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這是南宋詞人姜夔路過揚州時,目睹揚州破敗荒涼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對照,感慨今昔,表達了對國事衰敗的悲涼與哀痛,抒發了愛國的情思與內心的郁憤。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少隨父宦游,往來沔、鄂幾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詩人蕭德藻賞其才,以侄女妻之,攜之同寓湖州,因與苕溪白石洞天為鄰,故以之為號。往來蘇杭間,與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楊萬里對其詩文人品多有稱贊。姜夔通音律,精賞鑒,工翰墨。為詩初學黃庭堅,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為《詩說》,多精至之論。尤以詞著稱,能自度曲,今存有旁譜之詞十七首,為詞格調甚高,清空峭拔,對南宋風雅詞派甚有影響,被清初浙西詞派奉為圭臬。
《揚州慢》,既是詞調(詞牌),又是題目,與詞的內容密切相關;以后此詞只被用作詞譜,就與詞的內容無關了。慢,慢調,詞曲的一種格調,因曲調舒緩而得名。
二、謀篇立意
這首詞抒發了詞人《黍離》之悲,作者即事寫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抒發了內心的郁憤,表達出一片愛國深情。
三、層次結構
上闋紀行寫景,以反襯起筆,概寫劫后揚州的荒涼。
下闋運用聯想,傷今懷古,不勝家國《黍離》之悲。
四、寫作特點
這首詞以今昔對比的手法寫景抒情。一開始就將揚州作了今昔對比:“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概寫了昔日揚州的繁盛;而待詞人“過春風十里”,則“盡薺麥青青”,昔日花團錦簇的繁華長街,已面目全非,呈現出一片荒涼景象,這里盛衰對比,何其強烈。在這種昔盛今衰的對比景物描寫中,抒發了詞人對國事的痛惜傷感之情。在昔盛對比時,“昔”與“盛”用的是虛筆,“今”與“衰”用的是實筆。它以“虛”為陪筆,用以襯“實”;以“昔”為陪筆,用以襯 “今”;以“盛”為陪筆,用以襯“衰”。如此比襯,虛實相生,而以反映現實為中心,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現得十分強烈。
五、重點難點解析
1、《揚州慢》化用杜牧詩句的作用
杜牧詩讓人想起昔日揚州繁盛的情景。而的揚州卻是如此蕭條,寂寞冷清,兩者形成鮮明對比,撫今思昔,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對揚州昔盛今衰的感傷。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揚州慢》都寫到金兵入侵的歷史背景,兩人的感情有何異同?
都表達了真摯的愛國之情,但辛棄疾表現得昂揚激憤,姜夔則顯得低沉哀傷。
[教材指瑕]
“猶厭言兵”的主語是什么
《揚州慢》中:“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句,課本的注釋是:自從胡人的軍隊窺伺長江離去以后,(人們看見因金兵南侵而遭)毀壞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樹,至今仍厭惡談到(那種破壞正常生活的)戰爭。我認為,這種解釋有不妥之處。“猶厭言兵”的主語不是“人們”而是“廢池喬木”。
從結構上看,詞句的句子萬分很明顯:“自胡馬窺江去后”是狀語,“廢池喬木”是主語,“猶”是狀語,“厭”是謂語,“言兵”是動詞短語作賓語。
這一句化用了《世說新語》中的曲典故:“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極言由于金兵南侵,昔日“春風十里”的揚州,變得滿目荒涼,撫今憶昔,即使是“廢池喬木”也厭惡談到那次戰爭,言下之意,更何況人呢?
從表現手法上看,作者這里采用的是擬人的手法。在本詞中有幾處都采用了這種手法。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里的“廢池喬木”,也是采用擬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賦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達戰亂的凄慘景象。
“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是寓情于景;“人們猶厭言兵”是矗 抒胸臆。相比之下,前者詩味濃郁,意境渾融。
何謂“二十四橋”
課文注釋說:“唐朝時揚州繁盛,有二十四橋。杜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條注釋意為揚州有二十四座橋之多,不然就說不上繁盛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一百首》等選本的注釋也說:“隋唐時候這里原有二十四座橋。”其實,這樣的注解是值得商榷的。
有一種解釋是,“二十四橋”是一座橋的名稱。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五記載:“二十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后。”《揚州慢》結句:“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揚州芍藥在宋朝時很有名,二十四橋附近盛產芍藥,所以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紅藥即紅色芍藥。《揚州畫舫錄》又載:“《揚州鼓吹詞序》云: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可見二十四橋是因為曾有二十四美人同在橋上吹過簫而得名,并非形容橋多的確指或虛數,只不過一座古橋罷了。這種說法比較合理。
古之二十四橋在歷史上已頹圮于荒煙衰草。但據報載,近年揚州市經過規劃,又重建了二十四橋景點,一座飛檐翹角的樓臺亭閣已在瘦西湖畔聳起;去年中秋節,揚州還舉辦了中國揚州二十四橋金秋賞月會,接待海內外賓客,如今二十四橋已成為新的瀏覽勝境了。
玲
[《揚州慢》教案 (粵教版高一必修三)]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