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在辦公室聽同事談起教師有五類之說,其中最后一類曰:“五類老師語數外,比比看誰死得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對此感慨頗多,且不說生死問題,只對于主業項目位居末席,便不免悲己及人。思其原因,大概是教學之難這個原因吧。教學之難,難在何處?無非閱讀、寫作罷了。說起來是“罷了”,然則教學實踐的確是相當難操作,更讓人尷尬的是在成績與付出上很難有對應的體現。這與考試這根指揮棒關系極大,但與大多教師的無序操作干系也不小。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走出誤區,科學有效地實施閱讀和寫作教學呢?筆者多年思考,在此斗膽提供一種思路:把“閱讀、寫作”中間的頓號去掉,合二為一。我的觀點是:讀書養氣,自然為文。
一、讀書養氣
學生不會讀書,多是應試教育惹的禍,但教師也難脫干系。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很多誤區:沒有顧及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一味地將統一的閱讀標準強加給學生,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成了文本和老師的奴隸,感受不到創造性閱讀的愉悅。閱讀教學中,教師總喜歡將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個個機械的訓練點,一道道冰冷的思考題,學生被教師牽著“腦子”不停地思考、回答問題,“欣賞”二字無從談起,文學作品的美感無影無蹤。這樣的閱讀教學不但不能教會學生真正的閱讀,反而會破壞學生的閱讀興趣,打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進而造成學生不愛讀書的嚴重后果--因為他們無法在閱讀中獲得美感和快感,閱讀成了一種負擔。而學生不愛讀書,不會讀書,就切斷了閱讀與作文的聯系,使作文教學難有起色。
新《課標》明確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種“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就是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思想和感情的作文才稱得上真正的作文。要引導、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閱讀,擴大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真正的好文章,必然讀書多,養氣厚,厚積而薄發。
然而現在,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把思想與形式的地位本末倒置。在指導應試作文的時候,很多老師都在叮囑學生在作文中用上幾個“優美”的詞語,并斷言這樣能為作文多掙幾分。其實,這只是用表面的所謂優美的言辭,來掩蓋思想的蒼白而已。現在應該把被顛倒的思想與形式的關系糾正過來。作文教學應該強調以人為本,以人格建構為指歸,重視養氣,努力實現從單純的作文訓練到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觀念的轉變。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并且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干預生活。只有這樣,“文如其人”才不是一句空話,學生作文中的“貧血癥”和“軟骨病”才能得到根治,我們的中學作文教學才能呈現一片生機。
呂叔湘先生說過:閱讀的本領學會了,自己寫文章就不難了。葉圣陶先生甚至說,教閱讀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寫作指導。這些說法其實并不夸張。首先,閱讀可以開闊視野,溝通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其次,閱讀還可以溝通心靈,吸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豐富文化積累,接受美的熏陶,提高人的修養和品位,并進一步建構自己的文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閱讀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其交流和表達的能力。最后,通過閱讀經典美文,學生還可以從中學習、模仿名家立意、選材、構思、行文的妙法。這些,對中學作文教學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是我們應該怎樣來鼓勵、引導學生閱讀。筆者認為:
要想學生愛讀書。首先教師愛讀書要想學生會讀書,首先教師會讀書。要充分發揮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軸心作用和輻射作用,充分利用教科書的閱讀資源。選入教科書的大多是適合學生口味,文質兼美的文章,雖然篇目有限,卻是學生吸取和積累優秀文化的重要資源。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引領學生進入真正的閱讀世界,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注重積累。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建構,組織閱讀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讓學生領略到發現的興奮、共鳴的愉快和有所收獲的喜悅,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閱讀成為學生的樂事、幸事。
二、自然為文
在新課改的諸多理念中,有兩個理念必須在此提及,即主體教育觀和生態倫理觀。主體教育觀有兩個基本內涵,第一、人是主體,教育應當尊重并提升人的主體性,培養具有主體性的人。第二、教育要回歸生活世界,回歸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會中具有主體地位。在二十世紀,支配著課程內容的主要是科學主義。當這種科學主義被日益強化,科學世界也日益與生活世界割裂開來,人的主體價值便在科學世界中迷失。當今,世界各國課程改革有一個趨勢,就是回歸生活,追求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和諧統一,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整合。
教育要回歸生活世界,回歸生活世界的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又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它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教育又可以對生活進行干預和超越,讓生活向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回歸生活的主體教育觀的提出,為整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樣也為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新課改的第二個理念是生態倫理觀。生態倫理觀主張以整體主義的視野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人是自然的人,是自然的產兒。其次,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呵護者。這種生態倫理觀也是一種關愛倫理學,它教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地對話、和諧地交往。
在教育中,我們有義務教會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這也是作文教學完全能夠勝任的使命。可以說,親近自然是中學作文教學的手段,更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目標。當學生為一草一木而感懷的時候,當學生為一山一水而動情的時候,他們的作文便有了需要表達的思想,而他們的人格、他們的情趣同樣會得到一次難能可貴的提升。
語文教學要與生活(包括自然)相結合,這是語文教改的一個趨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嘗試和努力。
首先,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才能深入生活熱愛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
其次,教育學生關心生活,親近自然。很多學生置身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之中,但在寫作時卻選不出材料,無話可說。這是因為他們雖置身于生活之中,卻不是生活的有心人。他們不去觀察,不去了解,不去思考,不去感悟,更沒有積累。這其實與我們教師有關。有些教師就常常告誡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有些教師甚至不許把報紙放到教室,不許學生看電視(包括新聞節目)。這樣把學生局限于狹窄的“籠子”里,怎么談得上深入生活,親近自然?
這種情形必須改變。應該把作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要與課外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比如組織一些參觀、訪問、游覽活動等。如果條件所限,不能遠游,那么,就地取材,參觀附近的廠礦、名勝古跡、,訪問本地的一些典型人物也未嘗不可。或者游覽、觀察家鄉的山山水水,去了解并用心體會家鄉的風土人情也別有一番情趣。一句話,就是要充分體現作文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追憶
[教師分五類之說有感--讀書養氣自然為文淺談(人教版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4.小班教師教學論文
6.教師創新教學論文
9.體育教師教學論文
10.高三英語教師教學論文