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及寫作背景
2、熟悉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課前預習
《風箏》選自散文詩集 ,作者 ,原名 ,字 ,
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 家, 家、 家。他寫的第一部小說集 ,其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 。
《野草》 魯迅 周樹人 豫才 文學 思想 革命 《吶喊》 《狂人日記》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嫌惡( ) 瑟縮( ) 什物( ) 苦心孤詣( )
寬恕( ) 丫杈( ) 驚惶( ) huǎng( )然大悟
mú( )樣 nüè( )殺 jué( )別 伶dīng( )
wù sè shí yì shù chà huáng 恍 模 虐 訣 仃
三、在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下劃線,將正確地字寫在括號內。
A、絕別 笑柄 塵封 驚慌失措( 訣 ) B、什物 糊涂 寬怒 苦心孤旨(恕詣)
C、肅殺 虐殺 點輟 恍然大悟( 綴 ) D、吐雷 墮落 懲罰 毫不憶及(蕾 )四、判斷下列各句運用修辭的正誤。(對√,錯×)
A、“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底,伶仃地顯出僬悴可憐的模樣。”這
句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 √ )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成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采用了比喻的修辭。( √ )
C、“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 × )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采用了反復的修辭。 ( √ )
課堂練習
讀課文,回答問題
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理清課文結構,給課文分段(現實--回憶--現實),并寫出段意
第一部分(1-2)由北京的春天引出對故鄉春天的描寫
第二部分(3-11)敘述風箏事件(虐殺風箏夢-醒悟懊悔-補過不得)
第三部分(12)由景襯情,由故鄉的春天回到北京現實的冬天,照應開頭。
課后拓展
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100字左右)
課后反思:
風箏--導學案
七年級 班 姓名
(朋友,字如人生,請認真書寫)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再讀課文,體會親情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
課前預習
課文第四段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都交待得很清楚,請將相關內容填入下表。
時間
地點
人物
起因
經過
結果
課堂練習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為什么會感到“驚異和悲哀”?
.在“我”的故鄉,風箏總放飛于溫和的春天。而在北京,居然可以在這依舊寒冷的季節里就放飛起來,所以“我”驚異。同時,因為眼前北京天空的風箏,讓“我”又不由回憶起小時候“精神虐殺”的一幕,而這一幕已成為歷史,永遠無法更改和彌補,所以“我”又忍不住“悲哀”。
2、為什么說“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現在,在北京,“我”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便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這里所指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我”小時候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
3、找出文章生動描寫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狀的語句,分析這些描寫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相關的句子有:(1)他沒有風箏,就眼巴巴“呆看”著人家的風箏在空中飄游而“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2)他時而為人家的風箏突然跌落下來而“驚呼”;他時而又為人家的風箏因“纏繞解開”而“高興得跳躍……”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放風箏,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動活動,本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只能呆看人家的風箏,他“驚呼”“跳躍”,天真活潑的兒童天性躍然紙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細致生動,越能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課后拓展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請說說(50字左右)
課后反思:
風箏--導學案
七年級 班 姓名
(朋友,字如人生,請認真書寫)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再讀課文,結合時代背景加深理解
2、抓住重點句子,結合背景理解課文
3、培養辯證觀念,正確對待游戲與學習
課前預習
作者當年的行為與后來的補救以及今天的沉重,都表現了濃濃的親情,試分析為什么?
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
后來,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一心想補過,討小兄弟的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今天,因補救不得,更加同情可憐兄弟,骨肉深情藏于字里行間。
課堂練習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作者為什么說“不幸”?
明確:聯系“懲罰”一詞,就比較清楚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2、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確: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認為是“笑柄”“可鄙的”;發現小兄弟偷做風箏,“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明確: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不準兒童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的天性。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為有悖于大人們的“信條”,就不能發展,就得不到實現,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被糟踐的雖然只是一只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
課后拓展
親人(老師)是否曾經扼殺過你的天性,剝奪過你的自由,請談談你當時的想法與今天的理解(100字左右,用第二人稱對他或她說)
課后反思:
風箏--導學案
七年級 班 姓名
(朋友,字如人生,請認真書寫)
第四課時
學習目標
1、再讀課文,結合時代背景加深理解
2、抓住重點句子,結合背景理解課文
3、培養辯證觀念,正確理解父母與老師
課前預習
文中的“我”為什么要毀壞小兄弟的風箏?作者在描寫當時的“我”時故意把自己寫得很粗暴,這又是為什么?
“我”毀壞了風箏是因為我覺得“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這種游戲是一件可鄙的事。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許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屬兒童天性喜愛的玩具--風箏。作者把當時的“我”寫得很粗暴是為了表現“我”的內疚與沉痛的自責。
課堂練習
1.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作者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關于“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這一句的理解是
.過去的事情已經全都忘記了,連去怨恨的理由都消失了,我還怎么能得到寬恕呢? 3.為什么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
4、我為什么要“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
5、為什么說“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課后拓展
在嚴冬你可曾感受到過春意?在酷暑你可曾感受過清涼?在春天你可曾感受過寒冷?。。。。。試說說(100字左右)
課后反思:
鄒愛洪
[《風箏》--導學案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2.《談中國詩》導學案
8.語文版小學課件
9.開學第一課安全教育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