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肖培東先生在蒼南開課,便想起很久前他上《荷花淀》時,模仿水生嫂的那句“你這沒良心的”,讓人捧腹的情景。
當下,急赴蒼南,以慰長想。
肖先生依然風采動人,從容優雅,課更是顯得收發自如,令人嘆為觀止!
所講高中《沙之書》一課,大意內容:一個退休的圖書館員,從陌生的推銷員手里,買下一本奇特的“沙之書”,沉迷于它的神秘,并深陷于不可知的恐懼,最終把這本書藏在了圖書館的陰暗角落。
肖特先讓生介紹故事大概,再明確這本書像沙一樣變幻不定荒誕奇妙“無限”發展的特點,然后結合單元目標分析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虛構,進而分析如何通過生活場景虛構得如此真實,點出作者“真實中的虛構,虛構中的真實”,最后讓學生給出自己的結尾、結合生活實際談無限,達到“無限之上是更大的無限”的立意。
也見過不少非常獨特的教學設計,卻往往是形式大于內在,弄得人眼花繚亂,到頭來并不知到底想做什么。
而肖特的設計,可以說是比較平常的,我甚至自大地認為,我也會這么上的。
但因肖特的課堂特色,和“無限的無限”這樣獨特的立意,使得全課一氣呵成,讓學生無時不在亦真亦幻的故事里徜徉,在“無限的無限”主導下,思考著真實和虛構的辯證關系,達成閱讀的內化和人生的升華。
本課在平淡中,讓每一個學生明白了“真實”與“虛構”的內在辯證關系,滲透了“無限之無限”這樣的哲學命題,舉重若輕,大智若拙。
竊以為,一節課的高度,不在于你環節完美和形式設計的追求,更在于你對文本的自我解讀和教學主題的個性處理。
這種深入而淺出、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才是其厚積薄發的深厚造詣最好的見證。
常人面對學生回答“不知道”時,更多的只是一種無奈的安慰,或是苦心孤詣地生拉硬扯,強不知以為知。而肖特卻說:“不知道!人們面對不可知世界時所表現的恐懼和無所適從,你僅用三個字就總結了這樣的哲理,真了不起!”這樣的反應,讓人始料未及。但如此神來之筆,卻讓學生陷于困境的思維,豁然開朗,正是“妙趣橫生”!
因“無限”而“不可知”,又因“不可知”而“恐懼”,更因“恐懼”而有了自我的面對和抉擇,大而化之,成為“無限的無限”,這樣的哲思,本來只是一種朦朧的感觸,經此課后,便清晰了--何只在于《沙之書》一文?尋常生活莫不如此!
想起了科幻電影里,主人公歷盡艱辛,到達生之終點,面對無數門的迷惑,打開求生之門時,卻發現門內是一個更大的世界;
想起了電影中曾有大家生死以搏的星球,卻是小貓脖子上的一個小小吊墜,而大狗掌上所玩的彈珠,赫然是一個個如銀河般的星系;
想起了“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打開一扇窗”這樣的諺語;
想起了佛家所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這樣的佛語……
一下子,我為自己在肖特課的導引下,對“無限的無限”有了更深的體驗,欣喜若狂!
我甚至覺得,博爾赫斯把結尾設計成圖書館員因害怕而把“沙之書”藏于陰暗角落,還包含有一種深意--反過來說,打開圖書館里角落里最不起眼的任何一本書,是不是都將如“沙之書”一般的無限世界?
我為自己“創造性”的想法,激動不已!
“這些都是博爾赫斯式的結尾”,不料肖特一句結語,把我的興奮擊得粉碎。
“平凡的個體,面對無知無限時,體現出無所適從的狀態,并如圖書館員般選擇退避,是很自然的,但我們能否有自己的更勇敢更堅決的面對?”
至此,方悟“納須彌于介子”,所說的不只是佛法高深,實質是化“無限”為“有窮”的一種從容。
而“任你千般變化,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這樣的神話故事,正是表示人們渴望著掌控未知的愿望!
于是,肖特的《沙之書》一課,從對“沙之書”的“無限”探討,實現思維“無限的無限”的突破,進而上升到對“無限”的追求,水到渠成,渾若天成。
課后,肖特暢談故事,把酒言歡,與眾同樂,引吭高歌,不是讓人高山仰止,卻如沐春風。其人格的魅力,使得肖特的影響,如“沙之書”般,成為了“無限的無限”!如余音繞梁,不知肉味!
[無限的無限--聽肖培東上《沙之書》隨感]相關文章:
8.開學第一課觀后隨感
9.聽培訓課心得體會
10.小雨沙沙沙的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