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被后世尊稱為“詩圣”,對后世影響深遠。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時的杰作。大歷二年(767)秋天重陽節時,詩人約遠親吳郎來飲酒,吳郎因事沒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寫下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詩藪》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登 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篇前四句描寫獨自登高所見秋江之景,后四句抒情,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傾訴長年羈旅漂泊,老病孤愁,感時傷世的人生復雜情感。全詩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細細體味,我們不禁為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深沉憂思所震撼,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分析其寫景特點。
一、意境雄渾,氣勢磅礴
杜甫寫景極具張力,涉筆視野開闊,萬千景物匯于筆端,筆勢縱橫。形、聲、色、態,一一展現,遠近高低,盡收眼底。落木而說“蕭蕭”,并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并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二、抓住景物特點,準確塑造意境,融入情感
詩人選擇典型景物塑造意象。急風、猿嘯、長江是三峽代表景物。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天高地迥、落木蕭蕭、飛鳥高回是秋天典型特征。寫風強調急,寫猿突出嘯哀,寫天著一高字,寫落葉為“落木”無邊,繪長江滾滾不盡。精致意象組合成一幅有聲有色的蕭瑟秋江圖,塑造出蕭瑟悲涼意境氛圍,融入悲壯之情。
三、注意色彩的渲染與情感和諧
古語有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足見古人對詩歌和繪畫的緊密關系早已了然于胸。色彩作為“畫”的重要的造型因素之一也是詩歌造境的重要手段。駕馭色彩的不僅有藝術家還有詩人。詩歌色彩顯現的審美力量同作為繪畫的色彩一樣令人心生震撼。
顏色作為造境的主要手段,在杜甫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藍而高的天,碧透的江水,水中綠洲與白沙映襯,蕭蕭而下的黃葉,蒼涼之感頓生。詩人采用冷色為主色調,黃葉的色彩增加亮色,,色彩飽滿鮮明,情感與色彩相和,形成悲壯美。
四、觀察角度多變化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向上仰視浩天飛鳥,近觀渚清沙白, 有局部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寫法錯綜,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五、動靜結合
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正所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急風卷下落葉,飛鳥高空盤旋、滾滾長江東逝的動與渚清沙白的靜對比,猿的哀鳴襯托得環境更加凄清。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山景的精美與江景動感映襯,景物生動鮮活。
六、用詞精當,頓挫有力
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風、天,渚、沙,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上句“ 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讀來富有節奏感,素來被視為佳句。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 “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登高》充分體現了杜甫沉郁頓挫、悲壯蒼涼的詩風。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高超的寫景為抒情奠定基礎,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
王士欣
[吟《登高》品寫景--探析杜甫詩的寫景特點(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寫景的成語82則
2.高中寫景隨筆
3.初中寫景的日記
5.寫景的隨筆
6.初中寫景隨筆
7.寫景的短句子
8.寫景的日記春天
10.杜甫詩三首教案《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