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筆者在中學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對作文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克服了問題,改變了現狀。現將自己的經驗呈獻給讀者朋友,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變換角度、激發興趣
興趣是使人產生對某種事物積極趨向的心理狀態,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條件,同時,興趣與學習活動直接相關,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能否激發起學生作文的興趣,是作文教學成敗的關鍵之所在。怎樣激發興趣呢?
首先,改變教學方法。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們對千篇一律的作文教學早已厭倦,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恐怕是重要原因。許多教師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已經意識到:培養作文興趣是作文教學的首要問題。因此,從例外的角度切入,使學生產生新鮮感。比如:2002年我接任第一個教學班時,從詩歌創作的教學入手,學生都感到很新鮮,于是激發起了學生對文學的興趣,不僅學會了如何去寫簡單的詩,作文的能力也很快得到了提高,作文教學出現了事半功倍的良好狀況。
其次,作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作文。教師要當好寫作的領頭雁。古人云:“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須自己會作文;要學生寫,必須自己會寫、先寫。這就像游泳教練教游泳:仰泳、蛙泳、自由泳……你當教練的必須樣樣拿得起,放得下。這樣做一是讓學生信服,二是讓學生有所遵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長于寫作的老師必然會帶出一茬茬長于寫作的弟子。當然,當好寫作的領頭雁,并不是要求教師以“寫”代教。恰恰相反,教師最先通過“深入虎穴”獲得“虎子”,從而在具體地感受寫作的甘苦中去把握寫作課教與學的決竅,尋找教與學的捷徑,使作文教學“活”起來。寫好后在班上讀給學生聽,讓學生來評議,這樣不僅可以使作文課題變得有生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能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敬佩心理,從而產生想跟老師學的愿望,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
第三,引導學生自辦文學刊物,讓學生自己編輯、設計、排版、撰稿、評論,開辟“爭鳴園地”等有趣而有意義的欄目,發表自己的作品。好的作文可推薦到各級刊物發表。如:筆者在的學校創辦的《藍色星空》刊物,不僅激發了全校學生的作文興趣,還吸引了校內外很多學生,活躍了校園文化氣氛。
二、教學形式多樣化
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教師上作文課,總是先講作文知識,然后布置作文,作文教學顯得枯燥而單調,于是本該生氣勃勃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毫無興趣可言。漸漸地,在枯燥無味的氛圍里使學生對作文產生了厭倦感。因此,我嘗試著走作文教學多樣化之路,采用多種方法訓練、激發學生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實,作文課不一定要翻來覆去的講解那些所謂的作文理論知識,也不一定每堂作文課都要寫一篇作文,而應該力求達到多樣化。一堂作文課可以上成欣賞課、辯論課、口頭作文課、專題講座課等。教師在講解、引導學生賞析的過程中,盡量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其中,即避免了枯燥無味的現象,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達到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書面作文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等的目的。比如,我在指導學生觀察故鄉的梧桐樹時,就以錄相為媒體,分步明確觀察目的--梧桐樹的干、枝、葉、花、果。在引導學生觀察梧桐樹的葉時,畫面上就出現了梧桐葉的特寫鏡頭,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觀察梧桐葉上。然后采用定鏡和反復播放的手段,讓學生看清老葉和新葉的不同,葉形和葉脈的特點,反復經過這樣的訓練,有利于小學生克服觀察中的無意性,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給自己提出觀察目的的能力。
三、作文與做人的完美統一
成功的作文教學,應該是作文與做人的統一。俗話說“文如其人”。文章的格調與作文者的品格往往是一致的,因為文章是人們心靈的窗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美術家固然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須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張畫或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現。”
“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出來的都是血。”魯迅的這一觀點,正好說明了作文與做人統一的必要性。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健康的情感是生命的支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作文。現在的中學生,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形形色色、復雜多樣的社會,所以每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者,都應當在作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人生、理想、道德情操的培養,使之學會做人。這樣,我們所教出來的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現代社會的人才,為祖國、為人類發出光和熱。
當然,這也是要求我們的教師,不僅要具備廣博的知識,而且也要有高尚的情操,在學習中,時時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成為學生行為的楷模。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使教育質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追憶
[中學作文教學新探(人教版 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2.初中作文教學論文
3.小學作文教學論文
4.中學音樂教學論文
5.中學作文教學課件
10.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