人公追尋伊人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教師準備: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個:“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
②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匆忙而連續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尋而不得時心情如何?失望 悵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佇立水邊時感受怎樣?孤獨寂寞
小結:對于主人公來說驚喜只是暫時的,失望悵惘痛苦卻是綿長的,那蕭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這種心緒的外化,這叫什么寫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覺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依據是什么?
熱烈向往愛情,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執著追求,堅貞不渝的人
小結: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難阻意重重,一片癡心,一份執著,主人公追尋的腳步從未停歇過。也許他會繼續“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無盡頭,“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他終于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然而無論結果怎樣,我們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尋的過程以及在那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執著無悔,那是一種至真至純至美的人性!
3讓主人公千辛萬苦執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樣的魅力呢?此時我們腦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樣的?
教師準備:①美麗? 外在?內在? 氣質高雅 溫婉動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麗的,然而詩歌沒有直接描寫,我們卻感覺出來了,這叫什么寫法?側面烘托
詩中是怎樣進行側面烘托的?一是從主人公熾熱執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內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曉霧朦朧這美麗的景致側面烘托出來的!
③“伊人”是美麗的,然而這種美又是朦朧的,在主人公的視線中若隱若現,時有時無,似水中月,霧中花,這種美是怎樣產生的呢?距離產生美!
小結:詩歌中有很多詩句描寫的就是這種距離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樓臺煙雨中”。還有(大屏幕配樂顯示以下內容)印度詩人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④同學們結合自己對本詩的理解,也采用泰戈爾詩的形式仿寫幾句。(配樂屏顯):
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離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師準備:㈠世界上最美的距離,不是緊緊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間的,脈脈不得語。
㈡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卻永遠追尋不到你。
小結:“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伊人”的這個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她遙遠而又美麗,可望而不可即,構成人們心靈中一個永遠悵惘的情結,而距離和朦朧正是她的動人之處。
⑤這是作為愛情詩我們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實際上“伊人”的內涵可以有更為豐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是我們執著追尋和向往的,你能舉個例子嗎?
愛情 事業 親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還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
小結: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追尋者,而伊人就是我們的目標,它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的生命歷程中不斷前行,上下求索,不論成敗與否,只要執著地追求,我們的生命就會因此而詩意精彩。(目的: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將詩歌內容和思想意義加以延長伸展,讓學生進一步暢思遐想,給學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課文內涵,并使學生加深印象。)
㈤激情朗讀,總結提升
1現在我們對詩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和把握,我們再來朗誦這詩!
㈠共同體會①讀前兩句時語速應該較緩慢,②“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連續動作焦急急迫應該語速較急促,③“道阻且長”等相同句式應慢以體現險阻重重、堋巴鹪凇比渥x出悵惘失望之情
㈡練讀㈢展示㈣齊讀
2下面我們共同來欣賞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這首歌是臺灣作家瓊瑤根據《蒹葭》改編的,伴隨著婉轉悠揚的樂曲,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蒹葭》的余音繞梁之美。(目的:在對詩歌有了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朗讀。)
結束語:鄧麗君婉轉悠揚的歌聲已成絕響,從《詩經》到《在水一方》,蘆花在中國文化中成了愛情的象征,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經唱響,便蕩氣回腸,綿綿不絕。吟誦這些簡樸而優美的詩句,那原始的不經污染的,不受約束的生命與情感永遠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們把《詩經》這顆璀璨的明珠裝在心里,讓這古老經歌謠傳唱不息。
六作業:比較《關雎》和《蒹葭》的異同。(目的:比較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板書: 蒹葭
《詩經》
親情友情
追求--伊人:愛情事業 理想自由
淑玲
[《蒹葭》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蒹葭》的教案
2.高中課文蒹葭教案
5.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
7.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