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時期,梁陳遺風依舊籠罩著文壇。雖然四杰提出了重“骨氣”的創作主張,對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風表示不滿,但其詩體柔弱,風格也不彰顯恰如陳子昂評價的那樣:“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因此陳子昂從理論上提出了順應時代要求的變革主張,精確而明晰的概括出唐詩發展的新方向。從而使唐代詩學得到突破,掀起了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高潮。
在《修竹篇序》中,陳子昂首先對前代文學進行了總體的歷史評價。他認為五百年間的文章道弊表現為漢魏風骨,晉宋莫傳,彩麗競繁,興寄都絕。他認為理想的詩歌樣式是既有充實的內容,又有樸實剛健的風格。因此他借評析東方虬的《詠孤桐篇》來表明自己心目中的是個創作模式--“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而陳子昂之所以選擇建安、正始詩歌作為其創作典范,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兩個時期的作品都兼具“風骨”與“興寄”。“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內容。“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運用托物起興、因物言志的方法,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我們知道建安時期的詩人多保守戰亂之苦,因而他們的作品能夠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的災難和人民的悲苦,能夠淋漓盡致地抒發抱負未展、懷才不遇的抑郁情懷,也能夠慷慨激昂地表達建功立業、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他們的詩歌詞彩壯麗而骨氣奇高,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貌。“正始之音”的杰出代表應該是阮籍和嵇康,因他們所處的政治環境險惡,所以作家創作時不得不采用大量的比興寄托手法,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傷、恐懼、孤獨、悲憤的復雜情感。建安的“風骨”和正始的“興寄”以其內容的充實和挈合時代精神被陳子昂稱許并學習。而那種形式優美內容充實又挈合時代精神的詩歌形式彌補了晉宋齊梁直至唐初詩歌的不足,也指明了唐詩發展的方向。
陳子昂的《修竹篇序》對于唐前期詩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陳子昂以復古為旗,表現出較以前更為清醒的詩人自覺意識。在陳子昂之前,四杰就已經開始反對當時文壇上的宮廷詩風,提倡清新自然地文風。但是他們的目標不明確,并且不了解宮廷詩學的真正的弊端所在,故沒有明確的革新綱領。即使他們中偶有繼承建安風骨的詩歌也不知道,所以也就無法將其發揚光大。而陳子昂是第一個用精確的方法概括出五百年的文章道弊,并且明確地提出了革新的理想目標,指明創作的方法。其次,在《修竹篇序》中陳子昂樹立了一種新的詩歌審美標準--“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四杰雖已倡導“剛健”“骨氣”的詩風,但他們主要是從外在形式上進行革新,并沒有真正革除六朝以來的繁縟文風、而陳子昂不僅注意到詩歌要從外在形式上進行變革,而且更注重從詩歌內容上進行改革創新。他提出的方法是像建安、正始詩歌那樣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讓真情實意在詩歌中得以流露。第三,陳子昂的詩歌體現了創作與革新主張的統一。《感遇》詩三十八首,最能體現其創作的主張。其中,詩人或表達對武氏統治下的百姓的疾苦生活,或反映邊塞生活。詩人通過對史實的敘述感嘆,抒發內心的情感。而其他的如《登幽州臺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等,都體現了詩人這種主張。
周祥
[評陳子昂的修竹篇序 (人教版高一)]相關文章:
1.修竹賦文言文翻譯
5.高一軍訓日記6篇
6.高一自我鑒定三篇
7.短篇高一英語美文
8.高一英語周記3篇
9.高一軍訓日記十篇
10.高一自我介紹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