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取決于課堂教學質量,而課堂教學一定程度上說就是閱讀教學。因此,要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首先要在閱讀教學上下功夫。大凡優秀的語文教師,在他們的課上,內容深一些的課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淺出; 平白一點的,能淺文深研,上得厚實而有味道,學生思維括躍,學習效率很高。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我認為,不僅需要教師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開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和怡當有效的教學方法,還要有一定的教學理論修養和先進的教學觀念,尤其是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必須要找出相應的閱讀教學的新方法、 新手段和新途徑。下面, 我結合本人近10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經歷,針對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正確把握三維目標,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長期以來,許多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時,往往只考慮“知識和能力”,即只偏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誤認為誰的語文分數考得高,誰的語文素養就高,漠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忽視學生學習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因此,在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做到:第一,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認清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維目標的實施,絕不是三維之間的幾何相加,它是在閱讀教學的一體化的過程中實現的。第二,在實施的策略上,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突破口。例如:可以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入手,實施三維目標; 可以從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入手,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豐富他們的內心體驗,實施三維目標; 還可以從交流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在閱讀中享受探究和創造的樂趣,使三維目標得以落實。第三,在評價的方法上,要采用綜合評價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試分數上。如:在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來的或活躍﹑興奮、激動,或痛苦、冷漠、無動于衷的情緒,可以作為我們評價“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目標達成的依據。第四,在教學上要注重“練什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很大程度上就是閱讀訓練課。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載體,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的課。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時,必須要把閱讀訓練的內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評價簽賞能力和閱讀技能)放在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二、激發興趣,讓學生熱愛語文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我們已經進入了終身學習的時代,語文將陪伴著人的一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千方百計地創設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悄然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根本轉變。
三、以學生為主體
在閱讀教學中,誰是閱讀的主體,這是閱讀教學中必須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傳統的閱讀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先是教師鉆研教材,閱讀教參及相關資料,然后寫出教案。這個教案的內容主要包括: 課堂上要提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是什么, 以及與問題答案相關的板書提綱。教學時,教師常常采用談話的方法,將“預設”好的問題與結論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這種“請君入甕”式的教學,使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被民滅,創造的天賦被扼殺。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那么,在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呢?
第一, 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一是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促使他們主動地讀,專心地讀,興致勃勃地讀,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產生獨特的個性化感悟。二是要為學生在文本言語與主體直接經驗之間架起“橋梁”。文本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間接的,學生對此沒有直覺的經驗,這就需要教師啟發學生, 喚醒學生記憶,借助自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相似的直覺經驗去解讀文本的內容。
第二、要積極鼓勵學生通過批判性閱讀,培養問題意識,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閱讀實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指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決問題。這樣做,既可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變“傳話式”教學為“參與式”教學
目前,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關注的是可以轉化分數的諸多結論,如讓學生背誦詞語解釋,重點句子的含義,課后練習的答案等等,教學過程成了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傳話”(或“受話”)式教學。在這種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是以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為目的的,師生的關系是“皇上”和“臣民”的依從關系,使原本充滿生命活力的閱讀課變得味同嚼蠟,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關懷,扼殺了學生的個性, 使閱讀教學走向了異化。《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變傳話式教學為“參與式”教學。所謂“參與”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參加到學習實踐活動中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實質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參與式教學呢?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參與式的閱讀教學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生態氛圍,這是實施參與式教學的前提。因此,教師一方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享有平等參與對話的機會,不能使一小部分學習好的學生成為對話的“主角”,絕大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聽眾”。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當發現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時,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讓他們從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促使他們認知和情感協調發展。
2、師生共同走進文本。教師走進文本,就是要鉆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組織和引導的“底氣”。要做到一讀二想。讀,就是要反復朗讀教材,讀出教材中的精妙之處,讀出自己獨到的發現。想,就是要想一想,學生在閱讀教材時可能會遇到哪些疑難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在學生閱讀文本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認認真真地把課文讀好,除了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外,還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留給學生寶貴的閱讀時間; 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與文本對話架起“橋梁”。如: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背景資料,向學生介紹有關文體閱讀的基本知識等。
3、抓“生成性”教學。傳統的閱讀教學的重要特性是“預定性”,問題及問題的結論都是教師預先設定的。而參與閱讀教學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問題及問題的結論主要靠學生參與過程中生成。因此在參與式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學會傾聽,欣賞學生的“真情告白”,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話題,組織學生展開思維的碰撞,引發學生進行深層的思考,提高參與式教學的質量,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
總之,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只有深刻領會和把握當今語文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現代教學理念的內涵,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學活動中,重視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鄒愛洪
[新課程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淺探(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5.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論文
10.英語閱讀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