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7日,我有幸參加了“全國教育名家走進貴陽暨‘中小學語文新課標精品課堂教學觀摩’”。雖只有短短的兩天學習觀摩,還是使我受益匪淺,自從自己任教初中課程以來,從未放棄過學習,買書、聽報告,但凡有機會,千方百計學習、反思,把學到的知識結合自己、本地方學生的實際,運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中。總的感受是:“教無定法,唯適宜者用之”。
來講學的三位老師,無論是觀摩課還是講座,都非常精彩之極,而且各具特點,我從每位老師身上都學到許多東西,下面作略述:
一、“觀念出方法”。
這是鄭桂華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她說這是她的恩師錢夢龍老師常對她說的話。聽到錢夢龍老師的這句話,我有如撥云見日的感覺。之前的培訓,教育名家著作,參加和閱讀過不少,學用過更多,然而照貓畫虎終未成,至今仍猶在夢中。現在聽到了這句經典的才悟到:學習名家,應當學的是他的思想、學習他的觀念。思想跟進了,觀念更新了,教學方法自當成為適于自己的、適于學生的好方法。
二、關于多媒體的使用要“媒介簡單化”
多媒體運用于教學以來,方興未艾,人爭用之,我校兩個多媒體教室,常有捉襟見肘之感,然反觀用之效果,也不那么盡人意,當初我也經歷了這一過程。漸漸地,發現了許多教育大家要么不用、要么所制作的PPT課件很是簡潔,沒有叫人眼花繚亂的圖片聲音,只有的是在關鍵處、要害的地方,運用而已,的確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才理解了“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這句話的真正內涵,絕不可以用它來代替正常的教學手段。
這一點程老師和趙老師都提到了。課堂語言要簡潔樸素,戒用華而不實的語言。
“用語簡要”,主要體會導入新課,講解過程。一堂課的精彩,導入很重要,可有時候一個簡單的課堂教學,卻左拼右湊,多媒體都用上了,還有過多華麗的詞點綴其中,結果真是任何作用沒起到,反而悖離了課程標準。媒體當用則用,當省則省。
三、“語文教學重在讀”。
幾位老師在授課中都不約而同的重視學生的“讀”,趙謙翔老師在教學金末元初著名詩人元好問的詩歌《同兒輩賦未開海堂》一詩,開頭時就讓學生齊讀了五遍,然后才讓學生談談認識,進行詩歌的教學。
學生閱讀時要求讀出感受,讀出疑問,從中發現問題能夠清晰完整的表達出來。讀的時候,教師的引導和范讀很重要,比如程翔老師在教學《孔乙已》一課時,先給學生起來朗讀,后教師范讀,學生就可以在語氣、感情、語音的延長及句子之間的停頓上,就有了學習模仿的東西,學起來自然事半而功倍了。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深入文本,從多角度去解讀。介紹兒童文學作品,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閱讀,用熱情去點燃熱情。張學偉老師在讀中重在角色的語氣,只要把文中角色的語氣詞拿準,態度、動作、表情完整的表達出來,那么文中的內容和疑難就迎刃而解。
四、閱讀教學的備課與“心中的羅馬”
鄭桂華老師在談到閱讀教學的備課時,給予我很大的啟示。她在講座中談到閱讀教學的基本環節時打比方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你要知道‘羅馬’在哪里或心中的‘羅馬’,否則就可能在南極了。”是啊,如果對教學一篇課文以及對這一單元一冊教材時,如果不吃透教材或課標,教學不就是“散打”了嗎?不就是誤人子弟了嗎?
五、教師要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努力、不斷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才能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平時積累深厚的知識,那么備一堂課只需15分鐘,也就是“為這堂課我準備了一生”!看目標,課文講什么,教什么,怎么做,由此促進學生的發展。那么課才能上得具有“語文味”。教師首先要愛讀書,注意積累隨時隨地的書,所到之處,處處留心,培養一雙慧眼,體會人生百態。課堂上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妙趣橫生,學生鉆心致志,興趣盎然,每一節課會因“問”的精彩,“答”的精彩而掌聲不斷。
2011年4月19日
陳夏恒
[參加全國教育名家走進貴陽暨‘中小學語文新課標精品課堂教學觀摩’活動有感巧馬鎮中心學校陳夏恒 教]相關文章:
7.企業交流觀摩標語
8.微課程觀摩隨筆
9.學校主題活動教案
10.學校安全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