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備教材:
1.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沁園春 長沙》是高一語文必修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在賞析現代詩作方面只是起到了一個投石的作用,意象、意境、詩歌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只是初步的了解。2.根據和原則
根據新課程改革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一、培養閱讀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人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恰好說明誦讀在培養閱讀詩歌、提高文學修養方面的重大的作用。在誦讀中讓學生體悟到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在平平仄仄抑揚頓挫中獲得最大的藝術享受。誦讀的訓練有一個難度梯度,由音讀意讀到情讀美讀 ,豐富情感世界,從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中學生由于年齡生活閱歷所限,面對一首蘊涵豐富的詩歌,往往會無所適從,在鑒賞詩歌時,以有限的文本為例,讓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三
3.課堂設計的原則:(1)將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最大限度的有效化,著力解決好精心設計的三個問題一個練習,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價值觀有機的融合其中,將語文的學習落到實處。(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忠實于學生的自我感受,在此基礎上,通過他們的合作探究,讓他們在學習中有發現的快樂。(二、學習目標
1、學習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提高誦讀的水平。(知識與能力)
2、體會宏闊的深秋意境,提高對詩人形象的評析能力。(過程與方法)
學習重點:
1、反復誦讀,在誦讀中,把握詩歌的節奏、內容、情感。
2、掌握詩歌寫景狀物的一般方法,探究詩歌中意象和關鍵詞的深層意蘊。
學習難點
面對生活閱歷很少的中學生,引導他們調動生活實際對詩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預習安排
1、掃清詩歌的文字方面的障礙,掌握課下注釋。
2、利用互聯網查找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3、記下你讀這首詩的疑問和感動,在詞作旁邊做好標記,以便課堂上提出和共享。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20世紀的中國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詩人--毛澤東。毛澤東用古典詩詞形式寫現代精神。他的詩詞,記錄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他生前同意并公開發表的詩詞有39首,其中,以“沁園春”為詞牌的長調(91字以上)只有兩首。初中我們學習了《雪》,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長沙》。長沙是毛澤東革命人生的起點,讓我們追尋偉人的閃光足跡,走進偉人的崇高心靈。
2、古典詩詞知識
《沁園春》,詞牌名。由“沁園,東漢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園林”而得名,雙調,114字。
3、背景知識
(二)誦讀體味
導入新課后,組織學生進行四次誦讀:
音讀、讀準字音和斷句。
舸(gě) 悵(chàng) 寥廓(liáo kuò) 遏(è) 崢嶸(zhēng róng)
遒(qiú) 檣(qiáng) 天塹(qiàn)
意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詩作的內容。
情讀、聽錄音泛讀,體味由停頓、重讀、抑揚所產生的不同的感情效果,試著在課本中標出他們的位置讀出感情,然后在背景音樂之下,仔細地品味。
美讀、老師范讀,帶動課堂氣氛,提供背景音樂,在獨特的氛圍中學生讀出自我,美讀、賞讀。
通過反復的誦讀,讓學生對詩作由字詞句到詩歌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及時地誦讀指導,加上老師的激情投入的范讀,恰當的背景音樂的提供,共同創設了誦讀的良好氛圍,將這一課堂環節一步一步推向高潮。(這一環節設計為15分鐘,在預習的基礎上,有能力的同學已經能夠背誦全詞。)
(三)文本賞析( 在這一環節用四個動詞三個問題一個寫作訓練帶動對整首詞的理解。)
請同學們找出詞作在塑造抒情主人翁時用到的四個主要動詞:
立 看 問 憶
思考:如何用一段話涵蓋這四個動詞,來概括整首詩的主要內容?
回答:抒情主人公獨自立于橘子洲頭,看著眼前一幅絢爛的江南秋景圖,由衷地發出心中的疑問:大好河山,誰來主宰?進而少年同學的勃發英姿憶上心頭,在不盡的含蓄中回答了這個問題。(在誦讀掌握詩文大意的前提下,把對文章的把握落到實處。)
問題:①如何理解用來修飾“立”的這個“獨”字?“獨立”會讓我們想到什么?
明確:前3句的正常語序為--寒秋,(詩人)獨立(于)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詩歌語言常用變序,這里將“獨立”置前,增強了表現力。
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李白“獨坐敬亭山”閑適,柳宗元“獨釣寒江雪”隱逸,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超脫,那么詩人“獨立”橘子洲頭,又要表達怎樣的情思呢?
(注意:其一,要知人論世,聯系創作的時代背景。其二,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要在煉字下足功夫。)
問題② 讀了詩人看到的這些景物,你有哪些感受?試著用一個詞來概括,明確這些感受因何而生?
詩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組合有序,或遠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總。并從數量(萬、百)、范圍(遍、漫),色彩濃度(盡染、碧透),運動力度(爭、擊、競)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是一幅色彩瑰麗的圖畫,晚秋靜穆的偉大中律動著勃勃的生機,掃盡千古悲秋之氣。
問:你能回憶出以往寫秋景的詩句嗎?他們有什么不同?
在“寒秋”的氛圍中,聯系“長沙”、“湘江”,我們會想見屈原“哀秋冬之緒風”,宋玉“悲哉秋之為氣”,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審言“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
總結與引導:秋景往往是為渲染悲情而設,詩人毛澤東筆下的與眾不同的秋景讓我們體會到了什么?
李非
[《沁園春長沙》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