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文言字詞,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選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認識觀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對自己人生的指導意義。
3,對別有會心處,能做一點闡發、議論。
教學簡易流程:
一、關于老子其人。下面是《史記老子荀卿列傳》(采用三家校本。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刪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師選擇使用。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正義硃韜玉札及神仙傳云:“老子,楚國苦縣瀨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摐,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脣,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有雙柱,耳有三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時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又玄妙內篇云:“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庇衷疲骸靶钣衽畨袅餍侨肟诙猩铮呤甓献印!庇稚显浽疲骸袄钅笗円挂娢迳,大如彈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隱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 ○索隱按:許慎云“摐,耳曼也”。故名耳,字摐。 ○索隱按:藏室史,周藏書室之史也。又張蒼傳“老子為柱下史”,蓋即藏室之柱下,因以為官名。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索隱劉氏云:“蓬累猶扶持也。累音六水反。說者云頭戴物,兩手扶之而行,謂之蓬累也!卑矗号钫,蓋也;累者,隨也。以言若得明君則駕車服冕,不遭時則自覆蓋相攜隨而去耳。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索隱良賈謂善貨賣之人。賈音古。深藏謂隱其寶貨,不令人見,故云“若虛”。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謙退有若愚魯之人然。嵇康高士傳亦載此語,文則小異,云“良賈深藏,外形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正義恣態之容色與淫欲之志皆無益於夫子,須去除也。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正義抱樸子云:“老子西游,遇關令尹喜於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被蛞詾楹汝P。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蠹饬邢蓚髟唬骸瓣P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隱德行仁,時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勝實,莫知其所終。亦著書九篇,名關令子!薄鹚麟[列仙傳是劉向所記。物色而跡之,謂視其氣物有異色而尋跡之。又按:列仙傳“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正義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萊子,故書之。列仙傳云:“老萊子,楚人。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莞葭為墻,蓬蒿為室,杖木為床,蓍艾為席,菹芰為食,墾山播種五穀。楚王至門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曰:‘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敝鴷迤,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索隱此前古好事者據外傳,以老子生年至孔子時,故百六十歲;蜓远兮艢q者,即以周太史儋為老子,故二百馀歲也。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集解徐廣曰:“實百一十九年!倍酚浿芴焚僖娗孬I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被蛟毁偌蠢献樱蛟环且,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暗啦煌幌酁橹\”,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二、老子基本思想述略。
老子是樸素的自然主義者。他所關心的是如何消解人類社會的紛爭,如何使人們生活得幸福安寧。他所期待的是:人們的行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與自發性;政治權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戰爭的禍害;揚棄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導人們返回到真誠質樸的生活形態與心境。
下面通過幾個概念略窺老子哲學的主要思想:
無為--順其自然,不強作妄為。此觀念主要是針對統治者而言的。
不爭--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
謙退--具有不爭的內涵,要人含藏內斂,不顯露鋒芒。
虛無--虛,是形容道體的,“道”體是虛狀的,虛狀的道體卻發揮著無窮的作用,萬物從這個虛空中蓬勃生長!盁o”,一是指,道的無形無色不可見;一是指“空的空間”。
虛靜--期待人們凝練自己的生命深度,發展自己主體的精神空間。
柔弱--意在不可恃強凌物,強悍暴戾。柔弱非懦弱。柔,含有無比的韌性和持續性。
三、文意疏通。
讓學生自己疏通文意,然后檢查之。抽查2-3名學生,每名學生就選文7則中任意一則,盡量拋開注釋疏通大意。疏通時,不求準確,大體正確即可。教師強調、補充若干內容。如:
1,第1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已”,通“矣”。本句解釋眾說紛紜,課后解說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丑了。”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為什么是美,丑的觀念就形成了!逼淙。--這里的三種解說,學生易于接受哪一種都未嘗不可。“長短相形”--“形”,解釋為“形容”“形成”也許能更好地表達事物相反“相成”之意。
2,第3則,“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馀食贅形”,剩飯殘炙,贅疣畸形,此是比喻說法!拔铩保n后解釋,其一;釋為“鬼神”,其二!盎颉,有的。
3,第7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人初生下來是柔嫩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堅硬了!币彩且环N理解。其中,“堅強”,非形容今日之精神,而是形容事物的硬度等性質。
四、選文意蘊略說。
第1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巳;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巳。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老子從社會人生中提煉出8組概念:美與丑(即“惡”),善與惡(即“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后。這8組概念,是相對立的,又是相促成的。老子教導人們,不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從反的關系里觀察正面的涵義。人們既要看重事物間相對的比較關系,而且要看重超脫相對關系的絕對統一的關系。老子重視對立物的相互影響、滲透、轉化。這是樸素辯證法的具體運用。只是老子沒有依照這個客觀規律,去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動性,忽略人的創造性,強調回避,退隱。我們既要看到老子對自然、社會認識上的卓越處,也要看到老子在對人類主觀能動性認識上的局限。但是,現在,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平衡心態、安身立命、和諧處世的智慧。
第2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主要是談“無”的功用。這里的“無”,指的是“空間上的無”。本則中的“無”和“有”,都是器物的組成部分。通常,人們重“有”勝于重“無”。老子此處一反通常狀況,大談“無”,這是老子思想的獨特處之一?臻g上“無”的功用,在書畫藝術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也最易覺察。可以參考宗白華《中國藝術中的虛與實》。
第3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有道之人,含蓄,謙遜,內斂,蘊藉,不張揚。這是一種境界。老子借此矯正世俗中自以為是、夸夸其談的浮躁心態,于今人應仍有極大意義。
第4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2組句子,每組前后2句,后句語意上重于前句,前賓后主。這是說,了解自己,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難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爸阏吒。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边@4句,解說老子所謂“富,有志,久,壽”!案弧,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質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對富足,所謂“知足者常樂”是也!皬娦姓哂兄尽保蠹s是說,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識,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諸實施,才是有志。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老子有時似乎也不是一味退隱,他好像也有積極進取有創造的一面。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再提供一種解釋:不喪失本性的就能恒久,身死而道不朽的才是長壽!巴觥,有的版本作“忘”,有解為“妄”,也有解為“忘”之本義的。
第5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這是談“為”與“無為”、“事”與“無事”、“味”與“無味”、“大”與“小”,“多”與“少”,“怨”與“德”、“難”與“易”、“大”與“細”、“諾”與“信”9組概念的辯證關系。前3組,有順其自然,得大道的思想;后6組,為老子人生經驗之談。
第6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一則所言,意思不止一層: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是說我們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狀態,防患于未然,未雨綢繆。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多指高遠目標完成于點滴積累,重建設性;此處結合前句,可能是說,嚴重后果形成于細微之處,重破壞性。③“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言“善始善終,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
第7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本章是老子“貴柔處弱”“知足守雌”思想的集中反映,體現老子“以退為進”的哲學。它教育我們要善于隱藏優勢或者強大,不要去競爭、爭奪,這就能保全自己,使自己持久,有韌性,能戰勝對方而不被轉化。在忍讓中、委屈中求生存、積力量以取得最后勝利。比如“不為天下先”“哀兵必勝”“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這種思想的反映。
五、老子智慧補充(教師選講若干句,選抄若干句)
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9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13章:何為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18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9 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22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之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41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77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張文龑
[《老子》之《有無相生》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9.驚弓之鳥教案
10.高二語文《師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